APP下载

芡实高效开发利用的思考与探索

2009-04-05刘洪沈翠云杨伟国谷兴焕

长江蔬菜 2009年16期
关键词:芡实产量

刘洪 沈翠云 杨伟国 谷兴焕

(1.江苏洪泽县农业局,223100;2.洪泽县蔬菜技术指导站)

芡实高效开发利用的思考与探索

刘洪1沈翠云2杨伟国2谷兴焕2

(1.江苏洪泽县农业局,223100;2.洪泽县蔬菜技术指导站)

1 芡实品种资源现状与发展

1.1 品种介绍

芡实分野生种和栽培种,品种多达20余个。芡实野生种,也称北芡或刺芡,主要产于江苏洪泽湖、宝应湖、高邮湖一带,适应性较强,分布广泛,中国、日本、印度、东南亚各国、朝鲜半岛及俄罗斯都有分布;芡实栽培种,原产于江苏太湖流域一带,亦称苏芡或南芡,目前主要集中在江苏洪泽湖、太湖、宝应湖的周边县、市。

①苏芡,有紫花、白花和红花苏芡3种。苏芡植株个体较大,成龄叶直径一般为1.0~1.5 m,最大可达2.5 m左右。植株除叶背外无刚刺,种子和种仁近圆形,较大,糯性,品质优,但外种皮厚,适应性较差,成年植株能耐受1.0~1.5 m的深水,适宜水稻田、池塘种植。单株结果12~18个,果实卵圆形,较大,单果质量400~700 g,其内种子数为90~150粒,种子直径约1.5 cm,外种皮厚0.2~0.3 cm,种仁直径1 cm左右。8月中下旬采收,一般每1 hm2产干芡米375 kg,最高的可达645 kg(江苏省洪泽县种植户2006年在1.4 hm2芡田里收获干芡米904 kg)。

②刺芡,有紫花、白花刺芡2种。刺芡植株个体较小,成龄叶直径一般为0.7~0.8 m,最大可达2 m左右。植株全身密生刚刺,种子和种仁近圆形,较小,欠整齐,粳性,品质中等,但外种皮薄,适应性强,成年植株能耐受1.5~2.5 m的深水,适宜湖泊种植。单株结果13~18个,果实卵圆形,较小,单果质量250~600 g,其内种子数为60~120粒,种子直径约l cm,外种皮厚0.10~0.15 cm,种仁直径0.8 cm左右。9月中下旬采收,一般每1 hm2产干芡米300 kg左右,高的可达450 kg。

1.2 杂交育种

刺芡植株茎、叶、果均密生刺毛,采收比较困难,其种子粒小,米仁小,性粳,品质差,产量低,但种壳薄,易剥壳,便于机械化加工。苏芡植株除叶背、叶脉上有稀疏刺毛外,其他部位均无刺毛,可根据需要按不同成熟期分批采收,形成“鲜米”和“干米”等多种商品芡米,其种子粒大、褐黄色、米仁亦大、性糯、品质佳、产量较高,但种壳较厚,且四周厚薄不均,剥壳困难,尤其机械加工困难,2个品种的优势互补是杂交育种的意义所在。江苏省苏州市蔬菜研究所鲍忠洲先生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利用本地丰富的芡实品种资源,开展苏芡与刺芡的人工杂交育种以及苏芡不同花色品种间的杂交选育,筛选出了紫红苏芡、白花苏芡、红花苏芡、红籽薄壳苏芡、紫红花刺芡和淡青花刺芡等6个具有显著特征、特性的品种,获得了一批优良杂交种,经过区试表现出了显著的抗逆、增产、无刺、薄壳等优良性状,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杂交芡实种将在生产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2 芡实的无公害高效栽培技术

刺芡由于适应性强,广为分布,加之茎叶果实上遍布尖刺,采收困难,经济效益相对较低,生产上多实行粗放种植;苏芡因其品质优良,市场利好,为获得高收益应采取科学的栽培管理,其关键技术有以下几点。

