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的价值论分析
2009-03-23孟凡强
孟凡强
摘要: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指导思想,是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指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科学发展观进行深刻的价值论分析,有利于加深对科学发展观的全面理解、整体把握,有利于将科学发展观转化为社会实践,更好地发挥其在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价值论;分析
中图分类号:D6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63(2009)01—0012-03
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自党的十六大以来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出发,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要求而提出的,它已经成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科学发展观进行深刻的价值论分析,有利于加深对科学发展观的全面理解、整体把握,有利于将科学发展观转化为社会实践,更好地发挥其在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一、科学发展观的价值特征
不同的理论体系都有着反映个性特质的价值特征,而科学发展观除了一般意义的价值特征外,也有着自身鲜明的价值特征。
1,内容体系的科学性。科学发展观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基础上的。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四者现成了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的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问题的基本观点是科学发展观把发展作为第一要义的理论根据,它从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观点出发,科学地回答了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由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的历史,揭示了社会发展的本质和规律,因而发展成为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唯物史观认为,人们从事各种实践活动,都不过是手段和中介,惟有人类自身的生存、发展和解放,才是最根本的目的,发展的核心必须以人为本。唯物史观关于社会有机体和社会结构理论,人、社会对于自然界的依赖性和社会历史的连续性是科学发展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依据。辩证唯物主义强调事物发展存在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是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它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坚持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的四个层面各自的科学性整合成整个内容体系的科学性,且四个层面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贯通、相互促进,形成了一个有机统一整体。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科学发展观不仅要求人口、环境、科技等多种要素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相互协调,而且要实现经济发展的科学性、社会发展的科学性、文化发展的科学性及其生态发展的科学性。科学发展观成为指导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
2,主体指向的人民性。任何价值体系都具有主体指向性。科学发展观主体指向是人民,所以具有鲜明的人民特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贯穿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主线。马克思主义人民性决定了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为人民所享用。其具体表现为人民在科学发展观中的主体地位,体现出人民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即自主地对发展进行价值分析和评判,能动地接受和吸纳科学发展的要求,创造性地推动发展,最终保障人民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权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真正实现发展成果为人民所享用。
3,继承创新的开放性。任何科学理论都是继承与创新的集合体。科学发展观正是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在继承创新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科学发展观站在人类所创造的全部发展知识和文明基础之上,做到除了继承发扬中华民族发展以及世界各国发展的文明成果外,还将以往发展体系中反映一切社会成员的共同要求的积极内容加以熔铸并赋予新的含义,使之成为科学发展观的有机成分。在我国发展环境、条件发生重大变化,发展的质量要求更高的新形势下,科学发展观创新性地科学回答了中国“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发展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作出了新探索和新概括,开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科学发展观是个开放的体系,它为创新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保持其质的规定性的前提下,不断在实践运作中勇于创新,是科学发展观的生命力之所在。它也将随着实践的不断发展而不断得到丰富,使科学发展观达到新的更高境界。
4,发展取向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的统一。所谓发展的全面性,是指发展把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内容都囊括在其视野之内,但在不同时期不同条件下,有主次之分。所谓发展的协调性,是指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发展之间呈现互补性和互助性关系,是在发展中既保持重点又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的协调发展。所谓发展的可持续性,是指发展既要顾及当代人的发展,更要顾及后代人的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永续发展。全面性是协调性、可持续性的基础,而协调性、可持续性是全面性的保证。三者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价值取向。
5,实践操作的指导性。任何一种发展观都具有一般的本质和特殊的本质,都是一般和特殊的统一。科学发展观一般本质是从特殊发展规定中抽象出的一般规定,具有各种特殊规定无法取代的一般普遍性。而其特殊性,是指当代中国发展的特殊本质。科学发展观既包含发展的一般本质,更具有当代中国发展的特殊本质,它深刻揭示了当代中国发展的规律和要求,解决了当代中国“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道路问题,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因而成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指导思想。
二、科学发展观的价值生成
科学发展观的价值主要通过其内在科学特质与价值主体需要经由社会实践而生成的。
1,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科学发展观价值生成的前提
发展是一个过程。而发展过程又包括过程的实质和过程的阶段两个方面。过程的实质,是指发展是有目的的过程还是自然历史的过程。人的活动是有目的的,又必须服从客观规律;发展是人的活动主导的过程,因而发展的本质必然表现为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同时,发展观既要严格依据实证科学回答发展的本质问题,这是“科学”问题;又要确定一种价值观,以影响发展的取向,这是“价值”问题。科学发展观遵循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是科学发展观价值生成的客观必然性依据,也是其价值取向的基本前提与本质诉求。
