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音乐对艺校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2009-03-29蔡宇
蔡 宇
经过历年来无数专家学者的研究发现,音乐对艺校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何谓人文素质?总的来说,是指一个人的道德品质、知识水平、生活阅历和艺术修养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即通过某种手段,将人类优秀的人文知识成果及其所蕴含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人生态度、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内化为艺校学生的品质、气质修养、处世哲学等。音乐是一种精神的艺术,而精神艺术是需要积累的。笔者经过多年的观察研究发现:包括音乐技术在内的音乐的多方面知识的长期熏陶,会对艺校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起积极作用。
一、培养艺校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意义
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具有重视人文素质培养的优良传统。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文化,而儒家一向被视为人文教育的典范。儒家学说的创建者、中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孔子在他的教育活动中,就非常强调对人文素质的培养。孔子对音乐有特别的爱好,专门整理过《乐经》作为教材。他特别重视诗、礼、乐的教育,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的教育内容比商周时代传统的“六艺”更加丰富,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更为密切。因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礼可以区别尊卑上下;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是用来起调和作用的,即必须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水平,才能使社会秩序有条不紊。重视对人文素质的培养,也是世界发展的趋势。欧洲先前的文艺复兴时代,就是人文精神大发扬的时代。它不仅仅复兴了古希腊、古罗马时代原有的人文精神,并且加以拓展,使人文精神渗透到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马克思主义更是把“人的全面发展”问题作为其基本理论之一。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人文教育受到西方国家广泛地重视,许多国家都倾向于在教育中给人文科学与自然学科同等的地位。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发表了著名的研究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明确指出:教育的使命是培养“完人”——个身心完全和谐的人。丰富的人文知识是一个人优良的知识结构必需之要素,是一个人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必备之条件,是人文素养的前提和基础。
这几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已不再仅仅满足于吃饭穿衣这样简单的物质生存要求,而是更多地去追求文化上的精神享受;因此艺术热成为时代潮流。与这股时代潮流相配合的就是艺术类学校大发展。但是,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艺校学生在进入艺校前,他们中的大多数的整个童年都是在学琴或学习音乐技术知识中度过的,因此对于音乐以外的人类文化的其他门类知识的了解、体悟比较少。如果艺校在教育观念上只强调音乐技术而忽视人文教育,就势必造成艺校学生知识面狭窄,文化素养不高,使其艺术缺乏根基,内涵浅薄。所以,对艺校学生的培养,必须在强调音乐的技术性的同时,又十分注重音乐的人文性。
二、利用审美体验提高艺校学生的人文素质
音乐艺术本身就是非常具有“人文”精神的文化载体,起着其它学科无法替代的人文作用。但是,如果不引导学生去积极地感受和发挥其中的人文精神,那么即使是艺校学生,他们在从事音乐艺术的学习和表演时仍然会难以得到其人文熏陶。因此,培养艺校学生的人文素质,应该加强其对作品的审美体验。
培养艺校学生的审美体验主要是指通过音乐欣赏或音乐教育提高音乐审美能力,学会鉴赏音乐美,感受音乐美,创造音乐美。艺校学生在校园生活中,面临学习、生活、情感等各方面的压力,有各种欲望和需要。他们张扬的个性比一般非艺校学生更突出,更渴望自由健康的精神生活。如果情绪长期受到压抑,得不到发泄,就会损害他们的心理和生理健康。因此,艺校学生借助音乐可使情感得以宣泄,达到平静的心态。
