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研究性学习教学法在高职高专《微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

2009-03-17刘世美陈秀琴单银丽

职业教育研究 2009年2期
关键词:微生物学研究性学习高职高专

陈 江 刘世美 陈秀琴 单银丽

摘要:《微生物学》是高职高专环境专业基础主干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在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大背景下,通过将研究性学习教学法应用于《微生物学》理论与实验课程中,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责任感及参与性,提高了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 高职高专; 研究性学习;微生物学

《微生物学》是一门涉及多学科、实践性强的环境专业基础主干课程,其技术和方法已广泛渗透到后续的环境工程、生态学、废水生物处理、环境监测等其他课程。加强《微生物学》的教学能够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理论和实践应用技能,对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长期以来,《微生物学》教学中仍以验证理论知识和学习实验技术为主要目的,忽视了能力培养,挫伤了学生自我培养创新能力的积极性。而且教学针对性弱,与高职学生就业所需的专项知识和专项能力结合得少,不利于高职生将来很快适应工作岗位。

研究性学习的内涵

研究性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进行学习的活动过程。它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活动,学生在学习中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进而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它打破了以往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由于旧模式的根深蒂固,面对这一全新的学习方式,学生往往不能很快适应,他们不能明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和意义,也不知如何来计划安排这种形式的学习。所以,在研究性学习开始的时候,教师的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不再把学生视为掌握、接受知识的被动客体,而是把知识学习作为构建学生自主性、探索性的手段。教师的作用只是引导、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师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不是直接的,而是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介,教师及其教学对学生及其学习而言只是一种帮助,学生才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

研究性学习的教学体系构建

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途径有很多,方式也多种多样,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采取多种教学形式,启发思路,培养创造性人才在当前高等教育中,学时的有限性与知识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非常突出。教师在授课时,应注意提高信息的密度和质量,尽量将原本多而杂的信息整理为少而精的信息,使之相互联系,层次分明,可以有效启发学生的思路。

1.比较异同法。向学生提供内容上互相关联的一组学习材料,让学生对其相同点、不同点进行探究,展开研究性学习。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主动的开展研究性学习和思维活动。例如,通过比较革兰氏阳性细菌和阴性细菌细胞壁的结构与组成,可以深入理解产生不同染色效果的基本原因。

2.分析评价法。让学生对已有的结论、课外材料或课文大胆地进行分析评价,阐明自己的观点,进行研究性学习。例如,通过分析讨论牛痘疫苗的发现过程,让学生深刻了解归纳总结在科学发现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

3.观点争鸣法。让学生对课本中存在争议的观点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在讨论中开展研究性学习。例如,教材中提出的“古细菌是否分属为原核生物”这一课题是《微生物学》领域目前有争议的问题,大学生目前的知识水平还无法回答,但通过网络、图书馆等渠道,学生能够获得更深入的认识,了解到最新的研究进展。

4.社会调研法。通过采用“社会调研”的实践方式,让学生发现问题,并展开社会调查,进行研讨。

开展读书报告活动,加强对新知识、新技术的传授教学内容是教学改革的关键,我们在《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中始终坚持的宗旨就是“起点高、容量大、观点新”。我们认为,随着社会、经济及科技的快速发展,《微生物学》与生命科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制药等学科之间互相渗透、互相交叉的趋势越来越显著,《微生物学》的知识总量正在呈指数性的增长。因此,在教学改革中,应该紧跟时代步伐,充分展现其交叉性和包容性。为此,教师应特别注重两个问题:一是不断扩大课程的知识容量,以适应本学科快速发展的现状;二是重视课程的知识更新,以尽量缩小与科技前沿的距离。基于此,我们开展了命题与选题相结合的读书报告活动,由教师拟定几个主题或者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命题,让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各选一题,然后至少阅读3篇近3年来与本选题内容相关的国内文章,写一篇读书报告。所有文章根据内容是否科学新颖、叙述是否条理清晰、书写格式是否规范以及参考资料是否全面等进行考核。同时,任课教师及时进行总结,并将该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介绍给学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所讲述的理论知识。以这种方式,学生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所学知识的具体应用情况。同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学习和了解一些相关的课外知识,使学生综合能力和自学能力得到锻炼。

结合多媒体教学技术,改革实验课教学,实现理论与实验相整合在传统教学中,《微生物学》的理论与实验分开授课。理论课多注重基础理论的讲授,教学抽象化,看不到实物,学生只能凭想象去理解和死记硬背知识。再加上这门课程内容庞杂,知识点分散,学生容易产生强烈的厌倦情绪,导致课堂效率不高。而实验课多注重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而缺乏整体的思路,不能将理论课上的基础知识与实验内容有机地统一起来,尤其是实验课单独安排在理论课后,学生对理论知识淡忘了许多,所以,在实验课上学生不仅没有加深理论知识的记忆,反而增加了他们的学习负担。为了克服这种弊端,根据本课程实践性、应用性强的特点,我们结合现代多媒体教学技术,利用电化教学,将许多生动、形象的图片和实验操作过程展示给学生,原本难以讲清的概念、理论变得一目了然,使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从而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的理解。我们先后推出了10多部教学录像片,如显微镜的使用、微生物细胞大小测定、细菌的革兰氏染色法、培养基的配置与无菌器材的准备、灭菌和消毒技术等。我们将这些录像片穿插于理论教学与实验课中,以直观、形象的实验内容为切入点授课,并改变了实验课中教师过多讲解的现象,只重点讲述实验成功的关键和学生实验过程中易出现的问题,其他内容则要求学生自己通过实验总结归纳,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来理解和验证《微生物学》的基本原理。同时,针对学生观察到的问题,辅以讨论、交流等教学实践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以此增强教学效果。

结语

研究性教学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增强教学的开放性。大学课堂教学是传授学科知识的主要途径,教学观念的转变首先表现在课堂教学上。研究性教学的中心由以教师为主转向以学生为主,学生从感性认识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主动获取知识。学生的理论知识因为实验印证而得到强化,实验操作由于理论基础而有了整体思路。

通过《微生物学》课程研究性学习教学法的实践,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责任感及参与性普遍增强,不仅掌握了《微生物学》基本原理和实验操作技术,还提高了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使学生认识到进行科学研究必须具备严谨态度和良好的合作精神。

参考文献:

[1]杨朝晖,曾光明,刘云国,等.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大学教育科学,2004,(3).

[2]熊群英.浅析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J].卫生职业教育,2005,(23).

[3]张玉妥,季建军,邱景富,等.学生主体性学习活动的构建与应用研究[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6,26(1).

[4]刘阳,李宝胜,王海洪.设计研究性学习课程培养学生综合能力[J].微生物学通报,2006,(33).

作者简介:

陈江(1979—),男,浙江衢州人,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环境技术教育。

猜你喜欢

微生物学研究性学习高职高专
微生物学实验引入“项目式”分组模式的应用探讨
微生物学的奠基人—巴斯德
形成性评价在高校生物技术专业课程考核中的应用策略
应用“小组讨论法”改进《微生物学》教学的初步实践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灵活开展研究性学习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术科类课程研究性教学的探讨
高职高专基础会计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
云南省高职高专校园体育文化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武汉市部分高职高专院校足球课的开展现状及制约因素
开展研究性学习深化中职计算机教学改革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