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解放思想的实践反思意识

2009-03-18李建森

理论导刊 2009年1期
关键词:实践反思解放思想反思

李建森

[摘要]解放思想实质上就是思想反思过程,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反思不同于康德的批判反思和黑格尔的思辨反思。这种实践反思是奠基于社会实践与历史关系基础上的反思。具有明确的问题意识、建构意识、扬弃意识、创新意识和开放意识。在对“历史走向”的把握中形成问题意识,在对“片面实践”的扬弃中完成理论自身的重构,在彻底的批判中,完成思想的解放和理论的创新。

[关键词]解放思想;反思;实践反思;实践反思意识

[中图分类号]BO-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09)01-0038-03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像整个人类文明发展史一样,都是思想不断解放的历史。而思想解放的历史,从本质上说就是反思的历史,就是以思想为对象的思想运动史。在哲学史上,康德的批判哲学就涉及并探讨了对思维本身的思维,他的批判哲学就是对思想、认识和思维的对象、能力、界限的前提批判。而到了黑格尔,反思成为一个具有确定内涵并得到系统阐发和运用的范畴。黑格尔说:“反思以思想的本身为内容,力求思想自觉其为思想。”反思也被黑格尔看作是思想运动的中介,通过反思这一辩证否定环节而使其自身得到“扬弃”,从而形成思维的整体运动。但黑格尔的这些真知灼见是运思于绝对理念不明不白的精神神秘性幕布之后的。马克思对反思范畴的反思成果在于打破了“客观”反思的“神秘性”,使其从纯粹思辨的王国回到了现实社会中,成为“当作实践去解放”的一个环节。而作为思想运动辩证否定环节的实践反思,正是在对现实问题的解决中,对时代问题的反思中,通过其强烈的问题意识、建构意识和创新意识等等,表现出其科学性和生命力。可以说,实践反思规律就是思想和认识过程中的基本规律。从实践反思维度考察“解放思想”,无疑对今天第三次思想解放运动,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实践反思必须建立在社会实践和历史的基础上,紧扣现实的社会实践所遇到的重大问题,深入分析它们背后的历史意义和逻辑价值,这样才能找到解放思想的突破口,把握历史所赋予的契机和责任,真正推动文明的进步。

社会实践和历史发展形式是由量变到质变、由片面到全面的发展过程。“历史发展总是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的,最后的形式总是把过去的形式看作是自己发展的各个阶段,并且因为它很少而且只有在特定的条件下才能够进行自我批判,——这里当然不是指作为崩溃时期出现的那样的历史时期——所以总是对过去的形式做片面的理解。”实践和历史发展形式的片面性造成了人们思想意识的片面性、阶段性和局限性。这种片面性、阶段性和局限性以定势思维的形式冠冕堂皇地存在于已有的思想范畴之中,主宰和统治着人们的思想,成为一种“客观的思维形式”。可是,随着实践的进一步发展,随着实践对象和范围的不断扩张,随着实践手段的进一步丰富和提高,原有的思想范畴在逻辑上渐渐变得处处碰壁,在效果上渐渐变得疲软无力,实践提供的大量新信息都不能为这些思想范畴所统帅,从而导致这些新的信息只能以“问题”、“矛盾”、“背理”、“悖论”、“不可思议”等形式表现出来。

于是,“历史问题”或“历史课题”在社会实践中出现了。它是对反映着孕育中的新“历史走向”的思想的初步反思。对“历史问题”的回答对于历史的当事人和历史的旁观者显然难度是绝对不相同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历史当事人是绝对“迷”的。思想的英雄具有敏锐地把握这些课题的问题意识,能够响应“历史课题的呼唤”,并吹响解放思想的号角。当已有的思想范畴因为空前的危机再也不能为人类的解放和自由、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充当精神动因时,对这些思想观念和范畴的革新就成为历史的课题。正是在对这些历史课题、历史问题的反思中,思想获得了解放。思想史上诸如“转向”、“革命”、“运动”、“复兴”之类不同程度和广度的理想解放运动就此展开。

无论是毛泽东,还是邓小平,都具有非常敏锐的实践反思的问题意识。在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中,邓小平明确地提出“首先是解放思想”的问题,这个报告可以说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时期解放思想的宣言书,彻底突破了“两个凡是”和“左”的错误思想的禁锢,为探索现代化新道路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上个世纪90年代初,党和国家又处于一个紧要的历史关头,历史提出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新课题,中国朝什么方向去,那时面临的选择有:要么顶住压力,坚持改革;要么顺着否定改革的回潮走。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讲话”中勇敢地提出并解决了这个问题,科学解决了姓“资”姓“社”的问题,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就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而把人们的思想从对“计划经济”的迷信桎梏中解放出来。

自2005年起,关于改革又发生了大规模争论,争论的问题集中在,面对新情况、新问题,究竟是改革过了头还是改革不到位?是深化改革还是走“回头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再次走到了“历史分岔”的关节点。针对这些历史课题,胡锦涛同志先后于2006年“两会”期间在上海代表团讲话及2007年6月在中央党校的重要讲话中,以及十七大报告都给予了明确的解答。鲜明地指出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放。在全国再次掀起了解放思想的热潮。这次解放思想运动方兴未艾,就其所处的历史背景和信息化的社会特征而言,就其所具有的空前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政治热情而言,就我们党所具有的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而言,我们相信,它一定会推动新一轮的重大改革和社会进步。