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情感是音乐教育的纽带。音乐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如何培养艺校学生的审美体验呢?笔者在日常教学中寻找出了自己的一套方法。第一,选择爱国歌曲让学生欣赏、体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如《北京欢迎你》全歌大气磅礴,有一段歌词唱道:“我家大门常打开,开怀容纳天地。岁月绽放青春笑容,迎接这个日期。天大地大都是朋友,请不用客气。画意诗情带笑意,只为等待你。”歌中充分描述了中国人为了迎接奥运,欢迎四方来客的情境,让学生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中国人的热忱以及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此首歌曲沿用了富有北京传统特点的歌曲表达形式,配合单弦这个中国民族传统乐器的演奏。歌曲开头,制作人采用了非音乐声音效果,如晨练的跑步声、自行车铃、渐远的鸽哨、开院门扫地、广播里传出的“北京时间六点整”的报时声、胡同口的大爷吊嗓子等等;而在语篇中间,则运用配乐的鼓点和京味十足的京剧唱腔。这些中国元素展现了北京传统和现代交相辉映的风采,使人听后感到亲切和充满朝气。北京奥运会不仅是中国体育界的一次盛会,更是展示我同改革开放以来综合国力、体现中华民族团结拼搏精神的一次良好机遇,为中国提供了展示民族文化的平台;也为不同文化的交流提供了契机。选择此曲更能让学生为中国的逐步强大而自豪,为中华民族而骄傲。
第二,选择励志歌曲让学生欣赏、体验,培养学生不屈不挠的精神。艺校学生在日常的打工兼职、学习过程中辛勤努力,付出了大量的劳动;但由于环境、制度或机缘等方面原因而没有取得相应的劳动成果或理想的回报,有时甚至丧失了生存、发展的权力,使自己处于社会劣势和困窘之中。这时会产生深深的挫折感,甚至对未来失去信心。那么如何消解这些心灵的痛楚,达到内心平衡呢?笔者这时会选择如《真心英雄》这类歌曲。《真心英雄》中唱道:“在我心中曾经有一个梦,要用歌声让你忘了所有的痛……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笔者每当遇到工作、学习上的困难或生活上的不顺时总会选择听这首歌,把这首歌运用到培养学生克服挫折感时自然也会取得很好效果。艺校学生的年纪一般都不大,大都很感性,崇拜明星。可以利用诸如成龙等的明星偶像效应以及歌曲内在所传递出的感染效果,让学生体验到没有什么困难可以难倒我们,没有人不经历风雨,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只要我们坚强努力,不屈不挠,成功就在眼前。我们广大艺校老师要学会循循善诱,因势利导,抓住学生的心理做出相应的教育活动,建立一个完善和谐的音乐生态文化,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第三,选择关于家庭温暖的歌曲,培养学生对家庭的热爱。父母的爱、姐弟的情是家庭生活中永恒的旋律。艺校学生大都个性张扬,对一些明星盲目崇拜,男生喜欢留长发,女生喜欢染发……这些可能都是父母不喜欢看到的;加之父母的教育方式的欠妥,很容易加剧家庭矛盾。所以选择一些体现家庭温暖、幸福的歌曲对培养学生的爱家情愫会有
很大帮助,如选择《一封家书》就可以很好地体现出家庭温暖。“亲爱的爸爸妈妈,你们好吗?现在工作很忙吧?身体好吗?”这一句句亲情的问候总能勾起对家的思念。一位学生曾经告诉过我:“老师,每次听这首歌我总想家。”还有一位学生告诉我:“以前我和妈妈闹别扭了,因为他不喜欢我的一头红发;现在听这首歌我不恨她了。我感觉到妈妈还是很爱我的,都是为我好。”这些学生发自心灵的话语说明这类关于家庭温暖的歌曲对孩子的影响是多么大!孩子的天性是善良的,人文素养的提高可以从点滴做起。
第四,选择绿色音乐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随着21世纪的到来,绿色作为“美”的感觉尤加凸现,并且逐渐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绿色食品、绿色奥运等都无疑强调着一个词——“环保”:中国的环境问题十分严峻,中国政府已把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国策,确立了尊循科学发展观的经济社会发展方向。我们应该认识到人对自然的依赖性;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环境,人类文明就无法延续下去。应摒弃“人类中心论”、“科技万能论”、“资源无限论”等错误的观念和由此导致的错误行为。为了提高艺校学生对环境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可以走上街头,举办一场由艺校全体学生参与的大型“绿色”音乐演唱会。这样的“绿色”演唱会,不仅有利于培养艺校学生本身对绿色环境的重视,同时也有利于发挥文化传媒作用,让民众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一举两得。如beyond的《送给不懂环保的人》、《蓝色天空》、《地球之歌》;羽泉的《绿色的大地》,MichaelJackson的《Earth Song》,夏日娃娃的《大家来环保》等都是提倡环保的著名歌曲。绿色容易给人心神明净的感觉,艺校学生有时候恰恰缺少这样的元素。他们喜欢追求激情澎湃的摇滚乐,喜欢你情我爱类的流行乐;给他们适时地加点“绿”,更有利于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让他们认识到自己也是人类的一分子,有义务保护环境、保护地球。
三、以历史为依托,在歌曲中深入挖掘人文意义
历史是一首唱不完的歌,从古至今,世世代代的歌曲有很多都能反映一定的历史。进入现代的乐坛,历史火炬依然不灭,《义勇军进行曲》、《春天的故事》等著名歌曲都是依据历史所创作的。这些反映历史的歌曲对提高和培养艺校学生的人文素质,能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义勇军进行曲》是聂耳为“上海电通公司”拍摄的故事影片《风云儿女》于1935年创作的主题歌。1935年,当日本侵略者一步步地侵入东北、上海和华北以后,很多作家、诗人、演员纷纷拿起艺术的武器,来表达对日本侵略军的愤恨。1935年,“上海电通公司”开始拍摄《风云儿女》。聂耳怀着强烈的爱围热情为该片创作了主题曲。该影片反映九一八事变以后,知识青年走出困惑、彷徨,投身抗日战争的事迹,《义勇军进行曲》的高昂歌声则随着电影的放映而唱响中国的每一寸土地。《风云儿女》的拍摄至今已届74年了,那段永远闪烁着战斗光芒的中国电影史和音乐史,被人们永远铭记着。笔者认为,通过对《义勇军进行曲》创作背景的捕述,能使我们的艺校学生充分了解那段历史,让他们深刻地体会到民族团结力量的伟大、日本侵略者的可恨,爱国热情也会随之深深地印在学生心中。