2.1 地块选择

芡实栽培需要严格选择地块。适宜水深为30~90 cm,土壤肥沃、富含有机质,有20 cm以上耕作层、水深可以控制的稻田、池塘及沟河。

2.2 品种选择

洪泽县比苏芡的原产地纬度高,苏芡有紫花、白花和红花3个品种,相比较而言,紫花苏芡的早熟性好,产量稳定且潜力大,该品种生长势中等,对稻田、浅水沟河及池塘适应性较强,比较适合洪泽县栽培;成熟早,7月中旬始花,8月下旬始收,10月上旬终收,单株结果数15~20个;果实圆球形,单果质量400~800 g,单果平均种子数127粒,质量250 g,种子直径1.6 cm,出米率60%左右,一般每1 hm2产375 kg左右。

2.3 芡苗培育

长江流域芡种的播种期在4月初,如采用保护地育苗,可提早至3月中下旬,能多采收2~3批果实,增加产量20%以上;芡实播种后40 d左右,至5月中旬,当幼苗达到2叶1心时需要分苗。芡实苗期管理包括温、光、水、肥、热等方面,主要通过调节水位来掌控,播种床面积小也可用续加热水以保证芡实对温度的需求。6月中旬,当芡苗有4~5片完全叶,叶片直径25 cm以上,最大叶直径40 cm时开始起苗定植,定植前1周进行芡实炼苗。

2.4 移栽定植

芡田结合整地施足基肥,每1 hm2施腐熟农家肥30000 kg以上,或用45%复合肥750 kg加尿素300 kg。按芡实壮苗指标选择无病虫害的芡苗,大苗小苗分区定植,其株行距以2.2 m×2.2 m为宜,每1 hm2株数在1650株左右。芡苗必须随起随栽,栽时将根顺势盘放,浅栽于穴的中心,深度以埋没根和地下茎为度,心叶顶端必须露在土外。

2.5 田间管理

定植后,要进行2~3次查苗补缺,以保全苗。补苗工作一直可以持续到7月上旬。定植时水层不宜浅于20~30 cm,成活后可逐渐增加至50~80 cm,最深不宜超过1.2~1.5 m。芡实的生长盛期可忍受短时间2 m的水深,但会影响芡实的产量,在浅水稻田种芡,水深以保持30~50 cm为宜,生长盛期不能低于10 cm。在芡叶封行前,根据杂草生长情况耘田除草3~5次。根据苗情决定追肥次数和数量。一般追肥3次,第1次在活棵后追施,尿素和复合肥各75 kg/hm2,穴施;第2次在芡叶封行前,施复合肥300 kg/hm2,穴施;第3次在采收中期,尿素和复合肥各112.5 kg/hm2,穴施。

2.6 病虫害防治

芡实的主要病害有叶瘤病、叶斑病、炭疽病等,虫害主要有地蛆、椎实螺等,草害主要是绿萍。要求从苗期开始定期综合防治。防病的药剂主要有多菌灵、甲基托布津等,防虫的药剂有锐劲特等。对于绿萍重的田块,要按照育大苗、适时栽、不普施氮肥及早捞、捞尽的原则进行防控。另外芡实种植尽量不要选择重茬田,重茬田的病害重。

3 芡实产品的开发与利用

3.1 芡实产品现状

①鲜米 太湖地区的苏芡种植以鲜芡米上市为主,本地形成了鲜芡米的消费市场,也涌现了一批鲜芡米的加工企业,并拥有一定影响的鲜芡米产品品牌。

②干米 苏芡目前种植区域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洪泽湖区的洪泽、金湖、泗洪等县种植面积已超过2000 hm2,干芡米产量超过600 t,占全国产量的2/3左右,已成为全国最大的苏芡种植区域。

③口籽 刺芡分布广,全国大多数有水源的地方都有种植,产品主要是以种仁作滋补品或干种子粉碎入药。近年来,安徽的天长、江苏的金湖等地成功开发刺芡休闲食品——口籽,拓展了刺芡的消费渠道。据不完全统计,全国能够形成商品产量的刺芡面积有2670 hm2左右,壳芡产量20000 t,加工口籽的面积约330 hm2,产量200 t。

