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曲折中崛起的新中国经济

2009-03-20刘洪智

新高考·高三政史地 2009年3期
关键词:经济体制改革开放经济

刘洪智

【高考展望】

本专题主要叙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光辉历程,它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分水岭”,分为前后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历程。第二阶段,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现了伟大的转折,进入改革开放的新阶段,中国社会生产力获得高速发展,人民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从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正在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迈进。从历年高考来看,本专题是高考命题的重要区域,2008年包括广东、宁夏、上海、江苏等地区和全国卷Ⅱ等都对本部分内容进行过考查。

2008年是非常重要的一年,除了北京奥运会举办之外,与这个年代相关的重大历史事件还有许多,最重要的和最值得纪念的重大事件是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发生在1978年的最具历史意义的有两件大事与改革开放相关,一是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二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的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另外,2008年还是“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50周年,这也是值得反思的重大历史事件,在2009年高考中极有可能被涉及到。我们应当着重关注的视角是“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历史教训;“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历史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伟大决策和历史意义;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对外开放进程等。在复习中要注意与必修一《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和必修三《20世纪重大理论成果》相关内容结合,与苏联的经济建设以及20世纪30年代美国罗斯福新政相联系,在具体题型上注意新情境、新材料类型的选择题和材料解析题。

【重难点突破】

一、 抓住阶段特征,把握现代中国经济发展的脉络

现代中国经济建设紧紧围绕现代化这一主题展开。但在不同时期,受国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具有不同的特征。

(1) 1953~1956年,工业建设:开展以工业化为中心的“一五”计划建设,优先发展重工业,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

所有制结构:通过三大改造,建立起单一的公有制。

农业生产:实现合作化,走上了集体经济道路。

经济体制: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工作重心:八大提出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的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2) 1957~1976年,工业建设:集中在重工业上,仍然坚持单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建设路线: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60年代虽然进行了调整并有所好转,但未能从根本上改变指导思想,致使文革时期错误恶性膨胀,严重干扰了国民经济建设。

经济建设:开展大跃进运动,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和高指标;“文革”期间国民经济遭受重创。

农业生产:人民公社化运动,片面提高公有化程度,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破坏了农村生产力。

(3)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改革措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进行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对外开放: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开放格局,积极融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在经济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前进。

经济体制: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20世纪末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所有制结构:由单一的公有制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二、 建国后我国生产关系的调整

关注点1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土地政策)的变化

(1) 1950~1952年的土地改革运动

原因:新中国成立后,新解放区人民未获得土地;为恢复经济、巩固人民民主政权。

目的:恢复经济,巩固人民民主政权,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内容: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

特点:实行保护富农的政策。

意义:1952年底,土地改革完成,彻底消灭了我国的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有力地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国家政权,为即将开始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开辟了道路。

(2) 1953~1956年的农业合作化

原因:分散的落后的小农经济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难以满足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

政策:采取积极发展稳步前进的方针,实行自愿互利的原则。

方式:从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实质:变农民个体所有制为集体所有制。

结果:农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3) 1958年的人民公社化运动

原因:1958年“总路线”提出以后,毛泽东和党的一些领导人主观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的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生产的发展。

内容:扩大合作社规模,提高公有制程度。

实质:提高公有制程度。

影响: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影响农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造成农村经济的长期发展缓慢。

(4) 1978年开始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原因:① 农村长期实行的人民公社体制,不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农业生产发展缓慢。②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③ 安徽和四川首先实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取得很好的效果。

主要内容: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废除人民公社旧体制。

实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意义: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农村改革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

认识:

① 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制定了不同的土地政策,体现了立足国情、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理和工作方法。在维护农民根本利益的前提下调整政策,体现了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

②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自立的基础,农业的兴衰成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全局。要彻底改变我国农业基础薄弱的现状,必须走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道路。农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体现了局部与整体的辩证关系。

③ 搞好农业发展和农村工作,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它体现了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的原则。

④ 中央召开有关会议,研究部署农业和农村问题,体现了政府行使组织领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等国家职能;国家决定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再延长30年,是党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的具体表现。

关注点2建国后我国工业经济体制的三次重大转变

(1) 建国初到1956年后,从建立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经济,向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转变。

原因:① 照搬苏联模式。② 中共缺乏经济建设经验,照搬政治斗争方式。③ 主观上追求“一大二公”,急于完成工业化。

核心内容:实行和强化计划经济,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片面追求工业发展的高速度。

结果:这种体制在建国初期,对于恢复国民经济,发展工业化建设曾起过积极的作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它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其严重的弊端是使企业失去了活力。

(2)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变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经济,从计划经济转变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

原因:党中央总结了建国以来工业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特别是吸取了“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并借鉴了外国经验,决定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政策。

核心内容: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体制,调整产业结构,改变企业管理方式,实行政企分开等。

结果:增强了企业活力,解放了生产力,工业得到发展,成就举世瞩目。

(3)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式经营转变。

原因:党中央在认识国情和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决定加快经济体制改革。

核心内容:把企业推向市场。

结果:这次调整将进一步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关注点3建国以来我国经济形态的转变

(1) 新民主主义经济(1949~1956年):这一时期是新民主主义经济和社会主义经济转化时期,其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经济,主要特征是社会主义国营经济领导下的多种经济成份并存,具体包括: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和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2) 社会主义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1956~1978年):它是建国以来形成的。其特征是生产销售过程高度集中、高度统一,这种体制在建国初期对恢复国民经济、三大改造,都起过积极作用。这种体制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3) 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1985年以后):1985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成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多种所有制经济是指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中外合资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等。

