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水》教学案例与分析
2009-04-03杨兴东
杨兴东
本教学场景是根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生命之源——水》(苏教版)中相关内容截取的。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对多种感官的运用去认识水的各种性质,能用语言、文字、图画等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发现,即描述观察水的结果,学会认识物体的各种方法。在多种液体中快速鉴别出水。从而知道水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液体;知道水有浮力。会做验证水有浮力的实验:了解水的溶解现象,能完成水的溶解实验。
在设计方案的过程中,作了如下的思考:即如何体现新课程的理念。使全体学生得到发展,使各个教学环节都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达到学生自主探究、乐于合作的目的。在做中探究水的性质,做中理解溶解概念。做中学会做溶解实验。从而凸显“做中学”理念的核心价值。
课堂描述
场景一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堂课我们要研究什么?(学生:水、液体)对,这些不同的液体都与水有关,那么,我们怎样来进行研究呢?(生答:根据问题做实验)
师:做实验要从问题人手,(教师出示一杯水)这是一杯普通的水。你们想研究什么?(生:水有没有味道?生:水有没有颜色?生:水有没有形状?)怎样研究?(生:根据自己要研究的问题。生:要按先做什么,后做什么程序进行。生:要先制订好实验方案。)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各小组要根据问题,先设计好实验方案再研究。可以想想怎样利用好身边的物体以及我们的眼、耳、鼻、舌、手等感官去进行我们今天的实验。也就是实验时可以一看、二闻、三尝(已知安全卫生的物体可以用舌尖尝)。
学生分组设计实验方案(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汇报交流实验方案。
师:同学们在实验方案中,都注意了研究问题和研究方法。现在请你们利用桌面的材料或身边可利用的物体观察研究水,希望你们有“新”的发现。
学生分组实验。
学生汇报交流。
师:请做好实验的小组,谈谈你们在实验过程中,有哪些新的发现?
B组生:我们设计的方案是:水是什么样的物体?我们先观察水是透明、白色的,然后闻一闻水没有气味。
B组生:我尝了,水是没有味道的。
C组生:不对。与醋和牛奶比水是无色的。
师:很好,你运用了比较的方法观察水。平时我们习惯将烧开的水,叫白开水,将普通的自来水叫清水;将水与醋和牛奶比较,你们发现了纯净的水是无色透明的,闻水是无味的。也可以说是清水。在平时生活中。对不了解的物体,不能随意尝。要知道物体有没有气味,要用鼻子闻。你们还有哪些新的发现?
D组生:我们研究的与他们不同,将水倒在桌上,水是流动的。它没有形状。
D组生补充:水在玻璃杯里是有形状的。
师:对,水本身是没有形状的,但把它倒在有形状的物体中,它就有了形状。
如:将它倒入方形物体中,它就是方形的。如果将它放入冰箱中,经过冷冻后,就成了固体冰。也就是说水在固体情况下,才会有形状。
设计意图:教师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设计,指代明确,又没有给学生框框,因此,学生研究的思路自然打开。在区别事物的异同点时,教师提供有结构的实验材料。为学生的实验研究做好铺垫,学生在比较中非常容易地搞清楚了易混的概念。学生在完成“规定动作”的同时,还创造性地玩出了“新”的发现。
C组生:老师,我有一个问题:用玻璃棒搅杯子里的水,中间凹下去,这是什么原因?
师:有谁知道?
C组一生插嘴:我知道,这可能与搅动得比较快有关系。
师:对。老师要同学做一个实验,谁身边有乒乓球?
D组一生举手:老师,我有。
师:请你将乒乓球放在这空水槽中间(塑料水槽),向一个方向快速运动,你发现了什么?
D组生:乒乓球绕水槽边运动。
师:对,这与搅动水的道理一样,这叫离心运动。
F组生:老师,我有个问题,水中有氧气吗?
B组生:我知道如果水里没有氧气,鱼就会死掉:我看到市场上卖活鱼的不断往水里注入空气,说明鱼需要氧气。
师:你平时很注意观察。经常流动的水中是含有氧的。这样的水有利于水中生物生长。你们还有哪些“新”的发现?