《春天的故事》是1994年根据蒋开儒、王佑贵《春天的故事》改编的。歌曲紧扣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国召开后的时代脉搏,以改革开放的历史转折为背景;立意以深圳为起点而放眼全国,从经济特区而深入至整个改革开放的大业,内涵深厚。“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形象生动地描述了邓小平当年的历史壮举。歌声中,改革开放的画面在人们心目巾徐徐展现,一个划时代的历史事件和这位伟人也再次在人们脑海中浮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结束了“四人帮”之后的两年中党的领导工作在曲折中前进的局面,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最伟大的历史转折。历史不可磨灭。我们在享受美好生活的同时应该提倡艺校学生牢记历史,发扬老一辈的改革精神,培养他们的创造力、思维性。
这些反映历史的歌曲都是老一辈艺术家立足于中国历史的基础而创作出来的,对我们的艺校学生的影响力很大。我们的艺校老师应积极探讨这方面的教学工作,通过歌曲讲述中国的历史,培养他们的人文情怀,使他们的心灵受到触动、感染。
四、在音乐中渗透品德教育。提高学生人文素质
19世纪英国著名的道德学家塞缪尔·斯迈尔斯在其《品格的力量》一书中写道:一个国家的前途,不取决于它的国库之殷实,不取决于它的城堡之坚固,也不取决于它的公共设施之华丽,而在于它的公民的文明素质。“哪一个民族缺少了品格的支持,那么就可以认定它是下一个要灭亡的民族。哪个民族如果不再崇尚和奉行忠诚、诚实、正直和公正的美德,它就失去了生存的理由。”“如果一个民族的良好品格无可挽回地损失了,那么,这个民族也就没有什么可以值得拯救了。”对于艺校学生来说德育也是教育的主要内容,那么如何在音乐教育中渗透德育呢?笔者归纳为,利用歌曲所传染的德育内涵是最佳选择。
音乐德育就是与音乐相联系的道德教育,它涵盖德育的音乐理念、音乐方法和音乐化过程。音乐德育功能就是指与音乐形态及其结构相对应的音乐在道德教育方面所具有的作用、能力与功效,体现出的就是生存于一个社会中的人所具备的被这个社会所认可的道德程度。当今社会主义道德素质教育十分强调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正在于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和集体主义精神。任何德育教育如果没有情感的基础,只能成为空洞的说教,是难以达到预期目的的。音乐正是借助于有组织的音响活动,去塑造艺术形象,表达思想感情,以曲动人、以情感人,使学生受到熏陶,心灵得以净化。当前学生音乐教材的德育内容还是比较广泛的,有热爱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政治教育;有遵纪守法的良好社会公德的教育;有爱护集体、团结同学、热爱劳动、尊师重教、尊长爱幼的传统教育等。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当善于挖掘、运用教材中的德育因素,结合学生实际,让德育教育渗透进每个环节。例如,《义勇军进行曲》现在已经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演唱时,应当安排在一种安静、严肃的气氛下进行,让大家沉浸在一种国难当头、保家卫国的气氛中,启发学生从那雄壮的旋律,有力的节奏,铿锵的“起来,起来,起来”歌声呼唤中,联想中国人民万众一心,为争取民族解放,冒着敌人炮火,前赴后继与敌人战斗的情景,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及对革命先辈的崇敬之情。又如,《过雪山草地》中红军“野菜充饥志越坚”、《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也要“交给警察叔叔”等所倡导的高贵品质教育了几代人,至今仍不失感人的光辉。此时的音乐教育,正是用歌声歌颂祖国人民,赞颂英雄人物,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这对学生是有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的。学生在体验每部作品的思想内涵的同时,陶冶了性情,也提高了对真善美和假恶丑的辨别能力。
如果要最大程度地发挥音乐的语言教化功能,则要求艺校教师和学生都要加强音乐修养,熟悉音乐语言,从而能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感受、体悟其美的意蕴和道德内核;如果要充分发挥音乐中的文学语言(如歌词)的直接教化功能,则要求创作者创作出具有丰富思想道德内涵的歌词,使人们在愉悦中受到更充分的道德教育和思想启迪。
用哲学的眼光看,音乐艺术就是人文艺术,就是辩证法的艺术。我们应该努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发挥音乐在培养和提高人文素质中的重要作用,使艺校教学水平整体性地大提高。当然这需要我们无数艺校老师的共同努力,这样才能进一步完善我们的人文素质培养体系。本文所提出的策略和方法,应该对艺校学生、以至对全社会青少年的人文素质的培养,具有参考意义。
注释:
[1]参见冯毅:《论钢琴演奏中的人文素养、乐感与演奏技巧》,《湖南师范大学硕士毕业生论文集》,2006年。
[2]《论语·泰伯》。
[3]《论语·阳货》。
[4]《论语·雍也》。
[5]参见赵磊:《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内涵与提升》,《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3期。
[6]参见陈伟贤:《人文素养下的音乐教育》,《美与时代》(下半月)2008年7期。
[7]转见李剑萍、魏薇:《教育学导论》,人民出版社2002年7月版。
(本文为四川省科学技术厅2008年“四川省软科学研究项目”《艺术学校学生人文素养培养探索》之“音乐教育”部分。本刊发表时有删节。)
作者单位:四川音乐学院(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