关注点4建国以来中共制定的三条经济建设路线以及认识

(1) 1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一化、三改造”;结果:三大改造完成,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为工业化打下了基础。

(2) 1958年,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结果:导致了大跃进运动、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两项失误,给国民经济造成极大困难。

(3) 1987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逐渐在经济建设中形成,中国共产党在十三大上明确提出;结果:调动了人民的积极性,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就显著。

认识:不同的经济建设路线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同时使我们认识到制定经济政策必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使生产关系的变革更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三、 我国的对外开放

关注点比较19世纪中期和20世纪晚期,中国两次对外开放的不同并分析其形成的根本原因

背景:(1) 19世纪中期,欧美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为了扩大海外市场,英国发动鸦片战争,腐朽落后的清朝被迫对外开放。

(2) 20世纪晚期,“文革”动乱使我国经济严重破坏,党中央总结建国以来的经验,特别是吸取“文革”教训,三中全会决定改革开放。

内容:(1) 鸦片战争后,又经过多次侵华战争,清政府以领土、主权破坏为代价,逐步被迫开放,被动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2)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在独立自主的前提下,本着平等互利原则,主动融入国际市场。

影响:(1) 随着列强侵略深入,中国逐渐成为外资原料市场和商品市场。

(2) 随着对外开放扩大,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日益巩固,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显著提高。

根本原因:(1) 前者是处于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 后者是处于社会主义社会,独立自主。

【创新演练】

1. “改革开放后我家有了存款,当时有存款就算有钱人了。记得第一张存款是100元,存期竟然是7年,因为7年的利息高。当时自行车也有了,手表也每人一只。黑白电视,彩色电视也相继出现在我家”。这是新华网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年“我为改革开放叫好”一位网民的感言,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有()

①改革开放使老百姓物质生活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②我国的工业生产与以往相比更加注重民生③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功④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使老百姓得到了实惠,必须继续坚持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的诸多方面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化可以从历届《政府工作报告》的词汇变迁中予以管窥。200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次数最多的5个实词为发展、建设、加强、社会、经济。“农村”一词大幅增加,“和谐”一词首次出现在报告中,“法治政府”也是新词汇。据此我们可以得出哪些正确的信息()

①政府将会更加重视三农问题②政府将致力于建设和谐社会③政府将努力建设成为一个法治政府④政府会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

A. ①②③ B. ①②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3. 一定时期的社会意识是一定时期的社会存在的反映。艺术创作反映时代特征,右图反映的主题应该是()

A. 三大改造和“一五计划”建设

B. 中国经济建设历程中的“左”倾思想

C. “文化大革命”的历史

D. 邓小平全面整顿思想

4. 2008年5月24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发布了《三部委关于深化电信体制改革的通告》,公告鼓励中国电信收购中国联通CDMA网(包括资产和用户),中国联通与中国网通合并,中国卫通的基础电信业务并入中国电信,中国铁通并入中国移动。这次改革()

①标志着我国的电信业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② 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发展③ 将会给普通百姓带来更大的选择权④ 将会推动我国电信业更好的发展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③④ D. ①②④

5. 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中国经过三次思想解放,我们先后冲破了“个人崇拜”、“计划经济崇拜”和“所有制崇拜”,其中冲破“所有制崇拜”的关键事件是()

A. 中共十五大 B. 中共十四大

C. 中共十三大 D. 中共十六大

6. 2008年9月25日,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常万全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宣布:神舟七号飞船发射成功。我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实现太空行走的国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尖端科技方面的突飞猛进表明了()

①中国的综合国力日益增强②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工作③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日新月异④我国已经成为发达国家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③④ D. ①②④

7. 2009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在这六十年的经济建设中,我们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也曾经走过弯路,但最终我们走上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尤其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图片配诗为“共产高风格,联盟大食堂。小孩称座客,老妪话家常。雀饱争依角,牛闲自浴塘。全劳会战去,无复理农桑!”

(1) 根据材料指出人民公社的特点、该运动的危害和主要教训。

材料二下图为大包干纪念馆

2006年6月19日,中国农村改革发源地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专门为大包干建立的纪念馆,举行开馆仪式。真实再现了当年大包干从酝酿到发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客观记录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各界人士对大包干的关注和支持。

(2) 你认为凤阳县为何要建立大包干纪念馆?从材料一到材料二的变化你可以得出什么启示?

材料三深圳的变化

(3)分析材料三中左图到右图深圳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被誉为“一夜崛起的城市”的深圳在改革开放三十年里给中国人民带来过哪些思想上的震撼?

(4) 综合上述材料,你对社会主义改革有什么新的认识?

参考答案

1. D 2. B 3. B 4. C 5. A 6. A

7. (1) 特点:公有化程度高,平均分配消费品。

危害: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生产力遭到很大的破坏,给农业生产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是造成三年经济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

教训:要坚持实事求是的生产路线,搞建设必须从中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尊重客观经济规律,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能只凭主观愿望和意志办事。

(2) 原因:因为从安徽凤阳小岗村开始的包产到户,最后形成燎原之势,最终推动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的推行,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我国农业的发展。

启示:生产关系的调整一定要符合生产力发展水平,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3) 主要原因:深圳是最早对外开放的经济特区。改革开放初期的快速发展(或“深圳速度”)带动人们思想的解放;邓小平南方谈话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

(4) 社会主义改革本质上也是一次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我们应该坚定不移的推进改革。

猜你喜欢

经济体制改革开放经济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改革开放40年民族影像志
改革开放初期的上海百姓生活
因改革开放而生 因改革开放而兴
改革开放:干点什么最时髦
关于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现状及对策研究
习近平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新思想
国企改革与市场经济体制下微观主体建立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