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惩戒同样可以精彩
2009-04-01郭淑芬
郭淑芬
教育惩戒是一个敏感的话题,许多家长把它视为洪水猛兽,认为如若认可了教育惩戒的存在,就意味着赋予了学校体罚孩子的权力,这当然是他们所担心和不能容忍的。作为一名班主任老师,我可以理解家长的这种心情,但根据我们的教育实践,我认为这是对教育惩戒的误解。我们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所实行的教育惩戒,其初衷和目的只是为了更好地教育孩子。众所周知,任何一种教育方式都不是万能的,包括赏识教育。在很多时候,教育惩戒反而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事实上,在日常生活中所有的家庭在教育孩子时都会自觉不自觉地运用到惩罚(如打、骂、不许吃饭、面壁思过、不许看电视、不许出去玩、不给零花钱等),其实这就是教育惩戒,只不过学校所采取的惩戒比它更温和一些。我们所运用的教育惩戒的方式也并非家长所想的体罚或对孩子心灵的伤害,而是形式多样的。
一个时期以来,我们学校开展了有关教育惩戒的课题研究,研究分为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在各班进行讨论,首先界定出什么样的行为是过错行为,对于这种过错行为应不应该采取惩罚措施。第二个阶段,是进行家长问卷调查,让家长也充分参与其中,群策群力。第三个阶段,是针对过错行为讨论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惩罚措施,制定出暂行办法,并在实施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论证和修改。第四个阶段,是在此基础上制定出班规。可以说,我们制定教育惩罚条款的过程是民主的,它是由全班学生自己制定、经家长讨论研究、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论证之后所达成的共识。在对学生实行惩罚之前,如果还没有造成严重的后果,我们都会给学生3次机会,这3次只是提醒,而不采取任何惩罚,一旦3次机会用完了,那么就以班规惩罚。比如,我们要求学生下课或放学时要随手放好自己的凳子,一开始我们会集体让学生放好凳子,当学生有初步的习惯后,教师就不再提醒。如若学生忘记了,就把他的凳子放在阳台上或教室外面,等这个学生来了之后自行把凳子搬回,不需做任何解释,但这种机会只有3次。这个过程,其实就是让学生自我反省、自我规范、自我适应的过程。实践证明,这样做还是效果显著的。在这里,我把我们班所实行的教育惩罚方式列举如下:
1.娱乐式惩罚:让犯了错误的同学给大家表演一个节目,可以是唱歌、讲笑话、讲故事、猜字谜,也可以展示自己的其他特长,实在不会的就给大家做广播体操。
2.反思式惩罚:让违反班规的学生坐到自己的位置上,桌子上什么也不放,他们只有一个姿势,那就是抱臂坐直;他们只有一件事可做,那就是反思自己的行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宜过多数落学生的不是,要做到“无声胜有声”。反思时间不宜过长。
3.捆绑式惩罚:这种惩罚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把班上的学生分成若干组,实行积分制,如果组内的成员犯了错误,不但要扣分,还要在组内开会讨论,分析原因,并对其进行教育,之后全组和这个学生一起接受教育惩罚。犯了错误的学生会觉得自己不但给组内抹了黑,最主要的是连累了同学,使他欠了人情债,那么他的心里就会过意不去,以后就会尽量不犯错误,以免再连累别人。
4.服务式惩罚:这种惩罚就是让犯了错误的孩子打扫班级卫生、收作业、发作业本什么的,为大家服务,谁有困难都可以找他帮忙,而他不得拒绝。这种惩罚使他原有的思想意识不断受到冲刷、洗礼,用他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所得到的快乐来弥补他的不良行为,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5.交换式惩罚:这种惩罚就是拿学生最喜欢做的事来交换。比如一定的时间内不准看电视、不给零花钱、不许参与课外活动等。通常,这一惩罚都是和家长联手完成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白如果犯了错误,就必须付出一定的代价,就必须为自己的过错行为负责。
6.文字式惩罚:主要是针对那些屡犯错误仍不能改正的学生实行的。让他们就所犯错误之事写一篇文章,或是抄写、背诵具有教育意义的文章(这些文章都是有针对性的、犯哪一类错就背哪一类文章)或班规。曾有一件事对我来说印象深刻:学校一再强调不许踩草坪,班里也有相应的班规来规范大家的行动,可依然有同学“顶风作案”。那天,我们班的学生上体育课,由于集合地点临时由小操场改到大操场,而两个操场之间有很大一片草坪,很多学生就干脆从草坪上穿过,恰巧被我们的大队辅导员看到了,对他们进行了批评教育。为了让学生不再犯类似的错误,我就使用了“文字式惩罚”。当时我出了两个题目,凡是从草坪上过去的同学的作文题目是《我能绕过草坪吗?》,而没有从草坪上过去的同学的作文题目是《你能绕过草坪吗?》。由于有生活体验,绝大部分学生都写得很好,有理有据,有质问有反思。这种惩罚方式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而且也起到了让学生自我教育的效果。从那之后,我们班的学生不但不踩草坪,而且还主动保护草坪。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两个同学之间发生了矛盾,两人都据此事写文章,写完后交换着看一下、评一下,矛盾就在这两张小小的纸上解决了,也省去了班主任的许多麻烦。
总之,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教育惩戒的名字虽然不如赏识教育那样好听、那样冠冕堂皇,但它的确是行之有效的。面对目前社会及部分家长的误解,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完全可以用自己的人格魅力与卓有成效的工作,及时消除误解,使我们的教育之花四季常开。
(责 编 子 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