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工荒”:仍在继续的警示

2009-04-01蒋守福

就业与保障 2009年12期
关键词:民工荒沿海地区劳动力

蒋守福

2009年初,四川、贵州、河南等农民工输出省市的地方官们还在为如何妥善安置上千万“失业”回乡的农民工而犯愁。可是,谁也不曾想到,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在拥有约1.5亿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中国竟继2004年之后,再次出现大范围的“民工荒”。曾在金融危机的寒流中纷纷解聘雇员的东部沿海地区企业,走入一个手持订单却招不到工人的尴尬处境。

有人说,从“民工潮”到“民工荒”,标志着农民工这个拥有上亿“成员”的群体在遭受了多年的“诟病”和不公正待遇之后的觉醒和力量的形成。但是,当这种无言的警示在中国这个原应生机勃勃的土地上高高“亮起”,我们谁也不能轻视它对整个中国经济、社会甚至包括政治的巨大影响。

当愈演愈烈的“民工荒”让越来越多的企业身陷“愁城”之时,我们看到,“民工荒”仍旧是一个牵引着大众神经的话题。经济回暖之后,它仍在继续。

明朗的天并没有带来“回暖的脚步”

就像2008年的那场百年难遇的大雪灾,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一下子把整个中国的经济拖入了漫长的“寒冬”。如今,经过了一年多的“冬眠”和休整,中国经济终于迎来了一片明朗的天:工业、投资消费总体的延续升势,出口环比数据持续反弹,物价指数下降的幅度趋于平稳……当一个个鼓舞人心的数字出现,人们分明感觉到了“平明二月雨初新,细草如沙倦煞人”,中国经济的回升势头越来越明朗。

不过,在实际的经营中,企业是否也感受到回暖的脚步了呢?

久违的订单回来了,闲置的生产线也开动起来了……按理说,这些都是企业梦寐以求的。一些专家指出,企业订单的增加,一是因为国外生活必需品通过将近一年的库存消化后还要继续补充,再加上前几个季度企业在国内消费市场的开拓,所以拉动了生产和订单用人。

然而,订单的增加并非一剂万能药,经济回暖背后依然存在诸多隐忧。“订单量少、周期短,再加上国内市场还没有完全打开,主要的出口市场需求仍然萎靡不振,眼前的短暂回暖带有不少季节性、偶然性因素。对企业未来的前景,还有很多未知数在等待着它们。”

其实,困扰已在当下愈演愈烈。虽然企业加快了恢复运转的步伐,但是招工难却成了企业最为头疼的问题。2009年春节后农民工找工作难的景象仿若成了昨日云烟。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现今企业有大量的岗位信息,却没有民工前来求职。冷冷清清的招聘桌、随处可见的招聘广告,已经成为劳动力市场上一道见惯不怪的“独特”风景线。

“劳动力市场是一个揭示经济走势的晴雨表,任何重要的变动最终都会在这里一见分晓。”很多劳动力市场年初遇到的巨大压力已经不翼而飞,原本“积攒”的找不到工作的农民工也各自找到“归宿”。如今的劳动力市场人丁稀落,只有管理人员还在回忆着当初那个人满为患的场景。

又见“民工荒”

2009年5月份以来,福建沿海的福州、泉州、莆田、石狮、晋江等地,不仅出现高素质的技术工人紧缺,而且普工也难找,严重缺工时在20万人以上。而广东一些地方的“民工荒”更为严重,广州、深圳、东莞等地急缺200万人。如今,招收大量的生产工人已经成为东部沿海一些企业的头等大事。不少城市的劳动部门也频频向农民工输出大省发去用工求援,但是却因“实在招不到人”遭到回绝。

原本以为中国有着接近于“无限供给”的廉价劳动力,此次却意外地出现大范围的“民工荒”,很多人开始慌了手脚,企业的老板们开始第一次认真地为了一个普通的农民工而展开争夺战。

据新华社不久之前的报道:在福建省晋江市鸟桥头的临时招工点,一块接一块的鲜红的招工启事牌顺着马路两旁的街一直延伸下去。晋江翔羽鞋业有限公司的吴义飞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道:“这一个多月以来,我每天都要在这里按时‘上下班,可到现在还没招到20个工人。你看看,还有这么多厂子要人,可哪里有人来啊……”

