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院校教师教育改革创新的实践与思考

2009-03-24杨振秀

中国大学教学 2009年2期
关键词: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培养模式

杨振秀

摘要:在教师教育趋向综合化、专业化的宏观背景下,以本科教育为主的地方院校如何实现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关键在于构建体现时代特征的多元化教师教育培养模式,在高水平学术平台上搭建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建立完善的教师教育实践教学体系,

关键词: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培养模式;课程体系

按照教育部的部署,教师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实现从局部改进提高到全面系统创新的跨越,培养锻炼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实现这一战略目标,举办教师教育的高等学校所面临的任务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建立较为系统的教师教育理论新体系;在理论创新的基础上,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与内容,调整教师教育的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加大教师教育学科建设力度,从教育观念、内容、手段、方法等方面,特别是在教师人才培养模式重构和教师教育专业化课程重建方面,进行研究和探讨: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构建多元化教师教育培养模式等。这是当前教师教育应当着力思考、研究,并在实践中回答的问题。本文结合开展教师教育的实践,就地方(师范)院校如何实现教师教育全面系统改革创新,提出如下认识和思考。

一、体现时代特征,构建多元化本科教师教育培养模式

在教师教育趋向于综合化、专业化的宏观背景下,教师教育采用什么样的培养模式,是目前参与教师教育的高等学校首先要面对和在实践中回答的问题。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化,师范生与非师范生的界限在逐渐淡化,大学的专业设置趋于多元化,专业方向也在不断拓展;未来需要的教师应当是基础深厚、口径宽广、教师专业化水准高、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专业化人才。在这个意义上说,教育部直属和部分省属师范大学试行的“4+x”教师教育双学位、教育硕士或研究生模式应当是比较理想的教师教育培养模式。但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东部和西部、城市和农村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地方院校办学水平和层次与重点师范大学相比差异较56大,服务区域不同,培养学生的规格也不同,将“4+X”模式作为教师教育的主体模式的时机尚不够成熟。因此,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本科教师教育依然是职前教师培养的主体,教师教育改革的重心依然在本科教育,教师教育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也在本科教育。

目前国内本科教师教育培养模式大体有两种,一种是延续多年的“4+0”混合型模式,这种模式实际上是学科专业教育与教师专业教育混编的模式,将教师教育课程嵌入到专业课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乏对教师教育课程的总体规划和设计,与现代教师教育发展要求相比,没有突出教师教育专业化的特征,教师专业教育相对于学科专业教育而言往往被弱化,教师的专业化水准难以保证。随着教师专业化的逐步推进和教师教育专业化理念的不断加强,教师专业教育课程独立设置,学科专业教育与教师专业教育相分离正在逐步取代如前所述的混合型培养模式。

近年来,顺应教师教育综合化、专业化的趋势,我校开始试行按一级学科(或专业类)招生,并按着“厚基础、宽口径、精专业、强能力”总体要求,实行“按类招生、学程分段,方向分流”,形成学科专业教育与教师专业教育分离的“3+1”培养模式,这种模式约占总学分的25%(或占总学程的1/4)。其突出特点是,先期按大类培养,学程分段设计,适时按专业或专业方向分流;通过搭建“通识教育+学科专业教育+教师专业教育”的“平台+模块”课程结构,促进人才培养向综合化、专业化、个性化方向发展。学生入学以后,1至3学期按大类培养,以通识教育和学科(或专业类)教育为主,开设通识教育和学科教育基础课程(即跨一级学科或在一级学科范围内开设学科基础课),打通专业壁垒,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奠定宽厚的学科基础,使学生形成综合化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在本阶段结束时,学生开始选择专业。4至6学期按专业及专业方向培养,开设专业基础和专业方向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功底,夯实专业基础,拓展专业方向,体现主修专业特色;4至5学期完成专业基础教育之后,第6学期在深化专业方向学习的同时,根据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开设部分教师专业教育基础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专业任选课程)。为选择教师教育专业的学生,奠定扎实的专业基础和未来从教的知识及理论基础。7至8学期按择业方向,以技能训练和实践环节为主要内容进行培养,大部分教师专业教育技能性课程和素质拓展课程(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在这一阶段开设。选择未来做教师的学生,可修读教师专业教育课程模块并参加必要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未来从事其他职业的学生,可选择专业方向模块课程继续学习;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也是这一阶段的重要内容。

在“3+1”培养模式的基本框架下,考虑中小学及幼儿教师培养的差异,在具体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上又有所不同。中学教师培养在实行“学科专业教育与教师专业教育相分离”培养模式的框架下,文科体现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强调人文素养和文化大背景的特色培养;理科突出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有机融合,强调综合素质、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小学及幼儿教师培养突出大学文化基础教育和教师专业教育有机结合,适度加强小学及幼儿教育主科相关知识和能力的教学,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文和科技素养,具备开展适合儿童特点的教育教学活动的知识背景和能力,造就全科型小学及幼儿教师。

二、以培养高素质教师为目标,在高水平学术平台上搭建教师教育课程体系

教师教育改革创新的核心是课程体系改革,即改革教师教育的课程理念、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方式和课程管理机制。为了克服传统师范教育存在的弊端,我们搭建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基本思路是:以培养高素质教师为目标,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全面反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未来教师所应具备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精神的要求;在开放环境和多学科综合背景下,充分体现教师教育的专业化、综合化与学生发展的个性化,在高水平的学术平台上搭建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为提高教师专业培养水平和教师自身专业可持续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在课程结构设计上,以满足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师工作实践需求为原则,强调专业功底和从教综合能力的训练;充分考虑不同性质的课程在专业结构中的功能,适当兼顾教育科学本身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在教学模式上,以学分制为杠杆,在学科、专业、专业方向、职业选择与学习路径等方面给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空间。

