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中小学管理经验及其启示
2009-04-01翁乾明
翁乾明
[摘 要] 澳大利亚中小学的管理思想,精干高效的管理机构,具有“内驱力”的校本管理,注重提高学生素质的课程管理,灵活、分层的课堂教学管理,注重培养能力的教学方法,多元、动态的考试评价制度,注重同伴体验的课外活动管理,体现服务意识的学生管理以及现代实用的设施设备管理等十条经验,为我们树立新型的管理理念,改进教育教学管理实践,提供了借鉴与启示。
[关键词] 澳大利亚;中小学管理经验;启示
[中图分类号] G51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2-1128(2009)03-0035-05
一、澳大利亚中小学管理经验
1.以生为本的管理思想
澳大利亚教育界不受既定理论的束缚,他们在借鉴世界先进教育理论的时候,没有走入俗套。他们的教育深受人本主义、实用主义、建构主义和精神分析主义的影响,但无论是哪一种教育理论,都可以归结为“以学生发展为本”。为了让学生获得终身的幸福,澳洲人非常注意让儿童有个自信、乐观、自尊、快乐、真实、健康、友爱的童年,认为健康的成人社会的建设,应从建立儿童良好的“早期记忆”做起。
2.精干高效的学校管理机构
在澳大利亚,从联邦教育部到州教育部,都体现了面向基层、面向学校、面向教学实际的原则,把课程研究、教学指导与管理机构作为教育行政部门的主要组成部分,强调教学业务管理,实行教学业务管理与行政管理相结合。学校按照学生人数及课时总数按比例聘任教职员。学校设校长一人,负责学校内一切事务;助理校长一人,协助校长处理所有事务。校长是专职的,助理校长为专职或兼职。另有秘书若干人,负责处理学校教务、咨询、接待、复印、财务等所有事务。教师同样按学科分成若干组。每一组有一个或几个首席教师(headteacher),既管教学又管学生。这种教育管理模式,既明确了教育管理的职能是加强教学业务管理,提高了教育质量,又理顺了关系,精简了机构,提高了管理工作效率。维州教育部所提供的数据表明,维州非教学人员数与专任教师数的比例:小学为1∶8.3,中学为1∶19.7。也就是说,如果某中学有200名专任教师,那么,包括校长在内的非教学人员只有10个。澳洲中学的一个“学生服务中心”,只有2人就可以安排出全校600多个学生的课程表。在澳洲的中学,每个学生都有一张课程表,关键在于职责分明。
3.具有“内驱力”的校本管理
澳大利亚学校管理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校本管理”,他们有句名言:“学校是教育决策的主要单位。”这揭示了“校本管理”的实质。学校首先成立学校理事会,理事会是由学校校长、教师、家长和社区成员十多人共同组成的,对学校的各项事务有着较大的决定权。学校理事会成立之后,就要制定学校的章程,其内容涉及:教育哲学、历史传统、教育目标、发展规划、教改项目、行为准则、经费预算、教学评估等。学校章程实际上是理事会与校长间的正式协议,也成为今后五年内教育经费拨放、教育质量检查的基础。学校的校长是由学校理事会选聘的,任期五年,可以延聘。我们所接触过的澳洲中小学校长都具有很强的综合素质,很有教育思想,说明这种选聘方法是可行的。一旦校长确定之后,学校根据政府规定的课程框架和教育目标,根据学校章程规定的办学理念和行为准则,充分发挥各自的办学自主性,形成了十分鲜明的办学特色,表现出很强的“内驱性”。
4.注重提高学生素质的课程管理
澳大利亚的课程管理模式是相当务实的,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有的以科学教育见长,有的以数学教育见长,有的以体育方面见长,有的以艺术方面见长,有的以技术方面见长,等等,不管采用什么模式进行课程管理,注意力始终集中在如何提高学生的素质上。课程设置方面主要是依据学生升学、就业和社会生活的实际需要而定,包括学术型、职业型和生活型三种类型。在教学上,不求数量,不做重复的机械的操练,注重知识面上的拓宽,轻视知识深度的挖掘,较注重展示丰富生动的世界图景,较少考虑完整严密的学科体系。注重思维的启发,能力的培养,兴趣的激发,自发性的调动。
5.灵活、分层的课堂教学管理