伴着渐渐散去的夕阳,马路两旁的招工人员渐渐散去,如果第二天没有大风大雨,他们一早又都会回到这里。“招不到工人,工厂就没法开工。”——这是一个简单而又残酷的道理。

“以前如果缺工了,只要在厂门口竖一块‘招工的牌子,就会有人源源不断地上门来求职。可如今,放在门口的招聘牌子都褪色了,还是没能招够工人。”

为了能够“抢”到劳动力市场上的“紧俏商品”,企业主们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广东、福建等地的一些企业开始提高待遇、降低招人门槛,更有不少企业放宽对年龄的限制,50多岁的农民工一样受到企业的欢迎。一位工厂经理说道:“为了便于管理,原先一些电子厂、玩具厂等都只要女工,而现在,只要初中文化,男女不限,而且工资也提高了。”

即便这样,依然没有多大效果。大小私营企业主们只能望着由于工人短缺而倍感“寂寥”的生产线,独自叹息。

不仅如此,在其他东部沿海城市,往年人头攒动的“民工潮”已经慢慢淡去,取而代之的是厂家们对难以找到熟练工人的普遍抱怨。就连很多劳务输出的大省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民工荒”,一些人甚至将之称为“前所未有的现象”。

“孔雀”不再“东南飞”

曾几何时,内陆地区的农民工三五成群、呼朋唤友地纷纷前往东南沿海地区打工。“能去那里打工是很多农村年轻人的梦想。见见世面,挣点钱,可谓是一箭双雕。”出于外出打工挣钱的最初目的,那一年一度“蔚为壮观”的“民工潮”成了一道让许多人羡慕的独特风景。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由于实施改革开放的政策和优越的地理位置,东南沿海的经济发展步伐远远快于内地,企业的工资水平也远远高于内陆地区。由于工资的巨大差异和劳动力的巨量需求,从而出现了涌向以珠三角、长三角为核心的东南地区的“民工潮”。也正是在此时,造成了中国历史上又一次蔚为壮观的劳动力大迁移,即好事者所称的“孔雀东南飞”。

由于沿海地区的大量需求,所以内陆地区,特别是偏远农村地区的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他们为自身挣得可观收入、极大地改善了家庭经济状况的同时,也为沿海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可如今,严重缺乏民工的东南沿海地区却开始发出“农民工都到哪里去了”的哀叹。而不少农民工由于多种原因考虑,也打算离开东南沿海地区。

2009年11月14日傍晚,在福州市福兴投资区公车站附近的一处自动取款机旁,排着一串长长的队伍。走过去询问才得知,“今天发工资,我们过来看看,有没有打到卡上。”一位衣着朴素的女工说道:“我上个月只领了1100元,原本是有1300元的,后来被东扣西扣的,就只剩1100元了。”当问到“你觉得这工资水平怎样”时,她抱怨道:“我在厂子工作3年了,原先是800元一个月,去年涨了一些。不过,1100元还是不多。等做完这个月我就回湖南老家了。家里也有厂子,每个月1000元,待遇也不错。相比远离家园,还是离家近点儿比较好。”有她这种想法的人不在少数。

其实,早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东部沿海地区的工资优势以及往昔那层瑰丽的光环便已渐渐消逝。而在过去的十多年中,当地民工的工资几乎没有什么增长!同样令农民工们不满意的还有社保问题,许多企业没有依照相关政策为员工购买保险,福利很差。而现在,内陆地区一般企业工资与东南沿海企业工资差距并不明显。

如果以珠三角农民工各省成分来算,比较大的是四川、湖南、湖北、河南、安徽、广西、江西。这些都和各省的人口和距离远近有关。随着国家政策的转向,各种政策和利好的支持,国家的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使一大批西部及中部城市开始快速发展。成都重庆经济圈、武汉经济圈、长株潭经济圈等等中西部城市群的崛起都吸纳了大量的劳动力。

再加上中国的农民都有非常深厚的乡土情结,离家近、工资待遇又差不多,肯定选择离家近的。来自湖北的农民工程杰说:“我很多小时候的同学和朋友都去了武汉发展,从我们老家到武汉车程3小时,车费60元。而到东莞车程26小时,车费280元,还要倒3次车。两地工厂的待遇相差无几,相差最大的是工作机会而已。”

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长三角中最出名的上海、温州等地对很多内陆偏远地区的人来说都是闻所未闻的。“那时,苏州在我们的印象中也仅仅是语文课本上那个风景如画的古老水乡而已。”但是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期,江苏、浙江两省开始慢慢崛起。“相比珠三角来说,那边的高科技和家族式企业有很多,不仅工资待遇高,而且环境更优越。所住、所用的也比珠三角严重污染的土地更舒服。”

