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投资概念的理论思考

2009-04-03刘昌黎

东北财经大学学报 2009年2期
关键词:投资

〔摘 要〕面临日益广泛而多样化的投资活动,国内外关于投资的相关定义处于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争鸣状态。针对现有相关定义的问题,本文运用马克思的基本观点,从分析与投资密切相关的财产、资产、资本的相互关系入手,并根据资本、生产资本和生息资本的基本属性,按投资─国际投资、直接投资─国际直接投资、间接投资─国际间接投资的内在关联,提出了投资相关概念的初步定义。

〔关键词〕投资;国际投资;国际直接投资

中图分类号:F830.59文献标识码:A文

章编号:1008-4096(2009)02-0013-06お

一、马克思关于资本来源和生产资本、生息资本的论述

1.马克思关于资本来源的论述

关于资本的来源,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有“货币转化为资本”和“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的论述。马克思的论述虽然是为了揭示“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的本质属性和资本主义占有规律即资本积累规律,但有关论述却揭示了投资的本质,对于我们正确地认识和理解投资的本质属性很有启示。

根据马克思关于“货币转化为资本”的论述,“商品流通是资本的起点”[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67页。,货币是资本最初的表现形式。作为货币的货币和作为资本的货币之间的区别,在于前者是商品流通的中介,而后者是进行自我增值。即在商品流通公式W—G—W中,货币G是为商品W的流通服务的,而在资本流通公式或资本总公式G—W—G′中,货币G是价值运动的主体,通过货币到劳动力商品再到货币的转换,实现了G′>G的价值增值。

根据马克思关于“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的论述,资本家把获取的剩余价值当作资本使用,或者说,把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就叫做资本积累;资本家不断地将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资本化,就形成不断的资本积累;资本积累“是资本化了的剩余价值”,“甚至在简单再生产的情况下,全部预付资本,不管它的来源如何,都转化为积累资本或资本化的剩余价值。”要积累,就必须把一部分剩余产品转化为资本,追加扩大再生产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资本不断积累,是剩余价值不断资本化的结果;资本家将获得的剩余价值拿出一部分当作资本使用,增加投资,就形成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资本家把占有的商业价值变成资本追加投资,这新资本就在工厂中执行职能,并带来剩余价值。

另外,根据马克思关于 “商品资本和货币资本转化为商品经营资本和货币经营资本(商人资本)”的论述,各种资本是互相转化的。商品经营资本和货币经营资本分别是一种独立执行商品资本职能和货币资本职能的资本,分别是由商品资本和货币资本转化而来的。以商品资本和商品经营资本为例,前者之所以转化为后者,乃因为就社会总资本来说,它总有一部分处于流通领域,或者由商品转化为货币,或者由货币转化为商品。一旦处于流通领域的资本的这种特殊职能成为资本家的固定职能,这种“商品资本就成为商品经营资本或商业资本”。

2.马克思关于生产资本(经营资本)和生息资本的论述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涉及的资本概念很多,具体有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固定资本、流通资本、预付资本、可变资本、商品经营资本、商人资本、货币经营资本、生息资本、现实资本、借贷资本、产业资本,等等。鉴于目前学术界关于投资概念特别是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的理解模糊,有必有深刻理解马克思关于生产资本(经营资本)和生息资本的论述。

根据马克思关于“生产资本的循环”的论述,生产资本循环的总公式是:P┅W′—G′—W┅P。这一总公式说明了生产资本的职能是再生产,其中包括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再生产。生产资本循环和货币资本循环的区别有两点:第一,在货币资本循环中,生产过程是两个流通阶段的媒介,在生产资本循环中,流通是生产资本再生产之间的媒介;第二,撇开价值规定不说,总流通形式在货币资本循环中表现为G—W—G,在生产资本循环中表现为W—G—W,是简单商品流通形式。

根据马克思关于“生息资本”的论述,为获得利息而贷出的资本叫生息资本,也称借贷资本,是从产业资本循环中独立出来的。在历史上,生息资本先后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高利贷资本,另一种是借贷资本。高利贷资本是古老的资本形式,“它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前很早已经产生,并且出现在极不相同的社会经济形态中。”“高利贷资本有资本的剥削方式,但没有资本的生产方式。”高利贷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被借贷资本所取代,借贷资本和高利贷资本的区别,就在于“这种资本执行职能的条件已经变化,从而和贷款人相对立的借款人的面貌已经完全改变”,借贷资本成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重要因素”。

