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旷代文豪齐鲁缘

2009-03-29曲向红

文史杂志 2009年6期
关键词:密州熙宁蝗虫

曲向红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中后期著名诗人、词人、散文家、书画家以及文艺评论家,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苏轼一生在新旧党争的漩涡中浮沉。神宗年间王安石新党一派执政。他讥笑王安石变法的诸多弊端,接连上书宋神宗,反对变法方案,遭到王安石一派的排挤,不得不放弃做待遇优厚的京官,自请到地方任职。当神宗病死,继位的宋哲宗年幼,高太后把持朝政,又重新起用司马光等旧党时,苏轼也由地方调回京城。但当他看到新法被旧党全盘否定,又不同意司马光等人一味废弃新法,认为应该保留新法中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条款,因而又遭旧党疑忌,再次离开京城,被外放。所以苏轼一生在官场上极其不得志,总是一贬再贬,直至当时蛮荒的海南。

苏轼与山东的亲密接触源于他与王安石政见不合。他自请到地方任职期间,先是在杭州任通判(太守的副手),后于熙宁七年(1074)至九年(1076)到山东密州任太守。苏轼与山东的第二次亲密接触则是十年之后,于元丰八年(1085)出任登州太守。这次到任只有五天就被召还朝。算起来苏轼和山东的亲缘只有短暂的两年。但在这短短的两年里,他却以卓越的政绩和文学创作上的高度成熟,给山东也给全国人民留下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

一、人蝗大战巧计灭蝗

熙宁七年(1074)十二月,苏轼自繁华的杭州来到山东密州任太守。他刚到任之时,就发现密州蝗灾极其严重,远远望去百姓用蒿草裹着蝗虫埋在路边,埋了两百里地,捕杀蝗虫的数量据官府不完全统计达到了三万斛(一斛等于十斗)。灾情如此严重,可那些昏庸的官吏犹言:“蝗不为灾。”有的甚至还大言不惭地说蝗虫可以“为民除草”。苏轼严厉谴责了这些贪官污吏见死不救,不配作百姓的父母官;之后又积极上书请求朝廷减免赋税,并着手展开灭蝗行动。

苏轼千方百计鼓励百姓动手捕捉蝗虫;还以密州最高行政长官的身份,亲自投入到捕蝗、灭蝗的斗争中。北宋政府是倡导捕蝗的,还实行以蝗易粟的措施,百姓可以用捉来的蝗虫去官府换取粮食,一升蝗虫可以换取三五升粮食。苏轼也用这种补贴粮食的手段积极调动百姓踊跃灭蝗,使之“得米济饥还小补”(苏轼:《次韵章传道喜雨》)。

苏轼还采用了古代流传下来的火烧之法来灭蝗。他在《次韵章传道喜雨》一诗里写道:“秉畀炎火传自古”。这说明他对付蝗虫沿习的是《诗经》所说的火烧害虫的方法。

此外,苏轼还采用了掘除蝗虫卵的方法来灭蝗。蝗虫都是通过把产卵器插入泥土来产卵。这样虫卵就能顺利度过冬天,待来年气候适宜之时小蝗虫就会孵化出土。为彻底消灭蝗虫,苏轼发动百姓用锄头将土地翻起来,把虫卵暴露于外,使之被鸟雀啄食或者被严寒冻死。据苏轼自己说不到一年,县衙已经处理了“蝗子”八千余斛,收效非常卓著。这种“荷锄散掘”的方法从很大程度上控制了蝗灾的连年肆虐,苏轼也以他卓越的政绩赢得当地老百姓的衷心爱戴。

二、把菊果腹超然旷达

苏轼刚到密州时,这片贫瘠的土地就因为连年灾荒,百姓生活无以为继;再加上王安石罢相后,其弟子吕惠卿专政,进一步发展了王安石变法中存在的弊端,居然提出“手实法”来征收赋税。所谓手实法就是让百姓自己上报土地财产来征收赋税。这样不仅土地田产,连同房屋、器具、货物以及鸡鸭猪狗牛马等家畜,都要征收赋税,大大加重了百姓的负担。苏轼在《寄刘孝叔》一诗里写道:“况复连年苦饥馑,剥啮草木啖泥土。”百姓的生活如此惨不忍睹,太守苏轼的生活也好不到哪里去。苏轼在《后杞菊赋》的序言里说:

天随生自言常食杞菊。“及夏五月,枝叶老

硬,气味苦涩,犹食不已”。因作赋以自广。始余

尝疑之。以为士不遇,穷约可也,至于饥饿嚼啮

草木,则过矣。而余仕宦十有九年,家日益贫,

衣食不奉,殆不知昔者。及移守胶西(密州),意

且一饱,而斋厨索然,不堪其忧。日与通守刘君

庭式循古城废圃,求杞菊食之,扪腹而笑。

唐代诗人陆龟蒙自号天随生,他说自己常吃枸杞和菊花;等到五月,杞菊枝叶老硬,气味苦涩,还是吃个不停,就作了一篇赋歌咏此事。起初苏轼十分怀疑,认为文人不遇,生活的确会穷困贫贱,但还不至于要啃食草木来果腹,可而今他不得不相信确有其事了。他自己为官十九年来,生活日益贫困,一天不如一天,待来到密州任职时居然连一顿饱饭都吃不上了,每天不得不沿着古城废圃去寻找一些杞菊来维持生计,“以杞为粮,以菊为糗(干粮)。春食苗,夏食叶,秋食花实而冬食根”,生活十分清苦。