澳大利亚课堂教学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实际能力,注重学生对权威的质疑、对知识的发展和创造。课堂教学有四个方面的特点。一是课堂管理灵活,不要求整齐划一,没有行政班编制,学生根据所选的学科在不同教室间流动。二是课堂环境开放,学生的直接经验受到重视,学生上课可随时举手提出问题。三是课堂就是学习与实践的场所,教师讲的少,一般只讲15~20分钟,学生做的多。例如,教师先给学生提供若干相关网站,然后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孔子和柏拉图的哲学思想如何影响西方文化?接着,就是学生活动,教师指导。四是采用小班制,大部分班级学生不超过25人,进行个别化的教学。学生有按自己的进度、自己的方式进行学习的自由,也有在一定范围内选择学习任务的自由。学生的个性受到尊重。以数学为例,七年级开始,数学课就根据学生水平分高低班,九年级扩展到高、中、低三个班。有的学校数学特优生还可以去听高年级的数学课,八年级学生去学九年级或十年级的数学课,甚至有专门的教师辅导学生学习更高程度的数学。
6.注重培养能力的教学方法
澳大利亚教学的一大优点就是教学方法:以启发学生智力,培养自学能力,注重实际应用为原则。例如,社会科学类课程,如历史和地理,学习过程几乎是教师指导下的自学。在圣·玛格丽特女子中学听的一节地理课上,教师发给每位学生一份资料,题目是“海岸发展计划”,该资料说在离墨尔本150公里的海岸边发现了一块土地,房地产商准备在该地建60幢别墅式的公寓,而在海岸边盖房子对各行各业的人来说,有利也有弊,因此,就需要开一次听证会,以听取是否允许发展商在该处建房。这时教师就拿出事先准备的纸条让学生抽,里面有:房地产商人、冲浪人、渔民、食物供应商、学生、医生、记者、警察、律师、原地居民等。让学生扮演所抽到的角色(两三人一组,同学间可以互相换角色),然后分组讨论,上网收集材料,教师不时参与各组的讨论,最后各组写出自己的看法:赞成观点是什么,不赞成的观点又是什么?然后让学生上台演讲以陈述自己的观点。这样做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收集材料、整理材料、演讲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同时也从与同学交往中学到不同思维方式和处世方法,懂得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判断问题。
7.多元、动态的考试评价制度
澳大利亚学校一般有两套评价系统:一套是内部的,单课程的以校为本的评价系统;一套是校外的跨课程考试评价系统(QCS考试)。内部评价系统包括了目标参照性评价与毕业评价,接受由指定委员会管理的一整套制度严格、管理严密的督导调整机制的调控。内部评价形式是为了证实学生的成绩确实符合教学大纲所规定掌握的知识要求,一般设有监考的大型考试、小型考试、指定作业、课题实践、口试、听力、模块学习等项目。对学生的学业评价,既有量性评价也有质性评价,也就是说,除了考试分数外,他们也重视对学生整体面貌的模糊刻划,尽可能全面地反映学生的素质特征。例如,要求教师给学生所写的鉴定中,体现以下十个方面的内容:(1)知识、能力、思维技能;(2)态度、道德、价值观发展;(3)体育知识、技能,健康状况;(4)创造性和发散性;(5)社交技能和态度;(6)美学的理解和技能;(7)意识、感觉、敏感性;(8)交流技能;(9)应用的技能(乐于工作);(10)与他人相处的能力。在澳大利亚,毕业生的学业评价既考虑“州评”也考虑“校评”。十二年级(毕业班)学生在全州的统考成绩,只占高考总成绩的一半,高考总成绩的另一半是由学生在校的积分决定的。这样就避免了一考定终身的弊端。
8.注重同伴体验的课外活动管理
澳大利亚的中小学十分重视发挥学生群体的教育作用,他们认为,到了中学,对学生影响最大的不是教师和家长,而是孩子的同伴。在玛格丽特学校,校方为了加强不同年级、不同年龄间学生的交往,组建了若干个新型学生组织——“HOUSE”,如果说年级里学生关系属于横向关系的话,那么“HOUSE”里的学生关系就属于纵向关系。学校将不同年级的学生以红、黄、兰颜色为标志分成三个“HOUSE”,活动由高年级学生主持,学校派教师指导。“HOUSE”每周都有固定的活动时间,学校开展的运动会、艺术节、合唱团等各类活动均以“HOUSE”为单位进行。这样在活动过程中,不同年级、不同水平的学生共处一个集体,既能够培养学生以老带新、团结互助的管理组织能力,又促进了学生的社会化,为今后融入社会接触不同人群培养了社会交际能力,也加强了与他人进行交流的协作意识。学生到了十二年级即将毕业时,还有一个为期多日的“MARK UP DAY”,在这段日子里,有许多精彩的活动,每个学生都可以尽情地宣泄,表达,回忆,怀念……这一切都使人感受到浓郁的、高品位的文化气息。
