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记忆研究与记忆策略

2009-03-30朱玉文

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 2009年1期
关键词:学习策略记忆

朱玉文

摘要:记忆是我们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基本技能。记忆策略是学习策略的细化和延伸,研究发现不同的记忆策略对特定材料的记忆成绩影响显著。本研究主要介绍记忆研究的成果与相应的记忆策略。

关键词:记忆;记忆策略;学习策略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09)01-0022-02

记忆(memory)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它联结着人类的心理活动的过去和现在,是我们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基本技能。学生凭借记忆,才能获得知识与技能,不断增长自己的才干;演员凭借记忆,才能准确地表达各种情感、语言和动作,完成各种精彩的艺术表演。

记忆策略通常是以某种程度的自觉意识进行的记忆过程,来达到增强记忆的有效方法。而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主动寻求的,旨在有效提高学习和信息加工效率的规则系统。从某种意义上说,记忆策略是学习策略的细化和延伸。研究发现不同的记忆策略对特定材料的记忆成绩影响显著。因此我们可以通过现有的记忆研究,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制订相应的策略,提高我们的学习效率。

一、记忆的内涵

信息加工的观点认为,记忆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下面我们分别针对记忆加工的过程来分析相应的记忆策略。

(一)编码

编码(encoding)是指信息的最初加工,从而形成一定的心理表征。当我们设想回忆自己最熟悉的一位朋友时。脑海里涌现出的形象可能是他的肖像,也可能是他的声音,甚至可能是他的某项行为动作等,这就是对这位朋友记忆的心理表征。尽管这样的心理表征无法像真实体在我们面前呈现那么好,但它保存了过去经验最重要的特征。从而使我们能够把这些经验再现出来。

现有的研究认为记忆一般有听觉编码、视觉编码和语义编码。选择合适的编码对于记忆特定的事物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对于学习英语,单词记忆或许采用音、形、意以及用法结合起来,效果更佳。

另外,研究发现对信息的加工水平不同,记忆编码有强弱差别。对信息深层次的加工,会形成较深的记忆效果。这点提示我们对于一些难以记忆的知识点,不妨对其进行多层次、多角度地分析,会大大提高记忆程度。

(二)存储

我们对信息的存储(storage)无法做到像电脑硬盘那样可以保证百分百的完整性且与原文件完全一致。人脑的存储是一个动态过程,且时刻与遗忘做斗争。

艾宾浩斯早在1885年发表了著作《记忆》,采用无意义音节作为记忆材料发现了著名的遗忘曲线。从遗忘曲线中我们可以得知遗忘自学习后立即开始,先快后慢。这点提示我们复习的必要性,而且在合适的时间安排复习会收到更好的效果。一般我们安排在学习后的当天、第二天、一星期、一个月、三个月、六个月分别进行复习,可以长久记住所学内容。

至于遗忘的原因,众说纷纭,归结起来有消退说、干扰说、压抑说等等。其中干扰理论认为,遗忘是因为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所致。干扰理论可以用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来说明。前摄抑制是先学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倒摄抑制是后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这点提示我们的学习要合理安排时间。课堂教学的课程设置可以充分体现这一点。另外,我们可以发现在一堂课的教学中,学生对于刚开始一段时间和下课前一段时间学习效果好,记忆较深刻,而中间时间段所学内容往往效果会差些,也是这个原因。而我们在自主学习时也可以有意识地对学习科目进行适当穿插。比如数学、物理、化学与历史、地理、政治相互搭配,每科目的分段时问控制在1小时到1.5小时,尽量不要超出2小时,然后换科目。

(三)提取

对于所记忆的信息进行提取(retrieval),可以分为两种基本形式。再认和回忆。再认(recognition)是指人们对感知过、思考过或体验过的事物,当它再度呈现时,仍能认识的心理过程。回忆(recall)是人们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形象或概念在人们的头脑中重新出现的过程。再认与回忆没有本质的区别,但再认比回忆简单和容易。可以解释为再认比回忆有了明确的线索,可以更容易进行信息提取。

如果把我们大脑中的记忆比做图书馆,如果想找到特定的一本书,最有效的办法是知道这本书的索引号(即提取线索)。有研究者认为我们记忆的信息不会丢失,之所以遗忘是没有找到适当的提取线索。这点提示我们在学习和记忆时。做适当的标记和线索,便于提取。比如记忆某一知识点时,或许当时的情境就是一个很好的提取线索。

