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动物科学专业教学体系与课程设置模式研究

2009-03-17张卫宪袁逢新罗国琦李凤刚闫庆健

职业教育研究 2009年2期
关键词:教学体系课程设置模式

张卫宪 袁逢新 罗国琦 李凤刚 闫庆健

摘要:高职院校动物科学专业教学体系与课程设置模式现存较多问题,要保证动物科学专业适应市场需求,优化组合新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突出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的培养,更新陈旧的教学内容和观念是当务之急。调整实践教学的比例同时合理确定本专业的普通课、专业课与选修课的课程设置模式,是当今高职院校动物科学专业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高职;动物科学;教学体系;课程设置;模式

近年来,我国蓬勃兴起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很不平衡。就动物科学专业而言,多数院校的教育教学理念、体系、方法等仍处于摸索前进或观望等待阶段;其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陈旧,或沿用传统畜牧专业的教学体系与课程设置模式,或沿袭“老三段”的教育教学之路。这与迅猛发展的高等职业教育和市场需求极不相称。

高职院校动物科学专业教学

体系与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教学体系与模式存在缺陷经调查,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动物科学专业一部分由普通高等教育的专科学校改型担任,一部分是来自升格的中等专业学校或职业学校。这就或多或少地延续了原来的教学模式。升格的高职院校不论是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都比较落后与保守,对社会人才的需求缺乏预测性,对科技文明发展和教育目标实现缺乏前瞻性,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个性塑造缺少评价标准与相宜的手段,对未来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目标的确定存在一定的模糊性。

课程设置中实践教学明显不足目前,动物科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原则还没能充分按人才定位的目标、职业岗位群所需的技术能力及专业特点来安排课程,普通课(公共课)的设置对“必需、够用”的原则把握欠准确,多数学校普遍存在公共理论课比例过大,专业课尤其是实践性教学比例较小的问题。

对实践性教学重视不够在具体施教过程中,动物科学专业虽应重视传统的验证性实验,但更应站在农业科技的前沿,设计生产训练项目,保证所学知识的技术含量和密集程度的提升。目前,多数学校实验条件不足,实训基地较少或欠稳固,仍存在黑板上“养殖”、课堂上“防疫灭病”、课件中实习演示等现象,致使学生接触生产实际太少,社会适应能力不强。

教材使用混乱我们在国内多数学校的教学访问和学术交流中发现,该专业现使用教材来源广泛、杂乱不一,随意性大。例如,有些学校采用普通本科院校的教材,有些使用中专教材,有些使用未经严格审校存在诸多问题的自编教材,有些虽使用“21世纪高职高专统编教材”,但其内容不多,问题不少,生产实践性与地方应用性差,而且,这些教材的使用往往与任课教师的选择及兴趣有关,很难系列成套,造成知识传授的重复或遗漏。

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不合理经调查,目前各高职院校动物科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仍未真正摆脱传统模式的影子,部分学校仍是名称更换下的课程设置“搬家”,课程设置与原来大体上相差无几,致使教学内容的针对性,提高教学的科学性,服务“三农”的实用性未能真正得到体现。课程设置基本是由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传统“三段式”所组成。而且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中实践教学内容明显不足,地方应用性不高,这样的教材不能培养出高级应用型人才。

教育目标和教学任务未能与时俱进我们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动物科学专业应实施以社会应用能力为基础的教育教学模式,学生进入高职院校动物科学专业应该学到真正实用的专业技术。若在教学中还采用理论讲述与试验演示或“空对空”的教学方法,将无法实现其教育目标和教学任务,学生的专业技能将难以提高。另外,目前一些学校的师资还是原班人马,“新鲜血液”输入或更新速度慢,教学手段落后,培养目标不明确,管理者未能充分认识到以应试为目的的教育已不适合高职教育,多数学生的考试、考核办法也未能与时俱进地进行改革。

