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工荒”:难道是无解的难题?

2009-04-01蒋哲村

就业与保障 2009年12期
关键词:民工荒劳动力农民工

蒋哲村

只是某个时段的局部现象

早在10月23日,人社部就在召开第三季度新闻发布会对“民工荒”问题做出了解读。发言人尹成基表示,人社部非常关注沿海部分城市出现所谓的“民工荒”问题。据了解,“民工荒”的出现是某一个时段的、结构性的、局部区域的现象,主要原因是农民工的职业技能不能够适应于岗位的需求。另一个因素是我国对外贸易有所恢复,沿海地区部分外向型企业订单增加,使得短期内用工增加比较多,导致一段时间招不到工人的状况出现。尹成基表示,应该冷静看待这个问题。进一步加大对劳动者的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的整体素质,特别是使劳动者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专业技术,这对于增强就业的稳定性是非常重要的。

那一张来回的“迁徙路线图”

农民工整体素质偏低一直都是很多劳务转移输出的软肋,也是让人诟病的一个方面。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农民工开始大量返乡。于是,外界普遍认为这是一次对农民工大规模培训的大好时机。但是,突如其来的“民工荒”,其巨大的就业吸引力,却让不少正在接受培训的农民工半途而废。

在一些农民工的眼里,培训并不能马上见效益。而在当前,“家里急需要用钱,孩子的学杂费、修盖房子的钱、日常生活所需的费用”等等,样样是火烧眉毛,等不了的。

所以,趁着这次愈演愈烈的“民工荒”,很多人开始重回沿海。“毕竟那里的机会多,实在找不到工作的话,再回来喽。”所以,我们看到:有这样一大群农民工,他们在沿海和老家之间来来回回地奔走,周而复始地找寻难得的工作机会。

为什么他们会如此热衷于这样来回的“迁徙”呢?很多人解释道,是因为适应能力强,可以游刃有余地来回穿梭。一位农民工说:“不管是在老家,还是沿海,我是做什么都行。打工的这些年里,我换了不下于六种工作了。”

如果说,在过去以普工、低附加值产品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蓬勃发展时,还可以在“迁徙路线图”上来回奔走,但是在经济波动周期越来越短、产业升级转型不断加速的新形势下,这个迁徙的空间已经越来越小。

据一篇文章分析道:一方面,是出去的路将更加艰难,农民工始终停止不前的技能水平必然与沿海新兴产业发展要求的距离越来越远。另一方面,回家的路也不会太平坦。西部大开发不断向纵深推进,在就业机会大幅增加的同时,就业竞争也将越来越激烈。目前已经出现了东部农民工西移的情况,这将整体抬高内陆企业对农民工的技能要求。

但是,一些切身经历过失业之痛的人也会选择参加培训、学习技能,很多人都是自掏腰包。如果可以用损失近期的打工收入来改善持续的收入偏低、频繁地更换工作的窘境,那是非常值得的。但是,更多的人对如何选择未来的就业实力与眼下的就业机会之间,还是很不了解。有所顾虑的他们通常的选择便是在家里等待。毕竟,如今的培训到底能不能转化为未来的就业实力,还是个未知数。有心想学点东西、干一番事业的农民工,面对着“徒有其表”的短期培训,只能心生抱怨。

道德考验的背后

当那张来回的“迁徙路线图”摆在我们面前时,除了那越来越窄的空间,还有着更深层次的关于道德的考量。当短缺的生产能力横亘在经济发展的路上,我们仿若感觉到,那是一根扎在正在成长的皮肤上的针——长痛还是短痛,或许不仅是时间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各地为促进经济发展,地方长官普遍热衷于招商引资,并在我国掀起了一轮又一轮的招商引资热。但是,在这种激烈的市场和利益竞争中,农民工的权益保障往往成了资方与地方政府博奕的牺牲品。

不少地方政府为吸引资金在本地投资,有的甚至暗许资方可以不给工人尤其是农民工买保险、办社保,对其为前来务工人员准备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更是没有尽到监管的责任。

不可否认,盘活民间大量的流动资金对推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但是忽视劳动者权益的经济增长却是不道德的。

要知道,除投资环境外,就业环境其实也是地区的重要竞争力。尽管对于我国来说,劳动力总量上不会出现短缺,但是劳动力过剩程度将不断降低,并最终走向劳动力与资本的相对平衡。而目前出现的“民工荒”现象的背后实际上是社会保障等劳动力权益保护体系的缺失,而缺乏劳动力权益保护体系的就业是一种不正常的就业。四川省一位劳动保障部门工作人员在接受采访时说道:“那些只想利用我国廉价劳动力并通过不停地轮换高强度生产作业的工厂和地区,从现在看来,他们是受到了惩罚。”

“调高农民工薪资待遇,客观上的确会削弱我们曾引以为豪的‘劳动力价格优势,导致企业用工成本增加,但在‘以人为本的立场上,只有建立在相对合理的工资水平上的GDP增长才是道德的,更何况‘和谐的劳资关系也是生产力。”

