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校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做法和体会
2009-04-01郭瑞燕
郭瑞燕
朱永新教授主张的“新教育实验”有一个响亮的口号:“让教师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那么,怎样的教育生活才是教师向往的幸福、完整的生活呢?我认为,从教师这一特殊的职业出发,其幸福至少应该包含教师自身专业素养的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的社会认同两个方面。所以,作为校长,引领教师走上专业发展之路,是关照教师职业幸福的第一要务,也是把“以人为本”落到实处的根本举措。
从学校的师资现状来看,发展教师的专业素养、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需要政府、教育部门、学校三级“法人”上下联动,同步推进,而学校应是教师专业培养和发展的第一课堂。因此,我们以校本培训为根本途径,结合教师自我职业期待和学校的分层培养目标,在务实细节与创新常规中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使教师享受职业幸福。
一、磨练自身:在专业素养的发展中收获自信
教师是一门内涵极为丰富的职业,这决定了教师专业素养构成的复杂性。要让教师成为从业队伍中的佼佼者,就必须不断磨练他们,使其“慧中”,而后才有可能“秀外”。
让读书成为教师工作生活的智慧方式。 我们积极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努力构建“学习型群体”,把读书视作教师智慧生成的重要途径。成立了“读书社”,为教师提供名家原著,定期进行读书交流活动,促使教师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帮助教师明确教师工作的首要原则是“工作学习化”,就是把工作当作学习,在学习中工作,把教育当作研究实践,在有理论指导、有研究目标的实践中教育,在实践中使教师认识到“读书能帮助教师开阔眼界,发现问题,提高素养,增添活力”。
让网络成为教师成长发展的新舞台。 利用网络交流是学校教师最便捷的互动方式,我们充分发挥了现代化教育设施的作用,帮助教师创设网络平台,引导教师将在教学、研究、学习、工作中的所思、所行、所惑、所悟及时在博客上展示出来,让大家共享、共议、共思、共辩。可以说“博客”为学校的教科研注入了新鲜血液,给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增添了新的活力,激活了教师在“学习、研究、实践、反思”中的互动因子,掀起了一股“互勉共进”的热潮。
让“研训”成为教师提升的快车道。 我校的“研训”始终立足于“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基于学校”,以“改进学校的实践,解决学校的实际问题,提升学校教师的教育教学专业水平”为着眼点,逐步分层次进行。
对年轻教师,强调模仿与学习,其意图是“积淀经验,夯实基础”。我们采取的措施是:第一,让他们跟随学校中学有专长、教有特色的教师,以跟班听课、合作备课等形式,先模后教,先学后练,不求神似,但求形象;第
二,组织他们看一些名师的录像资料,引导他们研究名师的教学语言和教学经验,挖掘名师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思想,帮助他们寻找教学规律,积累学习心得,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
对于有10年左右教龄的教师,我们的提升方式是:首先,要求读好学科专业类书,这是“咬定”之本,为实力;读好教育艺术类书,这是“激扬”之本,为潜力;读好文化修养类书,这是“超越”之本,为魅力。其次,倡导教师勤实践,在学科教学中实践新理念,在实践活动中体悟新理念,在家校沟通中深化新理念。最后,倡导教师要善于反思,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技能,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策略,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理念。除了教师个人反思之外,我们还倡导群体共同反思,利用年级组、教研组研讨活动,引导教师间进行坦诚的交流,从而促进教师个人信念的发展和理念的深化。这种以教研组为单位的群体反思每学期不少于两次。我们让反思渗透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成为一种专业行为和专业生活方式。
对于骨干教师,我们倡导凸显自己的教学特色,构建自己的教学风格,要求他们在教学理念上引领,在实践操作上示范,让自己的教学个性、风格逐渐生动起来,形象起来,丰富起来。除此之外,我们还定期聘请专家来校给教师做讲座、辅导,组织教师外出听课,参加教学沙龙活动,与外校老师同台献艺等,一系列活动使教师得到了磨炼,教师的专业水平也得到了提升。
二、锤炼课堂:在教学能力的精进中体验成功
有位大师曾说过:“带着理念进课堂,教学才有风格;基于研究搞教育,教育才有品质。”我们应该始终坚持“教师发展的立足点在课堂,生长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理念,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使教师在教学能力的发展中体验进步与成功。
把钻研教材、设计教学过程作为教师能力培养的重要内容。 解读教材和学生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第一要务,教师能否正确地、深入地、个性化地解读教材和学生是教学活动成功与否的关键,因此,我们坚持每学期校本培训的必选内容为解读教材、分析学生、设计教学过程、设计课内外练习。其实解读的过程、设计的过程就是教学研究的过程,在解读中遇到困难,在设计中发现问题,就进行学习、探讨、研究,从而解决问题,这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的一种有效的前期准备或者积淀。
教学研究课堂化。 教师的工作主阵地在课堂教学上,在学科研究中,只有让教科研走进课堂,走近学科,把研究背景设置在课堂上,把研究之根植于学科的“本土”中,才会使学校科研充满生机和活力。一方面,我们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学习情感的投入和体验,了解并把握学生的学习兴奋点,适时调控自己的教学实践;另一方面我们要求行政分管领导组织教研组教师“有任务”地随堂听课,进行主题观察。主题观察主要涉及:一是新课的导入设计;二是各教学环节中的过渡语设计;三是学生听、说、读、思所占课堂40分钟的时间比例;四是学生上课情绪的起伏变化;五是师生、生生和生本对话的状况;六是教师提问的有效性;七是教学过程中“生成”教学的适时把握能力;八是捕捉体现新课程理念的细节、亮点,等等。对于不同层次的教师,听课观察的主题不同。这朴素的、务实的“草根式”研究,唤起了教师们课题研究的积极性,实现了学校教学和研训同步发
展。
三、构建制度:在保障机制的鼓励中享受幸福
要使教师拥有幸福的教育生活,建设教师专业发展和专业成长的评价、激励保障机制刻不容缓。
第一,建立评价机制。 现有的教师评价侧重的是分数、论文、博客上的文章、参与课题研究的量和质,我们正准备重建一种能够真正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校本科研的评价制度,将“量”和“质”有机结合起来,即考虑把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教学反思、论文撰写融合在一起评估,在全面评估中实现公正的事实评估。
第二,建立激励机制。 除了教师福利等基金奖励外,一是进行目标激励,为不同层次的教师提出不同的专业发展目标,对教师的发展既进行个体的纵向比较,又进行群体的横向比较,激发教师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发展专业能力的积极性;二是进行精神激励,在区、市级评优课和区、市级学科学术带头人、骨干教师评选的前提下,学校组织校级评优课和评选校级十佳教师、骨干教师,使不同层次的教师均能享受到成功的快乐。
朱永新先生说:“用教育的理想去追求理想的教育。”他以此激励我们发展自我,提升自我,超越自我。我想,理想在、追求在,那么动力就在、希望就在、充实就在、收获就在。让我们坚定信念,努力追求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作者单位 江苏省苏州市宝带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田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