9.体现服务意识的学生管理
澳大利亚学校的师生关系积极、温暖、富有建设性。他们不仅十分注意尊重儿童的感受、兴趣和选择,还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教育氛围。他们坚信:孩子处于恐惧状态中是学不好的。“鼓励,鼓励,再鼓励”成为澳大利亚最重要的教育原则。人本主义的理念还充分体现在校长与教师的服务意识上。在文斯特本学校,我们亲眼看到,该校的校长叫住一位学生后,蹲下身子给学生扎鞋带。据一位中国移民教师介绍说,在她所在的学校,校长能叫出全校60%以上学生的名字。服务意识不仅在校长、教师身上得到体现,在学生家长身上也得到很好的体现。在昆士兰州布里斯本市的克雷斯蒂安学校,我们看到众多的学生家长自愿地无偿地为学校服务,有参与学生管理的,有协助教师开展教学辅助工作的,由于志愿者太多,校方只好以轮值的办法安排家长义务活动。人们的公德心表现都是那样自然。这是由于无论在学校还是在社会、家庭,人们从小就在接受文明的熏陶,使之习惯成自然。
10.追求现代实用的设施设备管理
澳大利亚中小学学校建设不追求豪华和气派,只要够用、适用即可。无论是在偏远的乡村,还是在经济发达的悉尼和墨尔本,几乎所有中小学都没有一栋宏伟壮观的教学大楼或办公大楼,几乎都是平房,而且有很多是结构简单的活动式房屋,只在外墙喷上涂料。学校大多数房子都是一室多用,既是教室,又是学生手工作品陈列室、电脑操作室;既是校长办公室,又是接待室。图书馆、实验室、音乐室、运动场等学校设施的利用率相当高。不过,澳洲学校的室内装饰美观、适用,学习和生活设施很齐备,教学仪器设备现代化,校园绿化美化搞得很好,都是花园式的学校。正如一位澳大利亚的小学校长所介绍的:“在校舍建设上,我们强调实用;在教学设备上要求现代化;坚持把每一分钱都用在有利于创造优良的学习环境,提高教育质量上。”澳大利亚教育部门与学校都很重视现代教育技术的普及,有一种做法很值得我们借鉴:以租借的形式给教师配备电脑,每月租金只要12澳元,这样98%以上的教师均有手提电脑,租期三年,以后有了更先进的产品,再更新。
二、澳大利亚中小学管理经验给我们的启示
1.教育主管部门要树立务实高效的学校管理理念
我们在教育管理方面不务实的现象集中表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在机构设置上,机构庞大,人浮于事。当人浮于事时,为了证明机构的存在价值,必然产生了只追求表面功夫,不追求实际效果的作为。最终的结果是校长和教师特别累,因为他们除了繁重的管理与教学任务外,还要应付许多不必要的检查评比和应酬。
第二,在指导思想上,不是考虑如何更好地为基层和学校服务,让学校在法律和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充分发挥办学的主动权和积极性,而是如何去管住基层和学校。
第三,在工作重点上,精力不是放在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培养人才的宏观指导上,而是放在具体的事务管理上。
第四,在职责关系上,责权不明,关系不顺,该管的事无人管,不该管的事都争着管,抢着管。
因此,教育主管部门要树立务实高效的为基层学校服务的管理思想。教育行政部门要适当地放权,使学校校长享有足够的人权、事权和财权。要提高教育行政部门管理者的素质,把工作重点放在全面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培养优秀人才的宏观指导上。硬件的管理上也要务实,不能盲目投入巨资,学校要做发展规划,对未来的规模、生源等都要做预测,提高教育投资的效益。
2.学校领导和教师要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
