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杜郎口”教学经验的理性思考
2009-03-25姜树华
姜树华
杜郎口中学,齐鲁教改星空升起的一颗耀眼的明星。杜郎口人凭着卧薪尝胆的坚强意志与锲而不舍的求索精神,构建起了一套“革命性”的课堂教学改革模式。他们颠覆了传统课堂的权力结构,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中心,实现了课堂的“哥白尼革命”。他们“没有追赶潮流,但潮流却紧随而来”。无数追随者趋之若鹜!曾经也有人怀疑之,否定之,但谁也难以无视之,因为他们的确缔造了成功的奇迹,让人不得不产生学习模仿的冲动。学之,固然不错,但硬性地照搬照套也是危险的,邯郸学步、东施效颦的寓言时刻警示着我们切不可踏上画虎类犬之路。笔者认为因地制宜地选修“杜郎口”,才是明智之举。
思考一:不仅要关注形式创新,更需要关注改革实质
我们要学习杜郎口中学的是其真正把学生推上主阵的课堂改革实质,而非外显的形式。学习杜郎口中学不一定要把讲台砸掉,不一定也把课桌排成小组摊位式,不一定也在教室的三面墙壁都挂上黑板,也不一定非要套用“10+35”模式,而要因地制宜、有选择地学习和借鉴,批判地吸纳其精华,移植对自己有用的东西,最终形成独特的个式。
我们不能只惊羡于杜郎口中学现时的明艳,其实他们的成功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他们改革的勇气、创新的意识和探索的精神不亚于一场声势浩大的教学“起义”!学生五点半起床,九点半休息,一天十二节正课,这样强大的学习密度也许是取得成绩的重要原因之一,但就这点我们不宣学。简言之,我们要学其神——将时间还给学生,将课堂让给学生;忘其形——三面的黑板,十二节课的安排。杜郎口的“邻居”——王老中学,当年同样是一所“奄奄一息”的学校,同样的命运让王老中学的人走进了杜郎口,但他们理性地借鉴了杜郎口的成功经验。在教师的授课时间上,他们没有具体规定,而是允许老师灵活掌握,但要坚持“三不讲”原则:学生已经懂了的不讲;学生自己探究后能掌握的不讲;教师讲了学生也不懂的不讲。对学生难以理解又必须掌握的内容,教师不仅要精讲,而且还要“复讲”。现今,王老中学在茌平县教学质量综合考评中已连续三年位居第一。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我们有我们的特色,有自己的长处,我们需要向别人学习,但必须要结合学校的实际,照抄照搬、生吞活剥地套用人家的模式,不懂改造与创新,到头来只能“还是那颗星星,还是那个月亮”。一句话,要做“学”者,不要做“似”者!
思考二:不仅要关注预习互动,更需要关注课堂生成
“预习催生自信,自信繁衍成功,成功激活快乐。”这是杜郎口中学预习课的信念支点。从这个意义上说,剥夺学生预习的权利,就是剥夺学生的自信;剥夺学生的自信就是剥夺学生的成功。预习、展示、反馈是杜郎口中学自主学习三大模块。杜郎口中学将预习的时间放在课内,独立成课,又有开放式的预习提纲引导,学生的积极性自然被调动起来了,自学能力不断提升。杜郎口的课堂像超市,陶行知先生的“六大解放”思想在这里被贯彻得很是到位。学生们很自由——或站,或坐,或蹲,或倚,或不声不响,或大喊大叫。他们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表情,都因学习而生,都为学习而发。孩子们不再是整齐划一、举止呆板的木偶,不再是知识的容器、应试的机器,不再是分数的奴隶,而是一个个朝气蓬勃的生命体。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每个人都有一种灵动的思维、自主参与的强烈意识,课堂充满了成就感、幸福感!