来自安徽的章克强说:“2000年后,去苏浙两省打工在我们当地渐成潮流,我们村不完全统计,3000多人的人口,有200多人在苏浙打工。而要是在2000年前,我们村去过苏浙的人加起来一个手指头都数得出。”

苏浙如此,沿海其他地方的发展也一样。全国发展逐步均衡,现在人们可以选择的外出务工的地方多了,福建的制衣制鞋、山东的重工业、天津的大开发,都吸引了大量的农民工,珠三角再也不是人们打工的优先选择!

既然如此,农民工们为何还要舍近求远地去挤那拥挤不堪的南下列车呢?到底是该外出还是留下,是去沿海还是就近找个事儿做?民工们心中有杆秤:他们抛弃家园,忍受骨肉分离之苦,尤其是在陌生的异乡,只能游离于繁华城市的边缘,获取的如果只是有限的薪水,谁还认为这是值得的?当遥远的他乡并非遍地黄金,那里的企业工资也就比内陆地区高一丁点儿、没有国家法定的节假日、没有任何保障、随时可能被裁员,而且几乎夜夜加班……他们分得清哪里重哪里轻,知道哪里对自己更有吸引力。

危机之后,“中国制造”不再是处处绿灯

中国是国际公认的天字第一号人口大国,劳动力量多而价廉也早已闻名遐迩。正因为如此,世界各国都希望把劳动密集型企业搬到中国。出于交通、环境等诸多因素的考虑,外资、港资、台资企业也多集中在沿海地区。

物美价廉的“中国制造”确实让我国在近20年的时间里受益匪浅,并带动了国内加工制造业的迅速膨胀。2008年,我国出口5933.6亿美元,增长35.4%,全年实现贸易顺差高达319.8亿美元。但是,这种过度依赖于低价所获得的竞争优势频频遭遇国际贸易壁垒。

事实上,我国商品的这种低成本优势也面临着挑战。2008年,我国已经因为出现“民工荒”、“电荒”、基础资源涨价等问题,给人留下了“中国开始不再‘廉价”的印象。而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廉价劳动力也并非我国独有,众多第三世界国家正在紧紧追随。

尤其是最近几个月来,东南沿海一带的缺工现象愈演愈烈。这无疑在原先一路绿灯、畅行无阻的中国加工制造业面前竖了一盏大大的红灯。不少企业老板表示,即使提高了工人的工资待遇,还是找不到足够的人。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常务副院长姚先国说:“长期以来,低成本一直都是许多企业赢得市场的制胜法宝,压低工人工资是最简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如果没有廉价劳动力,许多企业将会毫无竞争优势可言,它们不仅将失去利润丰厚的外贸订单,甚至还有可能被市场无情地淘汰。”

虽然受“民工荒”的影响,已经有很多企业考虑给员工加薪,但是姚先国却认为,“企业在提高员工工资、改善员工待遇的同时,必须缩小,甚至停止目前低水平、平面式的扩张,减少对廉价劳动力的过分依赖。严重的劳动力资源约束给经济亮起红灯的同时,也应成为我国改变固有发展模式的一次机遇。”

在金融危机之前,农民工可能还会有一种思维定势:过年后就跟着家人去东南沿海打工。但应该注意的是,自从三四年前开始,由于国内地区差异的缩小,“中西部开始发展了,民工出来打工的也就越来越少了”。随着东部与中西部在工资以及福利待遇上的差距日渐缩小,加上当前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惠农和就业扶持政策,东部的吸引力已经大不如前。尤其是在金融危机之后,不少民工带着辛酸的心情离开了东南沿海,被迫回到久别的家园。现在,当他们果真有机会再去那遥远的东南讨生活时,他们可能会选择犹豫、观望,甚至裹足不前。

于是,东南沿海地区出现“民工荒”的现象也就在所难免了。

猜你喜欢

民工荒沿海地区劳动力
2018年广西北海沿海地区考古调查简报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民工荒’和社会保障缺位
威海沿海地区雾的气候特征及相关影响因子分析
相对剥夺对农村劳动力迁移的影响
误区:非沿海地区人人需要补碘
沿海地区主要指标(2013年)
独联体各国的劳动力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