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高考政治计算题评析及备考策略
2009-04-03徐永辉
徐永辉
研究经济问题,不但要对经济关系的定性分析,还必须要有一定的数量关系分析。数学使得经济学概念精确化,通过计算可以考查学生对经济学所涉及的一些经济数量关系的理解、掌握程度。2008年高考文综和单学科政治试卷中出现数道考查经济学知识的计算题,涉及到商品价值量、劳动生产率、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汇率等知识点,试题总量大于往年,综合性较往年有所增强,难度加大,学生的思维过程延长。重视和研究这类题目,总结规律,有利于日常教学和复习备考。
一、2008年高考政治计算题评析
1.重视思维方法,突出综合能力
2008年政治高考计算题,干扰性比较强,注重综合能力的考查,既考查经济常识的基本原理(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关系、汇率换算、价值与价格等),又考查学生的转换计算能力,特别是条件变换后对问题指向的迅速反映能力,考查了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运用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关注社会热点,盘活教材知识
高考政治试卷考查社会热点既是题中应有之义,也是通则惯例。2008年高考政治试卷中计算题,以社会经济生活中的热点为背景,涉及人民币升值、物价上涨、纸币购买力下降等,有意识地将对热点的关注与教材知识紧密衔接起来,通过强调现实生活中政治分析的实用价值来盘活教材知识,考查考生是否善于运用所学知识正确解读发生在身边的经济生活,引导学生关注、思考社会现实问题、热点问题。
3.运用数学知识,引入分析工具
对于高中经济学课程的教师来说,若在课堂教学中能适时地、恰当地应用数学知识(数学分析方法)来帮助分析讲解,就能更快、更容易、更直观地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教学效果的进一步提高。
二、2008年高考政治计算题解析
例1.(2008年重庆文综第27题)我国某企业在国际市场上,按10美元/件的价格售出100万件某商品,该企业生产该商品的成本为人民币14元/件。假设结算当日的汇率是1美元兑换人民币7元,则该企业可以获得利润为人民币
A.1400万元
B.5600万元
C.7000万元
D.9800万元
调用知识:企业利润=生产总值一生产成本;汇率换算。
解析:根据结算当日汇率,1美元兑换7元人民币,该企业生产成本为人民币14元/件,可以换算得出生产成本为美元2元/件,企业利润=商品数量×(单位商品价格一单位商品成本),可求得该企业所生产总商品利润=100×(10-2)=800万美元,再兑换成人民币,便可求得该企业可获利润为人民币5600万元。
例2.(2008年四川文综第24题)假设某国2007年生产M商品10亿件,单位商品的价格为10元,M商品价值总额和价格总额均为100亿元。如果2008年从事M商品生产的劳动者数量增加10%,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10%,其他条件不变,则2008年M商品的价值总额和价格总额分别为
A.100亿元和110亿元
B.110亿元和110亿元
C.110亿元和121亿元.
D.121亿元和121亿元
调用知识: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
解析:2008年某国M商品因增加劳动者10%,而其他条件不变,故该国M商品的数量应该是:10亿件×(1+10%)=11亿件;而不论社会劳动生产率怎么提高,同一时间,同一劳动,所创造的商品的价值总量不变。故2008年M商品的价值总额是:11亿件×10元/件=110亿元。某国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10%,其他条件不变,特别是2008年某国M商品单位商品的价格与2007年一样。2008年某国M商品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10%,在某国M商品的劳动者数量增加10%的基础上,该商品的数量还要增加10%。这样某国M商品的价格总额在其价值总额基础上,还要增加10%。即110亿元+110亿元×10%=121亿元。
例3.(2008年全国文综第25题)假设2007年某国一单位M商品,其价值用该国货币表示为15元。如果2008年生产M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50%,且该国的货币价值下降(贬值)20%,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2008年一单位M商品的价值用货币表示为
A.12元
B.12.5元
C.18元
D.18.75元
调用知识:汇率的含义以及汇率变化与外汇、本币币值变化的关系。
解析:此题把经济学和数学结合起来,考查学生两部分知识点:一是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关系,二是商品价值与货币币值之间的关系。更注重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灵活运用,侧重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文科生来说难度偏大,在解题过程中需要分析两个条件:①是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变化。提高50%不是提高一倍,应该是1+50%,即生产率提高50%以后,在同样的时间内由原来的1单位M商品,变成1.5单位M商品,即1.5M=15元,所以1M=10元。②该国的货币价值下降(贬值)20%后,即贬值前的0.8元价格相当于贬值后的1元价格,可求得贬值前的10元价格相当于贬值后的12.5元价格。
例4.(2008年北京文综第33题)2006年,某商品价值为1元。2007年,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25%,其他条件不变,该商品的价值是
A.0.75元
B.0.80元
C.0.85元D.1.25元
调用知识: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同一劳动同一时间生产的使用价值总量关系;价值总量=单位商品价值量×商品数量(使用价值总量)。
解析:2007年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25%,意味着在同样的时间内由原来的只能生产出1单位商品,提高为能生产出1.25单位商品,而不论社会劳动生产率怎么提高,同一时间同一劳动,所创造的商品的价值总量不变,仍然为1元,即1.25单位商品的价值总量=1元,可求得1单位商品的价值量=0.80元。
例5.(2008年海南第2题)假设某国生产M商品的企业只有甲乙两家。2007年甲企业的产量为10万件,每件商品的生产时间为6小时;乙企业的产量为8万件,每件商品的生产时间为10小时。如果2008年甲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20%,其他条件不变,则2008年M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为
A.5小时
B.7小时
C.7.5小时
D.8小时
调用知识:个别劳动生产率与价值总量、使用价值总量关系。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概念。
解析:2008年甲企业劳动生产率提高20%,可知2008年甲企业总产量10×(1+20%)=12万件,每件商品所用的时间为6×(1-20%)=4.8小时。2008年甲企业生产12万件商品所用的总时间为:4.8×12万=57.6万小时。2008年甲乙两企业生产的全部商品及所用的总时间:10×(1+20%)+8=20万件;57.6+80=137.6万小时,2008年每件M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137.6÷20=6.88小时,约7小时。
三、高考政治计算题备考策略
高考政治计算题是高考试题中的一棵“长青树”,解答高考政治计算题要求仔细审题、排除干扰、记准公式、分步计算。从近几年高考题中计算题的特点来看,组合型的计算题应该是一种发展的趋势。
考查能力是高考命题的主旋律,坚持能力立意,改善学生的思维品质。高考坚持“能力立意”,因此,在把握“双基”的基础上,应始终贯穿能力的训练,特别是思维能力的训练。建议以专题形式对经济常识中有可能出现的计算题进行系统复习,注重能力培养,加强针对性练习,着重提高考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总结方法,掌握规律,提高应试能力。
(责任编辑:李雪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