“所有学生的智慧点点滴滴加起来,就会形成一池水。”“杜郎口理论”如是说。但坦率地说,杜郎口的课堂还可以走得更深远些。生生互动,的确形成了内流的河塘,但外源显然不充足。笔者有幸听取了初二(3)班的语文课《都市精灵》,同学们三五成群,交谈着、展示着……突然间围绕“多一条黄河好不好”的话题争论起来,孩子毕竟是孩子,足足争论了五六分钟。执教老师游走于学生之间,任凭学生争论,似乎在欣赏,但让人分明感觉到此刻的教师被“不要多讲”“不要打断学生思维”的绳索紧捆着,张不了口!试想,此刻是多么需要教师站出来“指点迷津”啊,要知道,让人信服的“点石成金”,是学生成长路上必需的甘泉雨露!
思考三:不仅要关注课堂生成。更需要关注素养提升
随意溜进初二(2)班的教室,他们正上语文课,屋里人声鼎沸,就像在“赶大集”。每十个一组排成一张张条形“会议桌”早已被搁置一旁,学生们或站或蹲、三五成群地大声讨论,老师也“混”在其间。
这是一篇“借物抒情”主题的课文,但学生们的朗诵范围早超出了语文课本。老师刚宣布完主题,三个男生就抢先跨到教室中央,大声说:“我们就是初二(2)班最闪亮的组合——青春组合,请大家把目光聚焦过来,看我们带给大家的精彩和欢乐——‘让峭壁上树的灵魂永驻心间……”后面的表演就更精彩了,有的学生把自己比喻成困在港湾里的小船;有个女生在男生赞美蝴蝶时,模仿蝴蝶翩翩起舞:还有个学生在朗诵《小草》时,即兴把小草比喻成自己的老师;另一个男生大受启发,当场献上一首《祝你平安》,歌唱得跑了调,他仍然极认真地和老师同学挨个握手,就像歌星一样。这样的课堂在杜郎口再常见不过了,近乎每天都在上演。在佩服孩子们充分自主、课堂充分民主之余,我们可能会更多地思索语文教学的归宗——“语文,听说读写也。”就这节课而言,除了大多数时间吵闹式的表演之外,文本的赏析不多,文本的诵读不准,思想的把握不深,除了生硬地理解了教参上的现有答案,笔者没有发现孩子们更全面的认知,更没感知到这节课中学生语文素养的拔节。
思考四:不仅要关注学生主体,更需要关注教师提升
杜郎口课堂成功的一个显性标志就是学生们有着非常高的参与度。但当我们把目光聚焦在教师身上时,总是隐隐地感觉到教师在课堂的提升方面空间还很大,对学生提出的解题方法之后的思路分析还可以再深入些,学生提出几种解题方法后,教师还应该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分析哪一种是相对最好的……这些就需要杜郎口中学的教师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素质,进一步深厚学科底蕴。课堂上有的学生的点评已经很到位了,这时教师再重复点评就没必要了,但可以进行“导评”,不只局限于知识本身,还可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尤其要注重引导正确的价值观),从而促进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点拨,最见一个教师的功夫,但有些教师往往点不到要害处,拨不到关键弦,学生依然被迷雾笼罩;有些教师拨得很到位,点得很巧妙,寥寥数语,以一当十,学生们茅塞顿开。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再好的教法不一定适用于每一位老师,每一位老师也不一定适应某种指定教法。在不断批判“把学生当成学习机器”的现今,又有谁希望教师沦为“教书的机器”呢?我们深信,学生的真正成长是建立在教师专业化的基础上,而专业化必然意味着大量的阅读积累、有深度的实践以及持久的反思。
“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是当前流行的诸多教学模式均在极力推行的理念。哲人说:“生活在别处。”的确,一种教育模式的推行,必定要有相应的教育生态环境与生存土壤,我们赞成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任何改革,但不屑于“浮躁”与“作秀”。“向着特定目标前进的人,全世界都会给他让路的!”把杜郎口的枝头有选择地嫁接于本土,我们也能过上幸福的“杜郎口生活”!
责任编辑:杨雪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