3.马克思上述论述的理论指导意义

毫无疑问,马克思的上述论述对我们正确地理解和认识投资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首先,马克思关于资本来源的论述有助于解释投资的目的。如前所述,货币是资本最初的表现形式,货币不仅在商品流通过程中不增值,而且闲置不用,放在抽屉里或锁在柜子里,也不增值,只有转化为资本,“为卖而买”才能增值。对于某一经济社会行为主体来说,这意味着购买一般商品的消费行为和购买特殊商品的投资行为是不一样的,购买小汽车、家用电器和食品是花掉手中的钱,而办企业或买股票、买债券则是用手中的钱赚钱。

其次,马克思关于资本来源的论述有助于我们正确地认识和理解投资的过程。资本是从货币转化来的,是从剩余价值转化来的,只要把剩余价值拿出一部分当作资本使用,就形成现代社会的扩大再生产,就能带来新的剩余价值。因此,投资过程实际上就是货币或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的过程。

再次,马克思关于各种资本是可以互相转化的论述有助于我们正确地认识和理解投资过程中各种资本的转化形式。换言之,在投资过程中,各种资本的形态包括存在形态和表现形态并非固定不变的,而是根据投资的实际需要,转化为了各种具体的运用形态。

最后,马克思关于生产资本和生息资本的论述,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和理解各种投资的性质。例如关于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的定义,马克思的这一论述不仅被西方学者所忽视,国内学者也一直没有把它作为研究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的理论依据和基本思路。根据笔者在《投资多样化与现有投资定义的缺陷和不足》一文中的论述,国外的学者大都是从直接投资或间接投资的主要现象而非本质来定义或描述直接投资、间接投资的;在国内学者中,孔淑红、梁明、张仲敏、钱从龙是按照投入行为的直接程度,冼国明是按照资本的特性,陈康幼是按照投资资金的转化形式,袁东安是按照投资所形成资产的不同类型,扬胜雄是按照投资方式,任淮秀、汪昌云、任映国、庄俊鸿、吴开祺等是按照投资者是否参与或控制经营过程,来划分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国际直接投资和国际间接投资的。根据上述学者的相关定义,直接投资和国际直接投资所运用的资本无疑是生产资本或经营资本,是能够直接带来剩余价值的资本;与此同时,投资者的预期效益就是这种生产资本或经营资本所带来的剩余价值。相比之下,间接投资和国际间接投资所运用的资本是生息资本或营利资本,这种生息资本或营利资本只有经他人作为生产资本或经营资本运用才能创造剩余价值;与此同时,投资者的预期效益就是分割他人把这种生息资本或营利资本作为生产资本或经营资本运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然而,由于现有的各种定义都没有生产资本和生息资本的概念,所以就未能揭示直接投资、间接投资、国际直接投资、国际间接投资的本质特征和相互区别。结果,有关定义虽然能够抽象和概括一些主要的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但却不能抽象和概括所有的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例如,国家和个人的教育投资是什么投资?企业的人力资本投资、研究开发投资和品牌投资是什么投资?租赁公司购买机械设备租赁给其他企业的投资是什么投资?企业购买专利生产新产品的投资是什么投资?企业把专利或商标的使用权让渡给其他企业的投资是什么投资?这些投资的类型根据上述学者的有关定义是很难划分的。然而,只要有了生产资本和生息资本的概念,上述投资的类型就一目了然的。

二、深刻理解和准确定义投资的关键

与投资密切相关的三个基本概念是资本、资产和财产。关于什么是资本,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已经有非常精辟而严密的定义,即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然而,什么是资产?什么是财产?迄今为止国内外学术界却一直未作深入的研究。由于我国在改革开放前忌讳资本一词,长期用资金或资产来代替资本,因此,许多人都把资金、资产、财产与资本混为一谈,对于资本、资产、财产的关系,更是似是而非,模棱两可[3]。概念的混淆不可避免地带来理论和思维的混乱。因此,深刻而准确地理解财产、资产的含义以及资本、资产、财产的相互关系,就成为深刻理解投资、准确定义投资的关键。

1.资本性资产和财产性资产

根据对各方面统计资料的分析,现代经济学中所说的资产乃是一个复合的概念,在一些场合是指资本意义上的资产即资本性资产,在另一些场合是指财产意义上的资产即财产性资产。

所谓资本意义上的资产,是从资产与资本的关系方面来定义资产。在这种场合下,可说资产是从资本派生出来的,是资本的转化形态或运用形态。例如,在企业经营中,流动资本转化为现金、存款、承收票据,赊销款、有价证券、原材料、在制品、库存品等流动资产,固定资本转化为土地、厂房、机械设备、在建工程项目、商标、专利等固定资产根据资产分类标准的不同,企业中流动资本所转化的资产也可分别称为金融资产、债权资产、原材料资产和库存资产等,固定资本所转化的资产也可分别称为房地产、设备资产、知识产权资产等。。由于企业的资本在经营过程中被称为经营资本,因此,作为经营资本转化形态或运用形态的各种资产就是经营性资产。资本转化为资产、经营资本转化为经营资产以后,其运用形态和表现形式更为具体、更为多样化了。