在地处偏僻、文化闭塞的密州过着这种饥苦穷困的生活,人们都认为苏轼肯定是非常不快乐的;因为这里没有热闹繁华的城市生活,没有妖娆婉转的歌妓,有的只是劳心劳力地上表奏报和勤于政事,有的只是旱灾蝗灾、贫穷质朴以及满目荒凉。可是苏轼却能“扪腹而笑”,对待穷困非常乐观旷达。在《超然台记》一文里,他说自己来到密州一年,发现自己的容貌更加年轻,白发也一天天变黑。他对密州淳朴的民风十分喜爱,闲暇之余就登山临水,对景赋诗。密州的常山、卢山、铁沟、雩泉、超然台、琅琊台等处,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和诗篇。

这就是苏轼——个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政治苦难却依然超然洒脱、旷达乐观的苏轼,一个在文学境界和人生旅途中散发着无尽魅力的苏轼,一个在精神的天宇永恒闪耀的苏轼,一个让无数后人情不自禁被吸引的苏轼。苏轼懂得享受人生的喜怒哀乐、人生的阳光风雨。他将它们统统视为上天所赐予生命的必经历程。这份懂得享受人生的心境,或许就是苏轼能够超越苦难,淡看政治风云变幻而自得其乐的原因所在吧!

三、密州三曲如月中天

苏轼自任杭州通判时开始写词。他在密州清苦如荼的生活期间,其词艺得到极大升华,可谓脱胎换骨,大踏步地走向了成熟。其郁郁勃勃的豪情、千回百转的柔情、牵肠挂肚的亲情迅速发酵,终成了醇香甘洌的美酒。这就是流传千古的“密州三曲”:《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江城子》(密州出猎)和《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

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

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

夜,短松冈。——《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

夜记梦)

熙宁八年(1075)正月的一个夜晚,苏轼做了一个梦,梦到了他的原配妻子王弗。苏轼十九岁时与年方十六的王弗成婚,夫妻共同生活了十一年。治平二年(1065)王弗二十七岁时去世,到熙宁八年(1075),转眼过去了十年。十年生死相隔,苏轼一日也未忘怀王弗的音容笑貌。这首字字泣血,缠绵凄

婉的小词,就是悼念亡妻之作。此词凸显出一个多情善感、重情重义的苏轼,一个坐看云卷云舒却始终儿女情长的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

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

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

望,射天狼。——《江城子》(密州出猎)

熙宁八年(1075)冬天,苏轼因为密州干旱而前去常山祈雨,归途中和同僚们到铁沟附近打猎,写了这首猎词。此词风格粗犷豪迈,洋溢着豪情壮志,声调高亢嘹亮,激昂奔放,与前人作的那些婉转妩媚、儿女情长的小词迥然不同。他自己也颇为得意,几天后在写给好友的信中说:“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柳永)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的确,在密州的这次出猎,不仅让他收获了一阕小词,更让他成为中国词史上豪放词的开创者和领路人。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

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

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

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

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

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

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

子由、

当年苏轼之所以请求调往山东,就是因为弟弟苏辙在齐州(今山东济南)任职;可是到了密州后由于忙于公务,二人一直都未能见面,到熙宁九年(1076)已经是七年未见了。熙宁九年(1076)中秋,苏轼在密州把酒赏月,勾起了对前尘往事的回忆和对胞弟的思念,感慨万千,作了这首词。他由月有盈有亏,悟到人生也是如此,充满了悲欢离合,不可能圆满。只要人是健康平安的,那么即便远隔千里也是共同生活在明月的朗照之下,所以何必因离别而忧伤呢!这份超然旷达、豪迈洒脱的胸怀,使这首词很快便脍炙人口,广为传诵。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苏轼作于密州的这三首词,是在穷乡僻壤之上开放出的妖娆花朵。我国词学界专家夏承焘先生高度评价这三首词,说“猎余豪气勒燕然,月下悼亡忆弟篇。一扫风花出肺腑,密州三曲月经天。”(《瞿髯论词绝句》)的确,这“密州三曲”不管哪一曲都堪做苏轼的名片。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苏轼的一生就像飞鸿踏雪一般在全国各地留下了珍贵的印迹。山东密州有幸成为他人生中的重要一站。在这里苏轼走向了人生和文学的成熟。两年后,当他整顿行囊从密州出发,再一次踏上漂泊的旅程时,无论是思想还是文学都是更加地从容淡定、成熟深邃,散发出智者的光芒。

作者:山东财政学院人文艺术学院(济南)副教授

猜你喜欢

密州熙宁蝗虫
你真的认识蝗虫吗
密州在哪
星河
苏轼密州诗文研究的新成果
——评《苏轼密州诗文编年》
都2020年了,人类为啥还拿蝗虫没辙?
石鑑为官履历考述
蝗虫
笼中鹦鹉
《江城子·密州出猎》课例分析
应是熙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