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学校文化的持久力量

2009-04-01邰亚臣

基础教育参考 2009年3期
关键词:学术课程学校

邰亚臣

在北京十五中博物馆开馆剪彩仪式上,十五中博物馆馆长、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柯文辉先生语重心长地对学生们说:“我希望我们年轻的孩子们,你们至少要在学生阶段为自己的一生留下某种诗意的记忆,在你老的时候会感觉到某种骄傲、某种诗的情怀……”

学校是理想孕育的场所,它具有一种本质上优雅的文化风貌,它的外显特征应该是有序、宁静、文质彬彬的,也就是柯文辉老先生所说的,学校是产生诗意的地方。因此,学校最重要的使命之一就是帮助学生沉淀诗意的记忆,而要达到这个目的,文化是最有效的手段。

北京十五中在推进文化建设的过程中,着重从四个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一、学校文化需要精准的表达

一所有发展意识的学校,眼光不能仅仅盯在硬件现代化上,不能仅仅盯在方法选择、规章制定、职能安排的孤立运作上,而应该特别关注这些现象的系统整合、规范操作、创出特色和有效实施的问题。如何达到这个目的?文化为我们提供了可能,一个好的文化状态可以让人懂得如何更好地竞争,学会在充满迷惑、简单功利的时代放宽胸襟,开阔视野,明辨是非,科学思考,以更聪明的战略和有效的谋划,创造属于自己、属于集体、也属于社会的未来。

但一谈到文化,更多的时候容易单方面强调文化的个性、意境、韵味,而忽视文化表达的规则和法度,这样,文化在传播过程中就容易造成不确定性和随意性,因此,文化需要精准的表达,这样才能产生更加强大的文化传播力量。要实现学校文化的精准表达,就必须设法使学校文化发展建立在学校文化经营的基础上。

学校文化经营就是通过系统作业帮助学校总结与提炼办学理念,设计学校文化发展思路,推行有效的管理途径与方法,提高教育教学的整体运作水平,形成具有浓郁学校特色和独特品牌内涵的学校形象和经营模式。推进学校文化经营,就是创造差异,提升优势。VIS(Visual Identity System,学校视觉识别系统)手册就是我们推行文化经营的重要内容之一。2007年10月,在建校55周年的庆典上,我们发布了北京十五中VIS手册,将学校的文化与管理理念统一设计,利用整体表达体系,形成视觉表达系统,将学校文化中的非可视内容转化为静态的视觉识别符号,以丰富多样的应用形式传达给师生及社会公众,使其对学校产生一致的认同感,以形成良好的学校印象,最终促进学校的发展。

VIS手册颁布一年来,有效地规范了学校的文化行为,摒弃了散乱、随意的学校文化经营方式,把学校优秀的文化要素汇集起来,形成了基于学校的一种特定的人本力量,这种力量焕发了全校师生的生命热情,激发了学校的活力。

二、学校文化需要优雅的气质

不可否认,当今社会存在很多文化偏见,人们不会把高品位文化和中学联系起来。很多时候,因为缺乏勇气与自信,很多中学对立足于文化的初级阶段心安理得,因此,中学文化呈现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局面就不可避免。而我们却始终坚信:文化没有特权,它更需要的是敏感而有活力的心灵;文化没有等级,它只相信执着的思考。如果一所中学并不满足于升学率和功利的比较,站在文化前沿是有可能的。而且历史提供了这种范本,请看当年丰子恺、朱自清所在的春晖中学;李健吾、何兆武所在的师大附中;张伯苓、曹禺所在的南开中学。那些遥远的记忆,美丽得令人心伤,那些已经飘逝的传统,在文化生命深处留下了永远的印记。回望历史,我们不应该有勇气与力量吗?