所谓财产意义上的资产,是从资产与财产的关系方面来定义资产。在这种场合下,可说资产是财产的存在形态或表现形态。换言之,财产不仅可以以资产的形态而存在,而且还可以资产的名称来表示。例如,国家、企业和个人所拥有的土地、房屋、现金都称之为资产;其中,土地称之为土地资产,房屋称之为房屋资产,现金称之为货币资产,等等。

为研究方便并考虑到资本、资产和财产与投资的关系,以下本文把资本性资产简称为资产,把财产性资产简称为财产。

2.资产和财产的区别

根据马克思的观点,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产作为资本的转化形态或运用形态,自然具有资本的属性,即资产也是一种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例如,企业流动资产、固定资产的运营,都能给企业带来作为经营收益的剩余利润。相比之下,财产就不具有这种资本的属性,即财产只存在使用和保管的问题,不存在运营的问题,是不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钱,不论是个人的钱,还是企业的钱、政府的钱,放在抽屉里或锁在保险柜里多久都不会增加一文;不仅如此,如果发生通货膨胀,钱还会贬值。房屋如果仅仅是居住,那么其所有者除了生活方便外,也不会得到什么收益;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房屋还会自然损坏。土地如果闲置不用,其所有者也不会从中获得任何收益。个人所拥有的知识和智慧,企业所拥有的技术和专利,如果不用于谋生或生产经营,也不会给个人或企业带来什么收益。

3.财产和资本的来源

如前所述,资产是资本的转化形态或运用形态,是从资本转化而来的。那么,财产和资本是从何而来的呢?马克思在论述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时曾经说过:“剩余价值是资本家的财产”根据这句话,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财产来源于剩余价值的积累。如果对这一理解推而广之,则财产就来源于人类社会所创造的财富,是国家、企业和个人收入的积累,这是与人类社会劳动有关的积累。关于社会财富积累的性质,马克思曾经说过: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不论财富的社会形式如何,使用价值总是构成财富的物质内容。”由于社会财富是商品的堆积及其物质内容是使用价值和价值,所以其积累而成的财产就只能是资本的产物而不能是资本。

另外,财富积累不仅有物质财富的积累,还有精神财富的积累;不仅有社会财富的积累,还有自然财富的积累。精神财富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在认识自然、适应自然、改造自然过程中所创造的知识、文化、技术的总称。自然财富的积累是土地、矿产、森林、海洋等有开发利用价值的自然资源的存续。很明显,自然财富的积累与人类的社会劳动无关。由于精神财富和自然财富本身不能带来剩余价值,所以其积累而成的财产也不是资本。尽管财产不是资本,但财产可以作为资本而运用,即财产能够转化为资本。而且,最初出现的资本,还都是由财产转化而来的。马克思关于货币转化为资本和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的论述都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根据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总公式G—W—G′,只要货币所有者“为卖而买”,货币就转化为资本,担负起了资本的使命。由此推论,只要财产所有者凭籍自己的财产进行获益性的经济社会活动,其所拥有的财产也就转化成了资本。例如,个人如果把手中的钱用于存款或购买国债、股票等有价证券,把自己的住房和土地用于出租,把自己做衣服穿的缝纫机用于给别人缝制衣服,把自己的知识和智慧用于教学、科研等,则原来作为个人财产的钱、房屋、缝纫机、知识和智慧,就转化为了能够给他带来利息、股息、房租、地租、缝纫收入和工资收入的资本。在上述转化过程中,尽管财产的自然形态未必发生变化,但其社会形态却发生了变化,由各种财产转化为资本后又转化成了各种资产。其中,钱转化为货币资本后又转化为金融资产或有价证券资产,房屋和土地转化为实物资本后又转化为租赁资产,缝纫机转化为实物资本后又转化为经营资产,知识和智慧转化为人力资本或知识资本后又转化为人力资产或知识资产。

