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2008年全国理综Ⅰ卷27题学生答题的错误类型及成因的分析
2009-03-27袁东霞廖淑芳
袁东霞 廖淑芳
摘 要:从高考阅卷情况并结合教学实际分析全国理综Ⅰ卷27题学生答题的错误类型及成因,提示教师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的过程中,一定要立足课本,在主干知识上下大力气,训练学生养成从基础入手,仔细审题,认真分析化学过程的习惯。
关键词:全国理综Ⅰ卷27题;学生答题;错误类型;成因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09)02-0021-03
2008年的全国高考已尘埃落定,盘点高中课改实验区的高考化学试题和非课改实验区的高考化学试题,我们不难看出,所有的试题都旨在测试考生对中学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和所具有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测试的重点集中在能否将化学“双基”应用到广泛情境中去的能力上,从而评估考生未来的发展潜力。笔者有幸参加了2008年河北省的化学高考质检工作,有感于全国理综Ⅰ卷27题考生作答情况和分值分布,认为学生思维能力的考查是本题的核心,而立足课本,养成从基础入手,认真分析化学过程的学习习惯,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关键。
一、试题特点
全国理综Ⅰ卷27.V、W、X、Y、Z是周期表中1~20号部分元素组成的5种化合物,其中V、W、X、Z均由两种元素组成。上述5种化合物涉及的所有元素的原子序数之和等于35。它们之间的反应关系如下图:
(1)5种化合物分别是V是________、W是_______、X是________、Y是________、Z是________;(填化学式)
(2)由上述5种化合物中的某2种化合物反应可生成一种新化合物,它包含了5种化合物中的所有元素,生成该化合物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V的电子式是____________。
从题目的字里行间推敲,本题是以元素化合物知识为载体,以化合物与水反应为考查核心,同时兼顾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的部分知识,要求考生在短时间内能仔细观察题给信息,以发散性思维为解题的出发点,通过不断分析、推理、筛选,最终收敛于具体的化合物V。本试题解题的全过程中,实际上考查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严密性和整体性,特别是对化合物V与O2的反应上,尽管陌生度较大,但从一定意义上有效地考查了自学能力,甄别出了具有发展潜力的考生,形成本题良好的区分度。因此,我认为27题是一道充分体现“观察是入门、实验是手段、思维是核心、自学是方式”这一高考命题思想的综合性试题。
现行中学阶段涉及固体化合物与水反应生成气体的物质,按照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的要求来梳理的话,有Na2O2、CaC2两种,结合题给信息中5种化合物涉及的所有元素的原子序数之和为35,考生理应排除Na2O2。因此,只要教师在高三复习中有效梳理过物质与水反应生成气体的反应,考生答出CaC2应该是水到渠成。最后本题是以化学用语的表达作为落脚点,这样既体现了中学化学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又满足了高校选拔人才应具备基本能力的条件。
二、分值分布
本题共计15分,第一小题10分,每空2分;第二小题2分;第三小题3分。全省参考人数共计326015人。以下是该题的分值分布表和折线图:
分析以上数据,我们不难看出该题得分上的显著特点:
1. 0分率过高,0分和2分率合计占到考生总数的43.59%,接近半数。
2. 满分率接近20%,满分率、12分率及13分率占到考生人数的38.77%。
为什么出现了不符合正态分布、分数严重两极化的结果呢?让我们从归纳错误类型和分析原因中揭开谜底吧!
三、错误类型及失分原因
1.在33%的0分率中,有多一半是考生空答。
原因有三:一是考生的基础知识记忆不牢,缺少化合物与水反应生成气体的知识储备,所以,面对思维容量相对较大的框图转化关系,神经元联络受阻,思维短路,无从下手。二是由于25、26两题均是近年来鲜有的过程复杂、计算容量大的试题,同时还涉及到物理、化学两科的思维转换,因此,耗时长,造成没有充裕的时间完成27题的作答。三是错答V为Mg3N2、Na 、MgC2、NaH、Al2S3、Al4C3、K3N。其中的原因主要是考生观察能力欠缺,不能结合题给的两条信息(V是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5种化合物涉及的所有元素的原子序数之和等于35)进行有效地筛选,一看到化合物V与水反应生成白色固体Y和无色气体Z,Mg3N2立刻跃出脑海,顺势而下,一气呵成的兴奋加上考场上的紧张,不自觉地让人忘却了检索主干知识这一步。实际上CaC2与水的反应才是教学大纲、考试大纲及课本上明确要求的内容,而Mg3N2考生只在高三复习中以信息出现的试题中遇到过。至于答出Al4C3的这部分考生,想来也是由于复习中舍本逐末这一原因造成的。更有甚者的是答出V是K3N的这部分考生,他的思维原形是建基于Mg3N2与水的反应,由于注意到5种化合物涉及的所有元素的原子序数之和等于35这一题设条件,然后将Mg3N2变通迁移成K3N,这样就有了W是K2O,X是N2O,Y是KOH,Z是NH3的结果。这部分考生实属竞赛型选手,除K3N的电子式大多书写正确外,对于第二小题的化学方程式,考生照样见招就拆,居然模仿AgOH+2NH3=Ag(NH3)2OH的反应写成KOH+2NH3=K(NH3)2OH。可惜啊,这部分考生的确思维敏捷,同时,由于长期化学奥赛训练的缘故,他们拥有广博的知识面,而恰是这过多的知识阻塞了心灵,以至于对课本上连接无机化学与有机化学的纽带反应不屑一顾,根本没有在脑中占一席之地,因此,Mg3N2、K3N成了解题的首选目标,当然0分就在所难免了。
2.化学用语的错误表达也是失分的原因之一。
一是错误书写化学式。例如:将CaC2错写成Ca2C、Ca2C2;Ca与Cu不分,CO2与CO2不分;Ca(HCO3)2错写成CaHCO3等。二是没有配平化学方程式。例如:将Ca(OH)2+2CO2=Ca(HCO3)2错写成Ca(OH)2+CO2=Ca(HCO3)2。三是错写CaC2的电子式。例如:
以上错误的发生,不仅让为师者出乎意料,也让考生痛心疾首,追悔莫及。究其原因,我们认为从老师教的方面来看,老师一定从化学键断裂和形成的角度交代清CaC2与水反应生成C2H2;再者,学生对乙炔不饱和的碳碳三键是烂熟于心的,因此,不存在教育心理学意义上智能训练中原型定向的问题,而是在原型操作这一环节上出了问题。由于训练量不够,不能对大脑形成足够的刺激,所以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难以形成长期记忆,于是,就有了发生以上令人嗟叹扼腕的错误。
3.考生没有看清设问指向,所答非所问。
由于作答时间相对较短,前面的题目相对较难,考生在心理上出现畏难情绪;加之费尽周折后推导出正确的转化关系,考生又出现狂喜的情绪,所以一前一后波动的情绪造成考生出现了本不该有的错误。例如:将Ca(OH)2+2CO2=Ca(HCO3)2错写成CaC2+2H2O=Ca(OH)2+C2H2↑、 CaCO3+H2O+CO2= Ca(HCO3)2、Ca(OH)2+CO2=CaCO3+H2O、CaO+CO2=CaCO3等。
鉴于以上试卷中出现的问题,建议教师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的过程中,一定要立足课本,在主干知识上下大力气,做足文章,完成好智能训练的三个步骤,训练他们养成从基础入手,仔细审题,认真分析化学过程的习惯。这样才能让那些思维品质好的学生有一个满意的分数,为高校输送有发展潜力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