在中学建立一个真正意义的高端的博物馆,能够更好地表现学校的气质。博物馆是文化精神的物化形式之一,是一个有效的载体。我们期待把那些最美、最具创造力的艺术展现在学生面前,给他们一个发现真善美的方法和路径,给他们一个观察的窗口,给他们一个眺望的平台,给他们一次精神的训练。

建一个高水平的博物馆,就是要缩短与艺术的距离,扩展人的感受力。我们和艺术之间有两个距离要缩短。一个是物理距离,虽然我们身处北京,被巨大文化资源包裹,但我们近乎于战争的学习生活早就使我们和这些关乎创造与底蕴的文化渐行渐远,一个学校的高水平博物馆让我们和真正的艺术重逢,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和它们有着天然的缘分。另一个是心理距离,事实上很多顶尖艺术品因为距离反而给观者带来了伤害,因为我们接受了太多的理性概念,接受了文字的终极界定,这些造成了我们感官的封闭,越是有名的艺术品,我们的感官就越不起作用,或者说不敢起作用。把大师的作品切实摆在学生与老师面前,用亲切的形式来实现感官的解放,这更是一个寻找自信的过程。高端艺术品平民化之后,扫除了顶礼膜拜的心理定式,就能发现更平和、更敏锐的眼光,人的感受力就会得到最大程度的扩展。

博物馆要催生新的课程的产生。目前正在启动课程改革,但课程建设如果没有新的思路,就会使课程改革只有数量上的增长而没有实质性的提高。例如,注重社会实践,并不仅仅意味着就是社区服务和义务劳动。博物馆运营以后,要让学生成为博物馆的主人,讲解员、志愿者全部从学生中产生,学校对其进行细致地培训,并纳入学分管理程序,这样学生在服务的过程中,又能获得文化素养的实质性提高。

三、学校文化需要自由的精神

我们都知道学校文化很重要,但是,真正要谈论学校文化,在今天还是一件奢侈的事情,就像一杯牛奶被稀释成一个泳池一样,文化被稀释的现象很严重,在学校主要表现为公正、自由、至真的学术精神的匮乏。这种现象需要教育者判断的能力和正视它、解决它的勇气。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低水平重复建设的问题较为普遍,有三种情况比较典型:单纯追求校本课程的数量、零散的讲座拼凑和浅说概论的堆砌。这是背离新课程基本精神的。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所以会出现这样一些问题,究其原因,一是不相信学生的基础和能力,二是教师缺乏自信或准备不够充分。于是,所谓的校本课程,成为低水平的、重复性的大杂烩或拼盘,几乎没有什么新意可言,若强塞给学生,学生总是吃老师“嚼过的馍”,久而久之,就会养成被动、怠惰,特别是思想的懒惰习惯,丧失思想能力,人云亦云。

为了避免校本课程开发中出现上述问题,北京十五中进行了这样的尝试:成立学校的学术委员会。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各校都成立了课程部或者课程委员会。我们的学术委员会不同于这些课程部或者课程委员会,它的主要特点如下。

第一,不把学术委员会作为学校的一级行政组织。如果把学术委员会作为一级行政组织,其行政工作的目标和任务就会干扰、挤压或同化学术委员会的学术职责、任务,就会把工作的重点放在目标的制定、实施和工作的有效组织与管理上。课程改革不是改变教学的基本秩序,原来由哪个部门承担的任务不应有所改变,如果再分离一个部门来承担这个任务,客观上就会造成机构臃肿。

第二,学术委员会的主任不从行政干部中产生,而是由学校中学术和人格得到普遍认可的教师来担任,降低行政色彩。

第三,学术委员会的主要职责不是如何安排课程的选择和实施,而是课程的开发和审定、学术研讨、已有课程转化为必修模块的再认识和研究。学术委员会的主要工作任务是掌管学术基金(学术基金每年由学校拨付,使用权归学术委员会,审批权归校长,用于课程开发,召开学术研讨会)的使用,开好三个会议,即课程答辩会、课程评议会和学术研讨会。课程答辩会,就是新开发的课程必须进行公开答辩,取得学术委员会多数成员的认可,经投票认定方可成为学校的课程,其目的是保证开发的校本课程的质量。课程评议会,就是对日常教学进行无行政压力的专业指导,听课、评课计划的制定,人员的选定等,完全由课程委员会决定,评议结果不向行政部门和领导汇报。学术研讨会,主要是为了广泛了解学术信息,课程委员会要召开不同学科、不同类型的学术会议。