4.资本、资产和财产的相互转化

不仅财产可转化为资本,资本可以转化为资产,而且资本可以还原为财产,资产可以转化为资本再还原为财产。例如,如果出租的房屋重新成为个人住宅,缝纫机重新成为个人做衣服穿的工具,那么房屋和缝纫机就还原为不能给个人带来房租和缝纫收入的财产。企业中的资金一开始虽然是出资者以资本的形式投入的,并用于购买土地、建造厂房、安装机械设备等,但对于企业来说,在经营开始之前它们都是企业的财产,只是在经营开始后才转化为企业的经营资本,并分别以流动资产、固定资产等形态而存在和运营。在企业破产清算时,企业中所有的资产停止运营,土地、厂房、机械设备失去资本的特性后又还原为财产,并且在拍卖为现金后由出资者分配。可见,在对企业的投资中,投资者投资时最初拿出的钱是财产,撤资时最终拿回的钱仍然是财产,只是在投资这一经济社会活动的过程中,钱才转化为资本和作为资本具体运用形态的各种经营资产。

三、投资相关概念的初步定义及其内涵

概念是对研究对象即事物或现象的本质属性的高度抽象、高度概括,其内涵既要揭示出研究对象的本质属性,又要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简明扼要。而且,随着客观事物的发展变化,有关概念还必须不断地更新,能够解释新现象,说明新事物。根据本文的上述分析,为供学术界讨论和参考,现对投资的相关概念初步定义如下:

1.投资的基本定义及其内涵

就一般情况而言,投资是各种行为主体为实现特定的目的和获得预期的效益,而把其所拥有的财产或资产作为资本运用并形成相应资产的经济社会活动。

就经济方面而言,投资是各种经济主体为实现特定的目的和获得预期的效益,而把其所拥有的财产或资产作为资本运用并形成相应资产的经济活动。

在上述投资定义中,行为主体或经济主体亦即投资主体,泛指多样化的投资者,既包括政府、企业和个人,也包括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信托投资公司、投资基金以及各种公共基金、财团法人、社团法人、事业法人、非政府机构,等等。

为实现特定的目的,意味着每一项投资都要实现一个具体的目的,如实现经济目的、社会目的、政治目的或军事目的等;获得预期的效益,意味着每一项投资都要获得与投资目的相对应的效益,如获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政治效益或环境效益等。上述投资目的和预期效益,都可以进一步细分为更为具体的投资目的和预期效益。

财产泛指政府、个人以及各种非经营性的财团法人、社团法人、事业法人、非政府机构、公共基金等所拥有的资金、土地、房屋等有形财产和知识、技术、专利、信誉等无形财产。这些财产在进行某项投资之前即在作为资本而运用之前,除使用价值和价值外,既不能实现其所有者的特定目的,也不能给其所有者带来预期的效益。

资产泛指企业以及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信托投资公司、各种投资基金等经营性法人所拥有的资金、土地、房屋等有形资产和经营管理知识、生产技术、专利、商标、品牌等无形资产。这些资产在进行某项投资之前已经是企业、银行等的经营资产,是其总经营资本具体的转化形态或具体的运用形态。不过,这些资产只能维持各种经营性法人现有的经营规模,使其进行现有的经营活动,不能扩大经营规模,开展新的经营活动,只能给其带来既定的预期效益,不能带来新的增加的预期效益。

资本是产业资本、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政治资本、固定资本、流动资本、有形资本、无形资本等的统称,相应资产是与上述资本转化形态或运用形态相对应的经营资产、金融资产、社会资产和政治资产等。

根据上述定义,投资是一种经济社会活动,包括两个过程:一是财产转化为资本或资产转化为资本的过程,这是投资的决策过程或准备过程;二是资本形成具体转化形态或运用形态即形成各种资产的过程,这是投资的进行过程或实施过程。就一项具体的投资而言,只要完成上述两个过程,例如个人手中的钱转化为资本后再转化为国债、股票等有价证券资产,企业手中的存款、有价证券等转化为资本后再转化为土地、厂房、机械设备等固定资产,其投资过程就结束了。至于对投资所形成的资产如何管理或运营,这虽然与实现投资者的投资目的和预期效益密切相关,但却是有价证券管理或企业经营的问题,不是投资的问题。

2.各种投资的定义及其内涵

根据上述投资的基本定义及其内涵,可以对各种各样的投资(包括社会性投资、公共性投资、经济性投资、政治性投资等方面的投资)给出具体的定义如下:

(1)国际投资的定义及其内涵

国际投资是一国的行为主体为实现特定的目的和获得预期的效益,而把其所拥有的财产或资产作为资本运用于其他国家或地区并形成相应资产的投资活动。

在上述定义中,一国的行为主体把资本运用于其他国家或地区,意味着国际投资是国内投资的发展和延伸,是超越国境疆界的投资即在各国家间进行的投资。

用投资活动代替经济社会活动,不仅使国际投资的定义简洁,而且体现了国际投资与投资的关联,意味着国际投资具有投资的一切基本内涵,只不过国际投资与国内投资相对,其空间范围更为广阔而已。

