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和谐高校建设的几点认识
2009-03-20刘晓
刘 晓
摘 要: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创建和谐学校是高校确立新型教育质量观和科学行政的关键。建设和谐高校必须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增强民主治校的意识,提高科学行政的水平。
关键词:以人为本;和谐;科学行政
中图分类号:G40-0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09)02-0092-02
社会大学校,学校小社会。在各级政府、各行各业创建“和谐城市”、“和谐社区”、“和谐企业”正成为和谐社会的生动实践的今天,高等学校作为社会组织的一个单元,如何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学校的改革发展服务,如何形成同心同德、凝心聚力、自洽相得、昂扬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如何构建新型和谐学校,已成为学校党政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一项现实课题。
高等学校是一个知识密集、人才密集的地方,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的社会单元,肩负着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可以说它本身就是一个系统。构建和谐学校,就是要整合这个系统的各个组成要素,使之达成一种结构和谐,从而让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的办学状态。从这个角度看,必须确立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必须理顺高等教育的各种关系,实行民主治校、科学行政,这是和谐校园建设的本质诉求。
一、构建和谐高校,必须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以人为本不是一种工作方法,而是一种工作理念。构建和谐学校,必须以人为本,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调动人的积极性,激发人的创造性,学校的各项改革事业发展才可能顺利地推进,从这个意义上说,以人为本是手段。构建和谐学校,必须以人为本,尊重人的价值与尊严,以促进人的自由和全面的发展为终极追求,从这个意义上说,以人为本是目标。勿庸讳言,以人为本就是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体。
要做到以人为本,最终要归结到三点:相信谁、为了谁、依靠谁。高等学校中的教职工和学生是学校办学的主导和主体,他们的岗位不同、分工不同、任务不同,但都是学校办学的依靠力量,学校所做的一切就是提高师生员工的整体素质,就是要把他们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学校的发展和人的发展是互为前提的、相互促进的。在这样的基础和前提下,构建和谐学校才有现实可能性。
二、构建和谐高校,必须增强民主治校的意识
民主意识不仅是个观念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就高等学校而言,要不要发扬民主,就是是否相信师生员工能够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劳动推动学校事业发展的问题,就是离开广泛而充分的民主能否做到科学决策的问题;如何发扬民主,就是学校党政如何动员和组织师生员工依法管理学校事务的问题。加强学校党政的执政能力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历史性课题。因此,这两个问题都不可能得到一劳永逸的解决,而发扬民主的程度和水平,必然现实地反映在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上。
民主促进和谐,和谐体现民主。民主治校,本质上要求高校必须形成这样的氛围:团结振奋、活泼自由、兼容并蓄、具有较强向心力和凝聚力的校园文化;科学合理的治理结构;广大教职工和学生的意见和建议能够通过正当的渠道得到充分的表达,他们的利益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实现。笔者认为,当前高等学校在民主治校的实践中有这样三个问题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第一,关于校务公开问题。校务要不要公开、公开的范围与程度,体现一个学校的治校理念、风格与水平。校务公开是扩大师生员工的知情权、参与权,提升师生员工办学主体地位的一个重大举措,但有些学校对此顾虑重重,说到底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思想在作祟,怀疑群众的参政议政能力,害怕出现所谓“不和谐的杂音”,更有甚者是害怕触动个别部门和个别人的既得利益。第二,关于进一步深化教职工代表大会和学生代表大会制度问题。学校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和有关学生事务的重要问题,其所形成的决策应该交由这两个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建立质询与听证制度,这是提高领导班子公信力、防止重大决策失误的有效途径,是民主治校的关键,也是依法行政的必然要求。第三,关于繁荣学术与自由个性问题。高校是思想解放的发源地、先进文化的辐射源、知识更新的加速器,如何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使有利于学校事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对于学校乃至整个社会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三、构建和谐高校,必须提高科学行政的水平
现代系统论有两个鲜明的观点,一是整体性,即系统的性质功能和运动规律只有从整体上才能显示出来,系统的整体呈现出各个组成要素所没有的新特性。二是结构性,即系统的质的优劣和功能的大小,并不完全取决于构成系统要素的数量和质量,而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系统结构和结构的合理程度。高等学校作为一个“系统”,如何整合该“系统”内的资源,发挥各要素的整体作用,是科学行政的一个重要内容。
在一个高校中学习生活工作的各个个体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单独一个个体虽然有他的个性和特色,但不能反映一个学校的全貌。就人力资源而言,系统的整体状况并不取决于其简单的几何式的相加,而在于其有机整合,要言之,就是其“和谐”程度,这就带来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怎样发挥能动性,这是效率问题。一个人在什么位置上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他的作用、一级组织或一个部门如何科学定位、如何在整体中履行它的职能及其评价、如何合理配置人力资源以追求效益的最大化?这是高校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价值取向。二是如何调动积极性,这是公平问题。这个公平不是完全平均,而是要与他劳动的价值与贡献相一致。不平等没有和谐,完全平均也没有和谐。当前高校在利益调整时要加强对劳动价值论的研究,特别要注意对所谓高校弱势群体的关注和对高层次人才积极性的保护,这是高校分配制度改革的价值取向。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形势下,必须处理好这样两个关系,即: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关系。这是当前高校科学行政面临的现实问题。这两个关系在创建和谐学校的过程中至关重要,能否做到协调并进,核心在于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质量观。发展是硬道理,但硬发展没有道理。就第一个关系来看,改革是为了更好更快的发展,发展才有高水平的稳定,但若没有和谐稳定的局面,就无法推进改革,也就谈不上发展。从逻辑上看,改革发展与稳定并不是一个二难推理,而是互为前提的,其实三者之所以能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得到统一和整体推进,关键就在于“人”的因素,是人的利益、人的积极性和人的本质力量的发挥。就第二个关系来看,扩大规模并不是目标本身,高校最终追求的是办学效益,而效益体现在各种要素的质量上,这就必然要求改善结构、强化管理、科学行政,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诚然,现代大学在机遇与挑战面前要做的工作和要解决的问题千头万绪,但各种任务不能等量齐观,围绕目标、为目标服务的工作才有价值意义。高等教育最根本的使命在于提高其人才培养的质量,其终极目标指向的是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个性。以这样的质量观为“纲”,来谋划发展布局、优化管理理念、合理配置资源,无疑是高校改革发展的根本指针。
责任编辑:钱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