所谓合规律性,是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必须遵循客观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否则就会受到客观
规律的惩罚。马克思主义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它必然赋予科学发展观生成的合规律性。因此,科学发展观的价值生成具有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一面。所谓合目的性,是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从长远来看,必须符合既定的价值目标与理想追求,活动的最终目的是现实活动的终极目标,现实活动要符合和服务于最终的价值目标。合目的性要求的是人的现实活动与最终目标的一致性,这是人的活动的价值取向一面。科学发展观是价值活动与发展遵循其内在的客观规律的必然结果,它深刻体现了人的发展方向与社会发展方向的一致性,这也是科学发展观价值生成的根源之所在。
2,适应新的发展要求:科学发展观价值生成的动因
价值是在满足人适应新的发展要求的实践活动中生成、发展与实现的。并不是所有的要求得到满足都有价值,只有客体能满足人适应新的发展要求,对主体的生存、发展、完善起积极作用的、合理的需要才有价值。这是衡量主体需要的一种价值尺度。科学发展观的生成充分体现了这种价值尺度。当前,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从我国实际出发,首先要从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即社会主义处于不发达阶段这一国情出发。在此前提下,还需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发展的关键时期、改革的攻坚时期和社会矛盾频发时期。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化、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我国的发展既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也承受着来自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约束的巨大压力;我国的发展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宝贵机遇,也面临着各种严峻挑战。新的发展形势,给我们提出了如何认识发展、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正是为了在新的形势下更好地从国情出发,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才激发了科学发展观的生成,而科学发展观的生成,更科学地引导人民群众自觉地走科学发展之路。
3,社会实践:科学发展观价值生成的途径
理论价值的生成,通过社会实践。社会实践促生价值,可以分为两种形式与途径:一是改造主体,一是改造客体。改造主体的社会实践是通过改造价值主体,提高主体的能力,来促生价值。通过实践活动改造客体、使客体功能与属性发生变化,也可以实现价值的生成。
科学发展观价值生成同样可以通过这两种形式来实现。改造科学发展观的价值主体,就是要以科学发展观理论引导人民群众,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的思想观念,使科学发展观真正为全党同志所掌握,并以此真正自觉地指导自己的社会实践。改造科学发展观的价值客体是指广大党员干部群众通过一定的社会实践活动,自觉地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运用于实际工作中,并经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来提升科学发展观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的能动力,从而更好地促进科学发展观的价值功能的发挥。
三、科学发展观的价值实现
价值实现是科学发展观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所谓科学发展观的价值实现,是指作为客体的科学发展观的潜在价值,通过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对主体产生积极的效用,使其潜价值转化为显价值,即满足主体利益和需要,推动主体所统摄的经济社会的发展的过程。也就是说,只有科学发展观体系所蕴含的思想、观念、内涵等内容,为人们所接受,并用于指导广大干部群众的实际工作时,科学发展观的价值才得以实现。
从一般意义上讲,科学发展观价值实现的根本途径是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充分发挥科学发展观的功能作用,才能推动科学发展观从实然状态向应然状态转化,使科学发展观的价值得以实现。为达此目的,必须采取如下措施。
1,充分发挥科学发展观的导向功能。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指导思想,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它科学地回答了“为什么发展”、“什么是发展”、“如何发展”、“依靠谁发展”、“为谁发展”等重大问题,是对广大人民,特别是领导干部关于发展的本质、动力、目的、要求等一系列问题的引导。科学发展观的价值实现,关键一点就是要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使科学发展观真正为全党同志所掌握,并真正贯彻到各项实际工作中。这就需要发挥科学发展观的导向机制,充分运用多种途径和手段,在全党全社会大力宣传和普及科学发展观,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深刻认识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指导意义、丰富内涵,进一步明确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新时期新阶段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进一步明确科学发展观是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进一步明确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切实把思想统一到科学发展观上来,使科学发展观真正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
2,充分发挥科学发展观的激励功能。使广大干部群众自觉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实际工作是科学发展观价值实现的关键。突出人的主体地位,发挥人的能动性、选择性、创造性的主体功能,努力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化为谋划发展的正确思路,转化为促进发展的政策措施,转化为领导发展的实践能力。因此要建立有效的、以追求效益为中心的激励机制,充分发挥科学发展观的激励功能。如建立健全与科学发展观相符合的政绩考核指标体系,激励广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把心思和精力用在取得较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上,用在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上;大张旗鼓地宣传和表彰具有鲜明时代特点、走科学发展之路的先进典型,为人们树立学习的榜样,激励广大干部群众自觉按科学发展观办事;进行生动的科学发展观的宣传教育,逐步使人们树立与科学发展相适应的思想观念,从而强化价值主体的地位和功能,激励广大干部做到求真务实,真正把科学发展落到实处。
3,充分发挥科学发展观的调控功能。从国家政府角度讲,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通过监测所反馈回来的信息,及时制定和调整宏观政策、制度、法规等,更好、更有效地指导和规范市场主体各种经济社会行为。从个体的人的角度讲,广大党员干部要从思想认识上入手,遵循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准确理解和把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发展思路,对自己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理论体系中的目标、方向进行判断和调整,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社会实践中努力追求科学发展观的价值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