(二)

实践反思的过程就是对原有理论的补充、修正、完善和发展的过程,是一个“解构”和建构的历史活动。“在人类思想史上,没有一个科学结论不是被我们敏感的相关知识的飞速增长所修正了的,它不能原封不动地保存下来。”在此,原有的理论原则被“扬弃”,并形成新的理论原则、规律和规则,构成新的理论体系。这种新的理论体系不仅使原有的历史课题得到解决,而且能够解释、解决在新的实践活动中所面临的新问题。因此,在实践反思过程中,必须树立自觉的理论建构意识。

客观对象以及反映客观对象的思想范畴的发展,都是一个范围不断扩张,新层次不断衍生的历史过程。所以,马克思说:“简单范畴是这样一些关系的表现,在这些关系中,不发展的具体可以已经实现,而那些通过较具体的范畴在精神上表现出来的较多方面的联系和关系还没有产生;而比较发展的具体则把这个范畴可以表现为一个比较不发展的整体的处于支配地位的关系或者一个比较发展的整体的从属关系,这些关系在整体向着以一个比较具体的范畴表现出来的方面发展之前,在历史上已经存在。”这就是说,整体由“不发展”到“比较不发展”再到“比较发展”的历史进程与作为对其反映的范畴从“简单”到“比较简单”到“比较具体”的逻辑进程是

统一的。这个进程既是“整体”结构的“进化”过程,也是“范畴”结构在实践反思中介之上的不断调适的“建构”过程。

对于思想英雄而言,这样的“调适一建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反过来思”、“反刍”和“变形”的过程。也就是说,范畴从简单到比较简单再到比较具体的进化过程就是一个特殊的变形的过程。原先的思想系统变形为新的更高思想系统的一个要素、子系统或构成部分,在此,新的思想系统由于赋予原先思想系统以新的约束力而使得这些思想的比重和结构发生变化。这里新的思想系统好像存在着一种神奇的筛选机制、转换机制,或者说一种新的“普照的光”。马克思说:“这是一种普照的光,它掩盖了一切其他色彩,改变着它们的特点。这是一种特殊的以太,它决定着它里面显露出来的一切存在的比重。”因此,思想者应当发出“普照的光”,也就是说思想者应当具有这样一种使已有思想的结构发生“变形”并将其转换形式纳入新的理论体系的建构意识。

当然,这种建构意识最少必须基于以下的两个理论前提。一个是必须着眼于未来的比较发展的“整体性”原则,一个是必须着眼于当下的比较发展的“主体性”实践原则。整体性原则是思想者要具有超越的意识、超前的意识,能够置身于事物发展之未来整体,能在“新事物”的角度使原有概念的结构变形,从而只是把现有思想看作是对于“片面的实践”、“个别的实践”的反映而结合在对未来整体的科学认识之中。从而能够使我们对已有现象这般理解:如同“低等动物身上表露的高等动物的征兆,只有在高等动物本身已被认识之后才能理解。”质言之,只有达到“人体”认识的高度,我们才不会被现有的“猴体”认识所束缚。主体性原则是实践反思者要具有“宗旨意识”、人民意识、人道意识。这是反思的价值调节和检验标准,以使思想者确信自己的思考方向是正确的。只有站在“群众史观”的立场上,坚信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解放思想才能获得自己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才是科学的。正是这两个前提,保证了解放思想在实践反思过程中,实现逻辑和价值双重“扬弃”的辩证统一。

在改革开放的30年间,我们党在理论上的每一个重大突破,在体制上的每一个重大创新,在政策上的每一个重大调整,都是党的领导集体对原有理论勇于“扬弃”,大胆构建的伟大成果。充分地体现了他们的前瞻意识、超越意识和锐意创新的精神品质。如果没有这种精神品质,就无法摆脱姓“资”和姓“社”、“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争论的纠缠。邓小平正是以历史巨人特有的远见卓识,把“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看作是历史进步的“片面实践”,从而把它们整合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整体理论结构之中,从而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体系,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开拓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而这一切又是奠基于“三个有利于”所体现的价值标准之上的,“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是价值“扬弃”和建构的“硬道理”。正是这个“硬道理”,使得我们在对“片面实践”的否定中,获得了对原有理论加以“扬弃”和建构的自觉性和坚定信念。所以,不管是源于中国传统的,还是外来于西方的,不管是属于“计划的”,还是属于“市场的”,不管是右的,还是“左”的,只要是有悖于科学发展观的,有悖于“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我们就要“着力”解决。

(三)

