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再别康桥》意象的运用和情感的变化

2009-03-27吴秋煊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09年2期
关键词:再别康桥情景交融意象

摘 要:《再别康桥》中意象的运用在继承我国文学传统的同时又有所变化,达到了情景交融、物我统一的境界。而情感的变化轨迹一波三折,读来让人回肠荡气。

关键词:意象 情感 情景交融 物我统一

徐志摩翩若惊鸿的一生和他那轻柔飘逸的诗歌创作、单纯执着的“赤子”般的人生理想始终是现代文学史上最具魅力的关注点。徐志摩是新月诗派的代表之一。他遵奉闻一多先生的“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理论,并且身体力行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华美诗章。《再别康桥》是其代表作之一。这首诗文字清雅秀丽、音律和谐轻柔、余韵悠扬、结构均齐、心理描绘细腻温存、意象富含张力,充分体现出了诗的绘画美、音乐美和建筑美。下面就这首诗意象的运用和情感的变化谈谈笔者的看法。

意象,是我国传统诗学的重要范畴之一。意象可以说是诗歌最基本、最重要的元素。意象是“意”与“象”的有机统一,是诗人主观情思与客观外物的融合。有情而无物,则情无所寄;有物而无情,则物自为物。只有以情观照的物、灌注了情感的物才是分享了主体生命的审美所在。《再别康桥》在意象的运用上可以说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古人云“自古多情伤离别”,江淹在《恨赋》中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苏轼说:“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可见“伤离别”是一个永恒的母题。诗人重游故地,时间是短暂的,心情是复杂的。既有对康桥的深深眷恋之情,又有对康桥的依依惜别之情。那么,诗人是怎样表达这种情感的呢?他选取了几个典型的意象。诗人选取的第一个意象是“河畔的金柳”。“柳”是在我国古代文学描写离别情境的诗文中经常出现的意象。在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诗句。以后的文人骚客沿袭了这一古老的意象内涵,不断地在诗文中运用这一意象。因为“柳”与“留”谐音,含有深深挽留、依依惜别之意。而且,我国古代就有折柳送别的习俗。南朝乐府民歌有“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碟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的诗句,反映了那时折柳送别的情景。如唐代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中有“客舍青青柳色新”的诗句,宋代词人柳永的《雨霖铃》中有“杨柳岸,晓风残月”的著名词句。可以说“柳”这个意象蕴涵了语言符号之外的中华民族的心理积淀。这类意象与集体无意识密切相关,近似于荣格的原始意象。荣格说“每一种原始意象都是关于人类精神和人类命运的一块碎片,都包含着我们祖先的历史中重复了无数次的欢乐和悲哀的残余,并且总的说来始终遵循着同样的路线生成。他就像心理深层中一道道深深开凿过的河床,生命之流在这条河床中突然奔涌成一条大江,而不是像从前那样,在漫无边际而浮浅的溪流中向前流淌。”(《论分析心理学与诗歌的关系》)由原始意象衍生出来的艺术意象,其历史意蕴无比丰厚,且隐藏在民族心理深处。在这里,徐志摩吸收了这个传统意象的内涵,又赋予它新的含义。诗人将“河畔的金柳”想像为“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物化为有生命的女子,而且流光溢彩、婀娜娇羞、温润可人,洋溢着青春的魅力。诗人在“柳”前面加一“金”字,一方面绘出了在“夕阳”这一特定情境中的色彩,另一方面“金”色是暖色,使人心中油然升起一种暖暖的、甜甜的情丝。好像“河畔的金柳”这“夕阳中的新娘”知道久别的学子要回来,精心梳妆打扮,在静静地等候他的归来。“夕阳中的新娘”的影子倒映在波光里,显得更加娇艳迷人。因此诗人触景生情,在心中引起层层情感的涟漪。“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既充分地写出了诗人对久别重逢的康桥无限的喜爱和眷恋,又在字里行间流淌着即将离去的惆怅。可以说是悲喜交集,心情十分复杂。

诗人选择的第二个意象是“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油油的”极写其绿的浓度,仿佛绿得要冒油。我们知道,绿色象征着青春、象征着生命的勃勃生机。而徐志摩是一个“自然崇拜”的诗人,他热烈地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这样的执拗源于他在剑桥留学期间一段不平凡的生活经验,是康桥下的水声、近村的晚钟声陶醉了他,令他天性单纯尚美的心灵淹没在那片不期然的默契中。这两句诗写出了诗人对“青荇”的羡慕。因为“青荇”能在人文主义气氛浓厚的康桥这座学府里自由自在地生长,而自己却不能。“招摇”二字把“青荇”拟人化,仿佛“青荇”在向他招手致意。仿佛在说:“久别的学子,您回来了!”所以诗人目睹此景时在心里产生强烈的共鸣。“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希望自己悠然地依偎在母校怀抱里,尽情地享受母校“似水柔情”般温暖而甜蜜的抚慰。这是一份发自内心的眷恋,一种诗人独具的缱绻。以上两个意象充分地写出了诗人回到母校时那种意乱情迷、如痴如醉的心态。十分传神真切地写出了诗人对母校的依恋和热爱。