第四,建立行政组织和学术组织竞争的机制。学校把校本课程开发的任务委派给学术委员会,学校已有的对教师的教学评价制度仍然有效,行政部门也继续组织学术会议。同样的学术会议,因有不同的主办方,双方就要比拼会议质量,这样就能出现百花齐放的局面。

学术委员会还有一个重要使命就是催生学校的文化讲坛。任何课程的产生都必须有合适的土壤,我们一直坚持把文化讲坛作为学校文化的重要养分来认真对待。教师职业生活质量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业余生活的丰富。其实,职业生活与业余生活并不是截然对立的,有丰富的业余生活经历作为根基,教师职业技能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课程改革所追求的目标之一,就是一名教师不是只能讲授一门课程,根据自身的实力,教师可以成为两门、三门甚至更多课程的教师。目前各个学校的教师都存在资源闲置的情况,教师的潜力没有得到有效挖掘,造成了许多优秀的文化不能很好地传播。我们非常重视、利用教师中的文化资源,努力通过有效措施催生民间活力,激活文化资源。

北京十五中文化讲坛最显著的特点是开放性。学校的任何教职员工都可以就自己读过的一本书、一篇文章、看过的一部电影、听到的音乐在文化讲坛上做主题发言。这种对话与交流不拘形式,不受范围的限制,目的在于建立一条连接知识、群体与文化的纽带,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让人们建立起大文化观。截至目前,我们已经成功进行了边洁民老师《我的教育人生》、吕静老师《我受雇于伟大的记忆》、邱红老师《让美丽活着》、张彤老师《栖居在桃花源》、海娜老师《堕入地狱的天使》、李红莉老师《越是古典越是现代》、张艳玲老师《是你把千万人的梦唤醒》等多场精彩的演说。

四、学校文化需要品牌化的经营

学校文化活动的品牌化运营,就是在工作中以凸显品牌形象为重心,将品牌定位、品牌培育与创造、品牌管理、品牌经营传播与学校日常活动有机结合。品牌效益提高后,可以使活动指向明确,工作精力集中,团队精神增强,社会感知力提高。几年来,我们按照这个思路,从打造品牌的高度开展学校的文化活动,已经形成了多个文化品牌,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午间音乐会、诗歌节、运动会、家长论坛、成人仪式等。

我校艺术教研室和学生会联合行动,推出学生午间音乐会专场,把具有音乐特长的学生集合起来,利用中午时间向其他学生展示。这并不是真正的演出,而是一种类似沙龙的聚会,是一个休闲的机会。在这里,喜欢表现的人,喜欢音乐的人,不觉得音乐吵闹的人,对活动好奇的人聚在一起,让一种情绪在他们之间涌动,这是一种优雅的文化情调,这是一种高品位的文化氛围。这种高品位、高质量的文化活动在满足学生的成就感、自豪感之余,也能给学生带来一种向上的精神面貌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家长论坛和导师制不是新的概念,很多学校早有实践,但我们坚持认为教育从来都不可能仅依靠某些新点子、新思维而取得成效,教育需要平和的力量,需要我们把习以为常的工作做好。我们非常自信地认为,我们的家长论坛和导师制是名副其实的交流与对话,这种沟通已经进入了我们的内心,并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我们对每个细节都精益求精。家长论坛我们按照国际会议的标准进行操作,从主题背景板的布置到论坛LOGO的设计,再到论坛发言人内容的安排及会议过程中气氛的调节,我们做到了我们应该做到的一切。导师制从导师的选定,导师与学生的双向互动,导师工作流程的设计,对导师工作的反馈及导师工作的评价与报酬,我们都有具体的工作方案和计划。因此,我们的家长论坛和导师制早已超越概念成为一种工作常态。

作者单位 北京市第十五中学

(责任编辑 田欣欣)

猜你喜欢

学术课程学校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学校推介
自行车的发明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
董进霞 治的是学术 过的是生活
梳理学术渊源 审视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