经济结构调整的契机

目前的中国,竟然是一些受过良好教育的大学生找不到工作,而没有受过太多教育的民工在一些地方又告短缺,几乎和所有国家的劳动力市场背道而驰,可谓世界一大奇景。

这个问题,一年前提出还是个笑话。“中国什么都缺,最不缺的就是人。”然而,“民工荒”的出现提醒我们:中国早晚有一天会发展到缺人的地步。目前的“民工荒”还仅仅是我们看得见的人力短缺,以后还会有我们现在看不见的。

因为中国的劳动力太便宜,厂家不愿意投资更新技术、提高工人的劳动生产率。因为新技术虽然节省人力,却需要投资。如果人力太便宜,那么买设备的钱,还不如用来多雇几个工人合算。一些国际经济界人士指出,中国正在陷入一个低技术的陷阱。即使是一些掌握新技术的外商,在中国设厂也宁愿多雇些廉价工人,少用昂贵的先进设备。这就大大影响了中国劳动生产力的提高。

我们把民工如同石油一样,看成是一种“自然资源”,而且似乎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平时并不加以培养,在需要时招纳,不用则随手扔掉。企业如果只看眼前利益,把工人当临时工使,招之即来,挥之即去,那么工人一旦被解雇或“提前退休”,就可能因长期失业而丧失劳动技能。这无疑加快了现有劳动力大军的“折旧率”。

同时,对基础教育特别是农村教育的严重忽视,以及城里人对外来人口的歧视,使大批民工子弟失学。一旦我们需要提高产业层次,提高对工人的技术要求,下一代劳工就马上会因缺乏必要的教育而有训练不足的问题。

低工资、低教育、低技术、低劳动生产率、高劳工淘汰率,在这四低一高的前提下求发展,只能进一步加大对廉价劳工数量的需求。改变这一局面,就需要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战略重新进行思考。首先,中国应该保障劳工基本的权益和福利,制定合理的最低工资和职工福利标准。这对企业来说,无疑会提高劳动力成本。但适当提高劳动力成本,将鼓励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优化管理。第二,鼓励企业对职工的长远利益负责,培养高素质的蓝领阶层。第三,教育要适应劳动市场的需要,不能再以计划的手段办教育。目前的“民工荒”,还属于劳动力市场的表层危机。深层的危机恐怕是劳工缺乏训练,劳动生产率低下,无法胜任更复杂的技术工作,进而没有提高自己工资水平的本钱。

悄然演变的劳动力市场

在不到一年的短短时间里,东南沿海地区的劳动力市场经历了一次截然不同的转变,从打不到工的“民工慌”到招不到工的“民工荒”,中国劳动力市场发生着悄然变化。

其实,促使民工荒发生的因素,也取决于特定的背景。如果这些背景因素发生变化,这些因素本身也会发生变化:首先,经济的宏观调控将使一些过热的产业放慢发展速度。比如房地产是近些年来最热的产业之一,同时也是吸纳农民工最集中的产业之一。随着房地产业的降温,其吸纳农民工的能力也会下降。其次,有关农村政策造成农民增收的效应将很快稳定下来。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期的农村改革,力度是如此之大,其潜力的释放也只有七八年的时间,而目前有关农村政策的力度,并不会大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的改革。这两个因素的作用,决定了民工荒不会从根本上改变劳动力市场中的基本供求关系。

但尽管如此,这次民工荒的发生,仍将对农民工劳动力市场,甚至中国的经济运行模式产生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将会表现在,过去在劳动力无限供给下形成的几乎是绝对的强资弱劳格局,有可能转变为相对的强资弱劳格局,劳方开始获得有限的讨价还价能力。由此,打工者的工资以及工作条件会出现有限度的改善机会。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劳资互动的一些新机制有可能出现,并由此导致过去“劳动力无限供给下的低工资高竞争力”经济发展模式的松动和转型。问题的关键,是需要用制度安排来巩固打破旧的均衡建立新的均衡的结果。

目前劳动力市场的情况显示,求职群体的年龄出现结构性变化,新求职人群以“80后”、“90后”为主,约占70%。新一代劳动力受教育程度有所提高,除工资薪酬外,更加注重对职业前景的选择,且把就业地区环境、就业企业工作场所环境及周边生活环境列为就业选择考虑的条件。相反,企业招工时一般提出岗位要求“吃苦耐劳”的前提,而忽视员工自身发展的诉求。因而,相当部分新劳动力不愿意从事流水线的一线普工工作,就业流动性加大,也造成了局部地区出现用工紧张。现在很多人不愿意再去打普工,而更倾向于专业技术和管理经营类岗位。

“民工荒”的持续出现,表面上看不是一件好事,但实际上表明了我们时代的进步,表明城乡之间,工农之间的差距在缩小。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民工荒”的问题,仅仅靠企业涨点工资是不够的,必须依靠政府及全社会的努力,在农民工养老、医疗、孩子入学,以及户口等诸多方面进行综合性配套改革。否则,“民工荒”持续就在所难免,它仍将是一个无解的市场难题。

猜你喜欢

民工荒劳动力农民工
2021年就地过年农民工达8 700多万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以农民工欠薪案“两清零”倒逼发案量下降
‘民工荒’和社会保障缺位
对农民工不想留城不必大惊小怪
一群农民工的除夕夜
相对剥夺对农村劳动力迁移的影响
独联体各国的劳动力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