D组生:老师,我想知道水中有没有浮力。
D组一生回答:我知道水有浮力,我试过,重的东西在水里就感觉轻了。
师:你在生活中注意了体验,很好。关于水有浮力。请同学们用弹簧秤,测试物体在空气中与水中的重量的比较实验。(教师提示:可利用铅笔盒中大的橡皮作重物。先测试物体在空气中的克数。再测试物体在水中的克数。)
设计意图:对学生在实验中的生成性问题,教师应给予启发引导,这样学生研究的气氛浓。思考的思路宽,为学生今后学习科学,提高科学素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的随机实验让学生了解了课本以外的“离心运动”“水有浮力”这些现象,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理和探究欲望。
场景二
师:在实验中,你们还有哪些“新”的发现?
A组生举手:老师我们组研究的是将盐放入水中,观察盐会不会溶化的实验。
我们先往水中加了一汤匙盐,然后观察,盐一会儿不见了,也就是溶化了。
B组一生很自信地说:不对,是溶解。
师:对,将少许盐放入一杯水中,一会儿盐不见了,这种现象在科学实验中,我们给它一个规范的名字叫溶解。
C组一生举手说:我们将醋和牛奶分别滴在水中,很快就与水溶化在一起,比原来颜色要淡,说明水能溶解物体。
师:准确说水能溶解醋和牛奶。这两个实验你们都做了吗?生:B组、D组……
我们组没做。没做的现在可以做,但要注意做对比实验,条件要相同,这样研究出来的结论才能有说服力。要做用热水与冷水比较实验的要注意安全。
学生分组活动:各组设计实验方案。有的将盐分别倒入两个杯子的水中,做搅拌与静态的比较观察;有的将盐分别倒人热水和冷水中,做比较观察;有的将醋和牛奶滴人水中,进行观察……
学生汇报交流。
师:请做好实验的小组上台,谈谈自己的实验过程和观点。
B组:一生上台,我们组做的是冷热水溶解盐的比较实验,我们先将相同多的盐分别倒入热水和冷水中,然后观察,发现热水溶解得快,与我们实验前的设想相同。
D组:我们做的是搅拌与不搅拌水能溶解盐的实验。我们的设想:搅拌可能比不搅拌的快,实验结论与我们设想的一样。一生补充说,在实验中我们又分别向两个杯中加相同的盐,发现加到一定的程度,盐不化了,这是什么原因?
F组:一生举手说,我知道这可能是盐多了后,水不能溶解盐了,像死海一样,人可浮在水面上。
师:你的知识真丰富!往水中加盐。到一定程度不化,说明盐水的浓度很高,已达到饱和的程度。这种浓盐水。浮力很大。老师这里有两个土豆块,你们分别放入清水和浓盐水中。能观察到什么现象?与你们在书中看到的现象一样吗?
设计意图:学生在实验中,围绕老师要求,你们还有哪些“新”的发现?这里的“新”是对学生而言,老师在教学方案预设时,要考虑到学生在实验中,会发现的“新”现象,教师有备而来。就不会造成措手不及。关于溶解这一问题在第一环节就出现了,并且在实验后,有的组已将概念揭示了,这是教学方案预设时没有考虑到的。因此,教学中教师就以A组做的水溶解盐的实验为话题,直接引导学生做溶解实验(场景二),待溶解问题解决后,再回到“观察6杯液体”找出哪一杯是水。“用教材教”的大教学观在此有了一定的体现。
教学启示
其一,巧备课。教师的备课应改变几十年不变的传统模式。备课要由以教材为主线转变为以学生为主线;要为学生创设探究的情境和为学生提供有结构的材料:要用有结构的材料对相关的科学素养进行“简约复演”。从而让课堂上真正流汗的是学生,而不是教师。
其二,活课堂。课堂教学应由一切都顺着教师事先设计好的线路稳步推进(一两个学生回答,全班同学都懂:一两个学生会做,全班同学都会。这种由少数学生的表演向前推进的课堂进程,是与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的基本理念相悖的)的模式转变为按学生探究学习的掌握程度或学生研究问题、提出问题的思路进行教学,真正体现课堂教学以学生学习需要为主体的教学。
其三,善引导。教师的教学要变面面俱到为创设学习氛围,放手让学生主动学习的模式。教师的角色要由“搬运工”变为“引航员”或“交通警”,真正体现教师是学生探究活动中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真正实现课堂教学中的教师角色的转变。
其四,探未知。从课堂上学生的反应,不难看出,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应当是在动态与生成的课堂上逐渐历练出来的,对于求知的学生,他们对未知的探究欲望充满浓重的情感,不愿放过任何机会:作为科学教师对未知的摸索应当显得必要而深远。
面对新课改理念与多变元素的学生要求甚至是迫使我们的科学教育者应当以嬗变的教法应对动态的课堂,从而实现科学教学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