实践反思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这种过程性不仅体现在时间上,还体现在空间上。在思想的进步和发展中,一切都得经受实践的反思,包括反思本身,既要指向反思的元理论要素,也要指向反思据以进行的新的角度和新的形式。正是在实践反思的这种精神长征中,“实践的唯物主义”把自己和“自然的唯物主义”区分了开来,获得了自己的革命性、批判性的精神气质。因此,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必须牢固树立彻底的批判意识、创新意识、开放意识。

毫无疑问,实践反思的彻底性首先体现在它直接指向思想的内在逻辑结构。这种指向的直接产物就是“语言逻辑、符号逻辑、对象理论和元理论”。如果说在一种理论结构中,其核心价值是“骨骼系统”的话,那么,元理论包括的原则、范畴、语言就是理论结构的“肌肉系统”、“脉管系统”。因此,对于理论结构生命力的判断不得不首先集中在对其逻辑结构的反思上。科学理论只有经过这样的实践反思,才能把其中的错误环节显现出来并加以淘汰。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恩格斯才说:“当自然科学和历史科学本身接受了辩证法的时候,一切哲学的废物——除了纯粹的关于思维的理论以外——才会成为多余的东西,在实证科学中消失掉。”没有“关于思维的纯粹理论”,即没有实践的反思,我们就无法归本正元,就一定为那早该逝去的烟霾所蒙骗,而误入歧途。

实践反思还应当把自己的对象指向思想的角度和形式。当我们认真地反思我们自己的“入场路径”、“切入点”和什么“维度”的时候,当我们反省我们的生命的有限性的时候,我们自然会使我们的思维得以升华,并开辟新的思想天地。怀特海曾经说过:“过程中存在着一种节奏,使创造据以产生自然的波动,每一个波动形成了历史事实的一个自然单元。通过这种形式,我们可以在相互联结的宇宙的无限性中模糊地辨认出有限的事实单元。如果过程对于事实是基本的,那么,每一个终极的个体单元就必须被描述为过程。牛顿力学对于物质的描述是把物质从时间中抽象出来,即认为物质‘处在某一瞬间中。笛卡尔的描述也是这样。如果过程是基本的,那么这种抽象就是错误的。”我们的思想,一定历史背景下的思想只是整个人类思想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环节,一个辨证否定的环节。过去已经过去,现在的也要过去,未来才是我们希望的彼岸。所以实践的唯物主义从不把自己看作是封闭的真理体系。恩格斯指出:“就一切可能看来,我们还差不多处在人类历史的开端,而将来纠正我们的错误的后代,大概比我们可能经常以极轻视的态度纠正其认识错误的前代要多得多。”在他看来,科学史就是把这种谬误逐渐消除或是更换为新的,但终归是比较不荒诞谬误的历史。所以,马克思主义是革命的乐观主义,具有彻底的批判意识、创新意识和开放意识。

实践反思还应当把理论体系看作是一个始终对经验和材料敞开胸怀的体系。实践反思不仅仅要从“元理论→规则→应用”的方向展开,还应当从相反的方向展开。演绎系统对思想的前提和思路的“限制”可以保证逻辑秩序和价值观的稳定性,可是它却不能带来全新的知识。归纳系统虽然可能会带来风险,可是,它却由于引进新的因素和“细节”能够给予我们全新的知识。所以,理论体系必须对经验、事实和材料保持开放。对于理论,“我们必定要体系化,但要使体系开放;换言之,我们要对这种限制保持敏感,总是应保持一种模糊的‘超越,等待着具体细节的渗透”。

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有着无比宽广的胸怀,他们从不把自己的思想看作是已经终结了的封闭的永恒的绝对真理体系,而是看作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环节、阶梯、“新的起点”。因此,只要我们毫不动摇地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就没有什么可怕的,没有什么思想禁区。相反,如果我们把自己的思想禁锢起来,动辄表现出一幅上纲上线的自闭模样,那我们就会失去发现真理的历史机遇,甚至自绝于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把一些重要的“领域”、“成果”拱手相让。我们长期以来好像形成了这样一种习惯,把政治体制改革意识形态化,总是在意识形态冲突里面打转。实际上,政治体制改革的方向就是推进民主。只要我们转变观念,解放思想,抱一种“超越”的开放意识和创新态度,试想,我们为何不能把自古希腊城邦已开始的奴隶主“民主制”和资产阶级民主看作是政治文明的“片面的实践”呢?“市场经济”、“民主自由”,资本主义可以使用,社会主义何尝不能使用呢?它们只是“经济手段”和“政治手段”而已!我们不能先入为主地将它们与资本主义联系起来,而斩断它们与社会主义联系的任何可能性。这不是唯物主义的观点,在唯物主义看来,“人们决心在理解现实世界(自然界和历史)时按照它本身在每一个不先入为主的唯心主义思想来对待它的人面前,所呈现的那样来理解;他们决心毫不怜惜地抛弃一切同事实(从事实本身的联系而不是从幻想的联系来把握事实)不相符合的唯心主义怪想。除此之外,唯物主义并没有别的意义。”

[责任编辑:黎峰]

猜你喜欢

实践反思解放思想反思
解放思想 转变观念 拓宽思路 加强企业党员思想教育
改革“最后一公里”如何打通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
打造魅力语文课堂,张扬学生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