高职院校动物科学专业

教学体系改革的探索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对提高职业教育层次的客观要求。近年来,我院在“抓课程建设,促质量提高”的原则下,稳中求进,大胆改革,努力打造一批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的精品课程,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培养出一批批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又有扎实的专业技能和较强的综合职业能力的高层次技术应用型人才。动物科学专业率先改革,充分体现我院办学特色,注意合理安排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环节,改革不适宜高职教育发展的教学方法,突出高职教育的特点,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教学计划的制定在制定教学计划时,我们充分体现贯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人才培养的首位,坚持以形势报告、学习讨论、专题讲座、普法教育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素质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课每周原则上不少于2学时;在教学计划制定时,以坚持“能力为本”为原则,充分体现动物科学专业职业教育特点,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调整以培养职业岗位能力为重点的课程设置。在课程体系的设计过程中,强调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思想,通过调查研究,明确社会的用人需求,落实能力培养途径,尤其要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及创新能力,认真设计出培养职业岗位能力的结构优化组合模块。

课程设置改革 动物科学专业课程的基本结构划分为:普通课、专业课、选修课。普通课的设置按照培养“社会人”和为“三农”服务的要求设计,以“必需、够用”为尺度;其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总课时比例由原来的7∶3或6∶4调整为5∶5或4∶6。专业课的设置按照培养“职业人”和突出实用性的要求设计。它包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注意区域经济发展的实用性;选修课的设置要按照“技术人”和针对产业结构急需的要求设计,包括公共素质教育选修课和专业技能选修课。各种课程之间应注意整体优化与组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必修与选修的配合,优势互补,相辅相成,处理好知识、能力、素质等培养及整体培养与个性发展的关系,保证学生学有所用,才有所施,为当地畜牧业的发展输送合格的人才。为保证动物科学专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我们还注意把握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摆脱单纯的“实用主义”和“工具主义”教育思想,密切注意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为学生的后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课程体系设计上,按照“宽口径,厚基础”的要求,注重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术能力和人文科学素质的培养,同时加大外语和计算机课的教学力度,使学生的外语水平达到大学英语三级,计算机水平达到中级。在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上下功夫,为学生搭建坚实的就业平台,保证其毕业后能适应动物学科“职业岗位群”的需要。

教学体系的总体框架 动物科学专业所开设的课程要充分考虑社会经济发展及人才市场需求情况,针对“三农”及职业岗位的要求,合理调整,准确定位,其教学计划的总体设计是:(1)学制:物科学专业为专科层次,学制三年。实行学年制教学计划。(2)学周安排:本专业全学程为156周,教育教学为120周,其中入学教育和军训2周,毕业鉴定和就业教育1周,劳动和机动2周,实验、实习、实训和毕业论文设计与答辩10~20周,寒暑假36周(每学年寒假4周,暑假8周)。(3)教学计划课程基本结构:普通课:指共修课或公共课。专业课:指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技术实训课。选修课:指公共素质教育选修课、专业技术选修课。(4)课程学时比例:动物科学专业(3年)计划总学时为3200学时,教学时数为2400~2800学时,理论教学时数(含选修课)占50%,实践教学时数占50%(含见习、实习、实验、课题设计、毕业实习及论文设计等),其中专业课中实践教学时数占专业课总时数的50%以上,选修课教学时数占专业课时数为5~10%。