(2)直接投资、间接投资的定义及其内涵

直接投资是经济主体为实现特定的目的和获得预期的经济效益,而把其所拥有的财产或资产作为生产资本运用并形成各种经营资产的投资活动。

间接投资是经济主体为实现特定的目的和获得预期的经济效益,而把其所拥有的财产或资产作为生息资本运用并形成各种营利资产的投资活动。

在上述定义中,经济主体为获得预期的经济效益以及生产资本和生息资本的运用、经营资产和营利资产的形成,都意味着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特指经济学意义上的两类投资。

生产资本是开展生产活动的资本,也是开展经营活动的经营资本,是经营主体自己资本的来源。在现代社会中,生产不仅包括物质产品的生产,而且包括非物质产品的生产,即不仅包括工矿业生产,而且包括各种服务产品、信息产品、知识产品的生产。生息资本不是经营资本,可成为其他经济主体的生产资本或经营资本,也可称作营利资本,是经营主体他人资本的来源。

用营利资产代替金融资产,一是有助于体现生息资本即营利资本的实质和特点,二是能够分割其他经济主体所创造剩余价值的不仅有带来利息收入的国债、公司债、股票等金融资产,还有带来地租、房租和各种使用费收入的租赁资产。

生产资本及作为其具体转化形态或运用形态的各种经营资产,是能够直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生息资本及作为其具体转化形态或运用形态的各种营利资产,是不能够直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而是通过分割其他经济主体运用生产资本或经营资产所创造的剩余价值间接获得剩余价值的价值。换言之,所运用资本及其具体的转化形态或运用形态是直接创造剩余价值还是间接创造剩余价值,这是划分直接投资、间接投资的主要标准和基本依据。

根据上述定义,除建立企业、建造厂房、购置机械设备的直接投资外,企业把资金用于研究开发、人才培养、广告宣传,这些投资也是直接投资。除购买有价证券外,企业把专利、商标、机械设备等作为资本,把其使用权让渡给其他企业并收取专利使用费、贴牌生产费、设备租赁费等,国家和个人把土地、房屋的使用权让渡给企业并收取地租和房租,这类投资也是间接投资。因为在上述场合,专利、商标、机械设备、土地和房屋在价值量方面与等额的货币是一样的。例如,1万元钱购买面值1万元的国债1年获得500元的利息收入,价值1万元的车床签署一纸租赁合同1年获得1 500元的租赁费(内含1 000元的折旧费),其实质并没有什么不同。由此,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的范围都扩大了,界限也更清晰了。

(3)国际直接投资、国际间接投资的定义及其内涵

国际直接投资是一国的经济主体为实现特定的目的和获得预期的经济效益,而把其所拥有的财产或资产作为生产资本运用于其他国家并形成各种经营资产的投资活动。

国际间接投资是一国的经济主体为实现特定的目的和获得预期的经济效益,而把其所拥有的财产或资产作为生息资本运用于其他国家并形成各种营利资产的投资活动。

根据上述定义,国际直接投资、国际间接投资既具有国际投资的基本特征,又分别具有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的基本特征。国际直接投资是直接投资的发展和延伸,是在各国家间进行的直接投资;国际间接投资是间接投资的发展和延伸,是在各国家间进行的间接投资。

直接投资和国际直接投资的预期效益是其资本运营所带来剩余价值的全部,所投资本及投资所形成的各种经营性资产归投资者自己运用和管理,是一种风险较大的投资。间接投资和国际间接投资的预期收益是其资本所带来剩余价值的一部分,所投资本及投资所形成的各种营利性资产是分割他人在经营过程中所创造的剩余价值,是一种风险较小的投资。お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

[2] 刘昌黎.关于投资相关概念的若干思考[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8,(5).

[3] 刘昌黎.关于资产及相关问题的若干思考[J].财经问题研究,1997,(1).

(责任编辑:王秀中)

猜你喜欢

投资
从投资之道谈财务自由之路
从投资之道谈财务自由之路
浅论中国为什么没有巴菲特
大学生理财能力现状分析及提升途径的研究
煤矿建设项目投资控制的探讨
包含对赌协议的投资合同初始成本会计处理刍议
关于我国PPP模式应用的问题探讨
“双创”国策下的阶段性经营、资本知识架构研究
浅谈对银行投资价值的研究
房地产泡沫现状及成因的分析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