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之中国特色辨析
2009-03-20秦昊扬
秦昊扬
摘 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表明了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独特道路:“中国特色”不等于中国国情,“中国特色”有别于中国模式,“中国特色”不排斥资本主义文明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包含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旗帜,又是一种理想和目标。
关键词: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独特道路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09)02-0019-03
“一切民族都将走到社会主义,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一切民族的走法却不完全一样,在民主的这种或那种形式上,在无产阶级专政的这种或那种类型上,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速度上,每个民族都会有自己的特点”[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是对此最好的诠释。作为一个具有特定含义的范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表明了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独特道路。回首改革开放的30年,“中国特色”现实地落实和推动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社会主义因“中国特色”而大放异彩,中华民族因“中国特色”正和平崛起。因此,正确解读“中国特色”,提升“中国特色”的引导力,意义非凡。
一、“中国特色”不等于中国国情
在社会主义前为什么要加“中国特色”,不能简单地以一句国情就解释过去。哪个国家没有国情呢?笼统地将“中国特色”等同于中国国情,会造成对社会主义之中国特色的误读。
国情是对一个国家特点的客观描述和分析。既然如此,国情就是一个中性概念:既有民族特长、民族优越性等优质内容,也有传统保守性、民族劣根性、历史惰性等劣质内容。而特色则不同,其在价值判断上属于褒义概念,代表的是事物的特长和优势,因此,其范畴在逻辑外延上小于国情。对中国而言,落后的经济社会状况是国情,但不是特色;传统的思想文化是国情,但不全是特色;沉重的人口负担是国情,也不是特色。只有浓厚的爱国情结、强大的民族凝聚力、立足国情的现代化目标、独辟蹊径的社会发展道路等,才构成特色的真正内容。
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与国情密切相关,对国情的认识和分析直接影响着发展的目标选择和具体实施。可以说,国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是选择社会发展道路、制定社会发展战略的主要依据。据此而言,研究中国特色,首先必须了解中国的特殊国情,并在此基础上选择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道路。建国后一段时间,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曾经走过一段弯路,根本原因就是脱离了中国的国情,照搬别国模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就是在充分了解并深入分析中国国情的基础上,对中国国情的筛选、改造和优化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特色”就是指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自身所具有的或在实践中创造的特长和优势,这就杜绝了把所谓“民族劣根性”、“传统保守性”、“历史惰性”等劣质国情都塞进“中国特色”中来。
二、“中国特色”有别于“中国模式”
只要不是对中国存有特别的偏见,谁都不会否认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中国模式”之出炉,正是中国发展经验开始被世界所认同的体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样,“中国模式”也是对中国近30年来经济社会发展经验的总结,但两者又不能等同。“中国模式”是由西方人提出的。在他们的眼中,中国迥然不同于世界近现代史上任何一个大国。中国的突然崛起,而且是和平崛起,并且像发动机一样带动了亚洲乃至世界经济的发展,这种不同于其他大国的突出特点,被他们概括为“中国模式”——这一方面说明中国的改革与发展已经引起了世界性反响,以“中国模式”作为对中国发展道路的概念性总结,无疑比先前的“中国威胁论”更客观和理性;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中国综合国力在国际地位上的提升。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模式”是在世界坐标中以其他发达国家为参照系而来的,是全球化背景下发展中国家开拓的一条成功的发展新路。
与“中国模式”相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提法更重视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丰富和完善,注重以实践、发展了的事实重塑社会主义的形象。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强,因此,邓小平曾经说:“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不垮,世界的社会主义事业就垮不了。”[2]中国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本身就是对世界社会主义的贡献,也为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提供了一个借鉴和范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提法,昭示了社会主义的希望和魅力,为低迷的世界共产主义运动注入了活力。它向世界表明,社会主义没有固定的模式,各国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可见,“中国模式”和“中国特色”着眼点不同,强调的重点也不同。况且,中国的发展刚刚起步,发展的不平衡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人口问题等,使得未来充满变数,模式远未成型。因此,不少学者对“中国模式”提法有所异议,认为“‘中国模式只是一个想法,而不是一个概念或思想,相互间或者共同的认识的累加并不一定就是‘共识或者‘模式,因为它与概念和思想没有多大联系”[3]。所以,相比较而言,“中国特色”的提法更显理性、成熟和客观。
三、“中国特色”不排斥资本主义文明成果
坚持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强调走自己的路,并不等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封闭的、远离当今世界的体系。任何一种文明都有它自己的长处和优势,任何文明都不可能在完全封闭的状态下得到发展。中国的发展,既立足于中国,也离不开对世界各国的比较借鉴。
当今世界,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一球两制”将是一个长期的客观现实。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历经百年发展,创造了许多先进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方法,并将在经济、科技、军事等方面继续占有优势。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我们既坚信社会主义必将取代资本主义,同时也清醒地意识到这种取代的长期性、艰巨性与复杂性,注重在取代的过程中吸收和借鉴资本主义一切有利于中国发展的文明成果和经验。为此,就必须随时关注世界潮流,紧跟世界生产力、文化等发展的动向和趋势,借鉴一切可以借鉴的经验,不断否定自身僵化的、不适应历史发展潮流的东西,使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充分体现时代精神和创造精神,在与资本主义的比较中弘扬社会主义,彰显中国特色。