④叶柄和花梗 芡实的嫩叶柄、花梗在8月初即可上市,是非常受消费者欢迎的时鲜蔬菜,全国大部分芡实产区都有食用芡实嫩叶柄、花梗的习惯,尤其在湖北省的武汉等地,芡实叶柄、花梗的消费市场较大,并且初步形成了生产、加工、销售相连的流通体系,拓宽了芡实的利用和发展空间。

3.2 芡实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

①品种问题 目前芡实主要靠农户自留种种植,没有建立相应的繁育基地,同时,芡实杂交育种还没有在生产上大面积使用。因此,品种退化、缺乏优良品种,芡实的产量潜力没有充分发挥。

②管理问题 历史上,野生芡实面积很大,自生自灭,没有人工管理,谈不上种植技术,芡实产品来自野外采集。传统的粗放栽培管理观念影响很深,目前芡实人工栽培的水平参差不齐,有待提高。

③加工问题 芡实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采收、剥壳、加工需要大量的人力,667 m2芡实加工需要1个劳动力,20个工作日,成本在700元左右,劳动力资源制约芡实的产业化发展。

④产品问题 芡实的加工产品品种少,知名品牌少,芡实的销售受到制约。

⑤综合利用问题 花梗、叶柄利用,芡实田套养鱼虾等水生经济动物,都有很大的利用空间,但目前的研究还不成熟,不系统。

⑥生态功能利用问题 芡实可观赏,并可用于江、河、湖泊水体富营养化治理工程等,目前关于水生蔬菜与水环境的关系问题还没开展。

3.3 芡实综合利用前景广阔

①芡壳利用 1 hm2芡实可产鲜芡壳2250~3000 kg,仅江苏省洪泽县每年产生的鲜芡壳就在1000 t以上,这是一笔很大的资源。我们结合本地食用菌产业,通过不断摸索总结,芡壳与棉籽壳按3∶2混合作培养基料,食用菌表现为发菌快、出菇早、产量高。芡壳栽培食用菌,不仅丰富了生产食用菌的新资源,缓解了棉籽壳紧张的矛盾,而且降低了生产成本,其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②芡鱼套养 芡田套养鱼虾等水生经济动物是种植业和养殖业有机结合的一种生产模式,利用芡田的自然环境,辅以人工措施,既可种植芡实又可养殖水产品,使芡田内的水资源、杂草资源、水生动物资源、昆虫以及其他物质更加充分地被鱼虾所利用,并通过鱼虾的活动,达到为芡田除草、灭虫、松土和增肥的目的,获得芡鱼互利双增收的理想效果。目前在江苏省洪泽湖地区套养比较成功的鱼种有:乌鱼、青鱼、鲫鱼、黄鳝、泥鳅等。

③生态价值开发 水生植物可吸收、富集水中的营养物质及其他元素,可增加水体中的氧气含量,或有抑制有害藻类繁殖的能力,遏止底泥营养盐向水中再释放,利于水体的生物平衡等。水生蔬菜能有效地净化富营养化湖水,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同时因其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容易在生态环境这样的公益事业中形成良性循环的管理机制,应该可以在人工湿地净化系统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10.3865/j.issn.1001-3547.2009.16.037

刘洪,男,农艺师,主要从事苏芡无公害高效栽培技术研究。E-mail:hzlh9071@126.com

2009-07-22

猜你喜欢

芡实产量
今年前7个月北海道鱼糜产量同比减少37%
提高玉米产量 膜下滴灌有效
秋风送来芡实香
世界致密油产量发展趋势
海水稻产量测评平均产量逐年递增
2018年我国主要水果产量按省(区、市)分布
2018上半年我国PVC产量数据
秋补食疗话芡实
秋深进补前芡实先蹚路
冬季芡实助养脾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