另外,研究发现学习一系列材料时,不管是要求按学习顺序回忆还是自由回忆,会出现系列位置效应:最后学习的材料最易回忆,遗忘最少,叫做近因效应;最先学习的材料较易回忆,遗忘较少,叫首因效应。关于该效应的解释。最初是用前述的前摄抑制、倒摄抑制来解释的;后来有研究者认为,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说明了长时记忆和短时记忆的并存;也有学者采用背景区辨性来解释之,认为看似同等间隔的系列材料,分别从两端向中间看时,两端的间隔总是比中间的稀疏些。这点提示我们学习时分散学习要比集中学习效果好。而且我们在记忆时可以有意识地将容易记忆的材料放中间,把较容易记忆的放在开始,把难点和重点放在最后记忆。而且我们在复习的过程中也可以采用此种策略。将上次学习或复习后的材料进行回忆,哪些难以回忆的项目就是此次复习的重点项目,把它放在最后复习。

二、记忆的分类

记忆有多种分类方法,下面分别根据各自分类来分析相应的记忆策略。

(一)外显记忆与内隐记忆

外显记忆(explicit memory)是指在意识的控制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有意识的影响。它对行为的影响是个体能够意识到的,因此又叫受意识控制的记忆。内隐记忆(implicit memory)是指个体无法意识的情况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无意识的影响,有时又叫自动的无意识记忆。

我们学习中主动进行的识记一般为外显记忆,而其中内隐记忆并非与外显记忆完全割裂开来。研究发现我们在学习中内隐记忆或者说内隐学习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学习一段材料,即使第一遍没有理解或记住,再学习时都会节省一些时间和精力,这就是内隐学习在发挥作用。有点类似于我们所说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据此,我们可以在学习一些材料时,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然而有些难以理解或难懂的材料并不是就一点也没法学习,我们需要足够的信心,多读几遍,这样便于理解,更有利于记忆。

(二)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

短时记忆(short-term memory),保持时间短,一般为几秒到1分钟以内。短时记忆容量有限,7±2个单位,编码方式以言语听觉编码为主。也存在视觉和语义的编码。长时记忆(long-term memory),保持时间长,1分钟以上到终身不忘。长时记忆的容量几乎无限,编码方式以语义编码为主。

我们通常所说的学习中的识记,一般指的是长时记忆。如何将短时记忆的内容保持下去,或者说进入长时记忆?研究发现精细复述是有效的办法。精细复述指将记忆材料进行加工分析,使之与已有的经验建立起联系。相对应的,机械复述或维持性复述只是将材料进行简单地重复,这样只能维持在短时记忆里,对于进入长时记忆作用不大。

研究发现小学生进行识记时常采用机械记忆,而初中生以上就逐渐开始从机械记忆转为意义记忆。我们在学习和记忆过程中,可以对记忆材料进行有意识、有目的地深加工,从而提高记忆效率。比如对于一组英文单词,我们除了分别进行音形义分析外。还可以充分发挥想象与联想,将它们串在一起进行记忆;而对于某个理论或定理,我们可以从它的来源、适用范围以及具体应用等,进行分层次、分角度地分析,从而加强我们的学习效果。

(三)程序性记忆与陈述性记忆

程序性记忆(procedural memory)是指如何做事情的记忆,包括对知觉技能、认知技能和运动技能的记忆。陈述性记忆(declarative memory)是指对有关事实和事件的记忆。我们学习的知识点大多属于陈述性记忆范畴,而体育项目、理科的实验操作等多属于程序性记忆范畴。这两类记忆并不是完全独立的,如果有意识地将陈述性记忆与程序性记忆结合起来,记忆会更牢固。在中学物理、化学学习中,有许多实验内容,如果我们将知识点运用到实验操作中,通过实验流程及结果来验证、检验、实践某个知识点或理论,那么我们可以得到更好的记忆和学习效果。

责任编辑曙光

猜你喜欢

学习策略记忆
夏天的记忆
浅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初中学生学习数学策略
浅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初中学生学习数学策略
浅析培养中学生的化学学习策略
Exploration of Learning Strategies from the Study on Language Acquisition Process
端午记忆
AdvancedTeachingStrategiesofCollegeEnglishVocabulary
儿时的记忆(四)
儿时的记忆(四)
记忆翻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