依据上述思路和原则形成的教师教育课程结构体系如下:

通识教育平台:含通识教育基础课程和素质拓展课程两个模块;学科教育平台:含学科基础课程模块;专业教育平台:含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方向课程、专业拓展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四个模块;教师专业教育平台:含教师专业教育基础课程、教师专业教育拓;展课程和教育实践课程三个模块。

通识教育平台着重于学生基本素质的提高,特别是

为学生了解历史、理解和认识社会提供多种思维方式和广博的教育,有利于学生形成均衡、综合的知识结构。学科教育平台着重于建立宽厚的学科知识基础,拓宽知识面,奠定学生今后学业发展的基础。专业教育平台着重于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基础、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教师专业教育平台着重于建立适应基础教育改革需要,具有现代教育理念,能够有效实施素质教育的理论素养、方法和技能。教育平台的学分比例约为25:15:35:25。教育平台和课程模块构成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在强调综合化、宽口径、厚基础的同时,强化教师专业理念教育;通过文理渗透、学科渗透,形成通识教育、学科专业教育、教师专业教育有机结合、融为一体的课程体系。

三、立足教师专业可持续发展,重构教师专业教育课程体系

教师专业教育课程,亦称教师资格教育课程,是培养教师专业素养,实现教师教育专业化的特设课程。教师专业教育课程体系的重构,立足于全面反映基础教育对教师教育提出的新要求,适应和满足教师专业化和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充分考虑教师职前培养课程内在结构的相对完整性,包括教师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态度和专业理念。我校教师专业教育课程由教师专业教育基础课程、教师专业教育拓展课程、教育实践课程三个模块和一般教育课程、学科教育课程、教学技能课程三个层次构成;分为必修课、限选课和任选课修读形式。

教师专业教育基础课程的基本目标是:通过教育基本理论、基本规律、学生心理以及教师的职业理想和专业精神的获得和形成,使学生深刻理解教育思想观念的变革与创新,拓宽教育视野,提高对教师职业、教育实践的认识,初步掌握现代教育规律和特点,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开设的课程有:心理学、教育学、学科教学论、现代教育技术基础等。教师专业教育拓展课程以具体的教育、教学方法的掌握,必要的教育、教学技能的训练为核心内容,拓展对教师专业的理解,了解基础教育发展动态,掌握教育教学基本技能,并能指导教育教学实践;课程基本目标是掌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和科研所必需的基本方法、基本技能,从而形成较强的自我发展和创新能力。开设的课程有:教学设计、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中小学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学科教学技能、班主任工作技能、学科教材教法研究、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学校心理辅导与教育等。教育实践课程包括教育实习、教育见习及其他综合教育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目标是将教育理论、教育技能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使学生把理论知识与具体实践结合起来。通过构建“教育见习与综合教育实践训练一模拟教学一教育实习”一体化的教师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提高教育实践的实效性。适当增加教育实习的时间,组织学生到中小学顶岗实习,接受系统的教育教学实践训练,熟悉中小学教育教学全过程,为日后的教师专业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四、整合教师教育资源,完善教师教育实践教学体系

为改变教师教育实践滞后于教师教育改革需要的局面,我们以整合教师教育资源为切入点,不断加强和完善教师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在校内,以文科实验教学中心、心理学实验教学中心以及教育技术实验室、微格教室为依托,建设综合性的教师教育实验(训)教学中心,承担教师教育专业教育基础课程、学科教学技能、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等多方位的实践能力和教育教学技能的培养与训练。以培养学生的学科教学能力为重点,改革学科实验(训)教学体系和内容,强调开展适合中小学和幼儿教育特点的实验和实训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现代化的研究,提高实践教学内容及方法手段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在校外,聘请地方中小学知名校长、中小学学科教学名师、教育行政部门教研人员为我校教师教育兼职教师,开设专题讲座,指导学生在教学方法、教学组织、教学研究、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学习与实践,为学生专业实习和专业成长提供智力支持和帮助,形成专兼职结合的教师专业发展队伍,共同带领学生开展专业发展活动。选择一批有良好的育人环境、基本设施能满足实习实训要求、有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实习实训设计、有一支高水平指导教师队伍、有一定办学特色和良好社会声誉的实习学校,作为示范性实践教学基地进行建设,保证至少能接纳70%的毕业生实习实训;以示范性实践教学基地为依托,推进分时段实(见)习、“顶岗实习”、开展综合教育实践活动等有利于提高师范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灵活多样的教育教学实践。

实现教师教育全面系统改革创新,既需要举办教师教育的高等学校在思想观念上持续不断的创新和实践,又需要政府制度与政策上的明确支持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响应与参与。只有把教师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作为全社会的系统工程,才能有效地推进教师教育向着综合化、专业化发展,实现培养和造就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的战略目标。

责任编辑:张冬梅

猜你喜欢

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培养模式
我国教师教育实践研究综述
中国—东盟背景下广西地区大学英语教师教育与发展的问题和对策
新时期高校体育管理创新的理性思考
非洲教师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浅论对环境监察执法问题的思考和建议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高职院校创客人才培养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