诗人选取的第三个意象是“榆树下的清泉”。夕阳的金色透过榆树的枝叶洒落在清泉上五彩斑斓,引出诗人奇特的想象:“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目睹此景,诗人的情思一下子拉回到他当年留学康桥时的情景,引起他甜蜜的回忆。这个意象的运用为诗人情感闸门的打开提供了一个契机。原先涓涓细流似的情感转化为激流澎湃的情感。所以,他急不可待地去寻梦,去寻找他当年游学的踪迹。即使天色已晚,他也毫不在乎。诗人流连忘返,直到很晚才回来。李清照有“兴尽晚回舟”的词句,是写尽兴游玩,直到很晚才回来。而诗人却游兴未尽,在归途中“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星辉斑斓是热烈的,诗人的情绪更是热烈的。这一意象极写诗人愉快的心情。情景交融,物我统一。但是一想到要和康桥再次离别,诗人的情绪便一落千丈,就此急转直下,由扬而抑。诗人用“笙箫”、“夏虫”、“康桥”等意象来抒发离别的情感。笙、箫是我国传统的管乐器。笙,一般用于比较愉快的场合。如《诗·小雅·鹿鸣》中有“我有佳宾,鼓瑟吹笙”的诗句;《诗·小雅·古钟》中有“鼓瑟鼓琴,笙磬同音”的诗句。而箫呢,发出的声音呜咽、悲切、凄凉。一般用于比较悲伤的场合。苏轼在《次韵孔毅父》中有“洞箫入手声且哀”的诗句。在《前赤壁赋》中有“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的文句。都写了箫声给人一种哀伤、凄凉的感受。所以,我认为:“悄悄是别离的笙箫”中的“笙箫”不仅仅是离别的哀伤之意,而具有悲喜交集之意。喜者,诗人再一次回到康桥,康桥对自己的热烈欢迎,还有自己在此追忆了过去五彩斑斓的甜蜜的学子梦;悲者,自己就要再一次离别康桥,与母校康桥的再次相聚是暂时的,而离别则是长久的。“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写出了诗人由“喜”到“悲”的动态过程。“悄悄”是一种无言的、“欲说还休”的状态。用“笙箫”作比,用有声比无声,看似矛盾,实际上诗人用这独特的比喻十分贴切地写出了他当下的心境。“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采用移情的手法,仿佛“夏虫”、“康桥”也懂得此时诗人的心境,为诗人而沉默。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啊!显然这是诗人在观赏自然景物时,把自己的情感移植到外物身上,从而使外物人化了。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主体之“情”与客体之“景”交相融会于一,这样的诗才会使读者“移情”,获得美感。《再别康桥》正是一首情景交融的诗。

最后一节诗和第一节诗前后呼应,而情感又富于变化。最后一节诗连用两个“悄悄的”呼应第一节诗的三个“轻轻的”,仍旧落脚在“静”字上。但“悄悄的”比“轻轻的”动作更加轻柔,更有静夜的气氛。再一次强调诗人不忍打扰康桥宁静的氛围的心绪,把诗人依依惜别的情感推向极致。而“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在依依不舍之情中又增添了几分潇洒和飘逸。既然过去的已成为回忆,那就让它成为美好的回忆吧!关键是面对现实,面对未来,所以,诗人才说“不带走一片云彩”。

纵观整首诗,诗人的情感由重回康桥时的轻柔、缠绵,到对康桥的无限喜爱和深深眷恋,到追忆过去留学时“彩虹般的梦”的幸福的沉浸和兴高采烈,再到回到现实时的悲喜交集,最后到“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的潇洒,一波三折,把诗人重回康桥的由喜到悲、由无奈到自我开脱的情感变化的轨迹生动逼真地抒写了出来。读来使人产生强烈的共鸣。这正是这首诗之所以传唱不衰,产生长久艺术魅力的原因之所在。

(吴秋煊 泰山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271021)

猜你喜欢

再别康桥情景交融意象
论姜夔词的意象处理方式
抚远意象等
《庄子》中的舞蹈意象
来自林间的风
青草更青处——《再别康桥》赏析
论述《再别康桥》中意象的象征意义
新时代的音乐教育
语尽意不尽,意尽情不尽
论《再别康桥》诗歌意境美
基于情景交融的诗歌品读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