学校教育的对象是学生,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是学生,教师价值的体现还在于学生。学生质量的高低,反映了一所学校的办学水平;一所学校学生的多少,标志着这所学校的兴衰。为学生服务的好坏,既关系到培养人才的质量,也关系到教师的声誉和学校的生存。为学生服务,必须面向一切学生,面向学生的一切;必须最大限度地满足全体学生多样化的教育需求。为学生服务,要求学校的领导和教师都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彻底转变观念,把为学生服务贯穿于教育教学工作的全方位和全过程中。在一所学校里,要追求真正的高质量,就要全校、全员、全岗位都追求卓越。不仅教师是服务者,所有人员都是服务者。
每个人不仅是服务者,而且是优质服务的提供者。在学校里对学生直接进行服务的人是教师,校长为教师服务是一种管理意识,教师为学生服务是一种教育意识,通过优质教育让我们的学生最终服务于社会是教育价值的不懈追求。
3.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不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我们的教学,把太多的精力放在提高分数的教学研究上。教学重书本理论知识的传授和重复机械的作业操练:重视知识深度的挖掘,轻视知识面上的拓宽;较少展示丰富生动的世界图景,较多考虑完整严密的学科体系。教学方法上,不注重学生思维的启发、兴趣的激发,不注重学生社会实践能力、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的培养,注重的是分数、名次、学位这样一种外在的东西。与澳大利亚学校注重学生的个性、价值和潜能这些内在素质的培养相比较,我们的学校要改变传统的教法,对学生的发展既要符合社会对其成员的基本要求,又要做到自我潜能和个性的充分而自由的发挥。教育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家庭背景的差异。教师要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让学生学得自由、轻松。学校要重视课外兴趣活动、社团活动,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4.重视教育管理中已经发生的问题研究
在我国,已经成为问题的教育现象很多。诸如,许多学校为了迎接达标验收,不惜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弄虚作假,验收评级的结果是助长浮夸奢侈之风,更谈不上研究学生发展、遵从教育规律了。又如,“名校”、“品牌校”的评定。我国中小学“名校”要么是“钦定”的,要么是“自封”的,却很难说是“公认”的。名校要么“名”在富丽堂皇的硬件上,要么躺在历史的功劳簿(重点校)上吃老本。真正的“名校”应该是“名”在文化、精神、价值观层面实质性的“软件”上,而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的评估往往忽视了这些实质性的东西。再如,我国的基础教育,学生往往成了学校追求升学率的工具,相当多的学校,不仅周末、假期用来上课,而且往往只讲严格不讲宽容,只讲要求不讲体贴,乐于训导不善鼓励,乐于指正吝于赞赏,忙于“苦学”不知“乐学”,强调管制忽视自主,勤于灌输疏于交流。校园人际关系方面,师生间仍缺乏尊重平等,甚至处于紧张对立的状态;不同年级间学生的交往太少,缺乏必要的组织和引导;教师之间常常只有工作上的交流,团队意识不强,缺乏合作热情;师生与校长之间缺少对话,等等。这些问题都亟待研究。
每个国家的教育都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下产生的,我们不能生搬硬套。但作为教育考察,我们侧重于吸取人家的长处,也珍视自身的优点。“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我们力求在比较中发现不足,在借鉴中改进工作,在反思中开拓进取。
作者系福建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
(责任编辑 王永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