课程设置调整(1)普通课(公共课、共修课)。普通课是实施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合格人才所开设的公共课程。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思想品德课、法律知识、形势与思想政治教育、体育等。这些课程可以结合时事报告、集体讲授、集中辅导、专题报告、形势报告、文体活动、知识竞赛、体育比赛等多种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教育,使学生的思想觉悟和政治水平在正确引导和教育下逐步得到提高,使身体素质和道德情操在坚持不懈的文体活动中得到锻炼和提升。(2)专业基础课。专业基础课是对学生进行本专业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及技术教育的必需课程。我们根据教育部有关文件规定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并结合当地畜牧业调整与发展的实际,拟开设的专业基础课有:动物学、动物生化、动物解剖生理与组胚学、畜禽环境生态控制、动物营养与饲料配制、动物遗传育种学、畜牧产业经营与管理、畜牧法规与行政执法、动物疾病防治、粗饲料生产学。(3)专业课。动物繁殖技术、动物产品加工技术、猪生产技术、禽生产技术、反刍动物生产技术、经济动物生产技术。根据动物科学专业能力结构特点和市场需要,每门课程都调整增加了专业技术课,为达到尽快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试探讨本专业所有实验、实习、实训等技术课程统一单列成绩,加强系统训练,这样既避免了授课教师的重复讲授、浪费学生宝贵的学习时间,又减少了知识、技术传授不到位或遗漏现象,保证让学生学到真正、必需、科学、实用的专业技术。(4)选修课。为了实施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和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我们根据专业特点和本地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的需要,开设了体现学院办学特色的选修课程。选修课由公共素质教育选修课和专业技术选修课两个课程群组成,学生可根据个人能力、爱好、特长及就业目标选修1~3门,尤其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研讨专题,强化特长。通过近几年的大胆改革与教学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经对2005级、2006级学生调查统计,其满意率均在95%以上,用人单位满意率在98%以上。

实践教学 在三个学年里,动物科学专业的学生根据教学进度和当地畜牧生产情况,适时安排学生专业见习2周,专业实习4周,课题设计与实施4周,毕业实习20周,论文设计(答辩)4周,保证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在生产一线进行专业认识和实践,使所学专业与生产实际形成对口衔接。按开设的课程和学生学习兴趣,在每个班级成立若干个专业课题研讨小组,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深入农村、农户和生产实际开展形式多样的技术服务,指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学生利用寒暑假结合学习内容进行社会调查,为家乡畜牧业发展出谋划策,使学生学到了真知,增长了才干。如2005级养猪兴趣研讨小组学生坚持利用课余时间深入农村猪场,掌握系列化猪生产和饲料调配技术,未毕业就被爱普公司抢先“订购”,现已是该公司的业务骨干。在落实教学计划时,实践教学内容在专门课程中要加重法码,加大比例,可以安排5∶5教学计划,力求达到4∶6,同时,充分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和节假日安排社会调查、专业实践、科技服务等社会公益活动,使课堂教学与生产实际有机对接,突出专业特色,为当地畜牧产业经济服务。如一个2005届毕业的学生,深入农村、农户,进行养猪生产技术服务,保证了西华等县20余个小型猪场的安全生产,年获利润50余万元。

教学考核 在对动物科学专业学生学习情况评定时,我们试以职业岗位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主,单项、单科考试与换角度多方位考核相结合,并建立职业岗位群,让学生认识到真正的考场不在学校。学校还组织学生先后成立若干个学习兴趣研讨小组,给他们体验实践、体会真知的机会,使他们自觉瞄准就业岗位,选准真正的考场——社会市场,并以此砺德砺能,奋力进取。经过教育教学改革,取得良好教学效果。动物科学专业毕业生连年一次性就业率达100%。

参考文献:

[1]张卫宪,袁逢新,张玉平.高等职业技术教学改革之浅见[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3.

[2]李卫平,池建,刘爱华.中国学校教育与科研[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3.

[3]萧宗六,贺乐凡.中国教育行政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4]高职畜牧兽医专业课程与教学内容体系原则的研究与实践[R].湖南农业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2004.

[5]王晓典.WTO与畜牧业[J].黑龙江畜牧兽医,2004,(7).

作者简介:

张卫宪(1961—),男,河南西华人,博士,周口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教授,高级畜牧兽医师,研究方向为动物营养与饲料。

(本文责任编辑:宋开峰)

猜你喜欢

教学体系课程设置模式
基于CDIO模式的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教学体系改革
虚实结合和科教融合的计算机实验教学体系
数字媒体技术课程体系及实践教学环节设计
永续债券探析
地方高校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的特色化探索
高职物流专业课程设置与物流岗位职业证书的有效对接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中学数学创造性教学的模式与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