改革开放30年,我们在实践中通过利用外资,引进国外的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创办经济特区,实行“一国两制”,开辟了一条利用资本主义文明成果建设社会主义的创新之路。我们学习和利用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是为了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更快更好地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不是跟在资本主义后面亦步亦趋,更不是“全盘西化”。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仅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初级阶段社会主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是对中国社会主义的历史前提、现实状况、发展程度的准确定位,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中国特色的历史依据。邓小平在十三大召开前接见外宾时说:“我们党的十三大要阐述中国社会主义是处在一个什么阶段,就是处在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定规划。”[4]252由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必须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经济文化都比较落后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一个特定的发展阶段,因此,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先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正如十五大总结的那样:“在中国,真要建设社会主义,那就只能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从这个意义上讲,初级阶段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致的,今后一个相当长时期内,中国最大最重要的实际就是社会主义处于初级阶段。
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又不限于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邓小平论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从中国走什么样的社会主义道路上讲的,而不仅仅是从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这一角度讲的”[5];江泽民也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很长历史过程的初始阶段,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将来条件具备时,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会进入更高的发展阶段。”[6]也就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除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外也包括成熟阶段的社会主义。中国即便是基本实现现代化以后,仍然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4]379-380。
五、中国特色:旗帜、理想、目标
我们党最初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和任务时,对于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及如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其实还不是很清楚,还是“摸着石头过河”,“走一步看一步”。经过30年的探索和实践,中国共产党人终于能在十七大高举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它不仅是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建设之路,不仅是实现全面现代化的方式和手段,而且还是一种理想和目标。这是中国社会主义实践模式和道路从探索到成熟的巨大转变,它吹响了中国社会主义事业从局部创新到全面创新的时代号角。
30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我们取得了西方发达国家100多年才取得的成就,人民群众切身感受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共同享受着改革发展的成果,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的解放和发展,经济社会进入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快车道,GDP年均增长9.67%,成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跃居世界第四大经济体。这些巨大的成就雄辩地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旗帜指引方向,旗帜代表形象,旗帜凝聚力量。
新的历史征程,必有新的发展特色。今天,当中国改革开放的巨轮驶到了新的起点,亿万人民凝聚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下,以更加坚定的信念、更加昂扬的姿态,踏上改革开放的新征程。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认识,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扩充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等重大战略思想,进一步回答了新形势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
千帆竞发,万舸争流,时不我待。一个有创造力的民族,总是在不断超越自我中奋力向前。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指引下,社会主义的振兴与中华民族的复兴紧紧地联结在一起:中华民族必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础上实现伟大复兴,社会主义必将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再创辉煌。
参考文献:
[1]列宁.列宁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2:64-65.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年谱:下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1332.
[3]德里克.中国发展道路的反思:不应该抛弃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遗产[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5(5).
[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5]郑必坚.邓小平理论基本问题[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96.
[6]江泽民.论“三个代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178.
责任编辑:王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