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堂教学交往的方式原则与合理化途径

2009-03-17帅飞飞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09年12期
关键词:师生主体情境

帅飞飞

一、课堂教学交往的方式

课堂教学交往是一个复合概念,从多种角度考察可以有多种交往方式。按参与交往主体的不同,课堂教学交往可分为师生交往和生生交往,前者包括教师与全班学生、教师与学生小组、教师与学生个体的交往;后者包括个体与个体、个体与小组、个体与全班、小组与小组、小组与全班的交往等。

课堂情境总是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各种交往方式以不同结合形式出现。可能是学生个体与内含多种交往关系的全班之间的双向互动;也可能是教师与全班同学的单向交往;还可能出现无交往的情况,即教师和学生都没说话或者学生讲闲话,老师没管。

课堂教学交往中,师生结成“主——主”的主体际关系,还与课程结成“主——客”的主客体关系,并借助课程这个共同的交往客体形成共同主体,具有共同主体性。即是说,课堂教学交往的实践结构是由“主——客”与“主——主”双重关系统一构成的整体,即“主——客——主”结构。作为中介联结的“客体”是广义上的课程,可以是语言、文字、符号、图像、实物、环境等,也可以是信息、知识、思想、观念、信仰等。

二、课堂教学交往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主体,彼此之间结成主体际关系。教师是内在于教学情境的指导者,而不是外在于教学情境的专制者。要打破教师的一言堂,实现话语权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分享。教学主体之间结成亲切的“我——你”关系,而不是冷冰冰的“我——他”对象性关系。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通过平等的对话达到精神相遇和视界融合。

2多向互动性原则。课堂教学交往应强调多边互动,使学生不但能与教师直接交流,也可与同学进行多向沟通。学生之间相互启发、相互讨论、相互学习、相互弥补,形成立体交互的思维网络,有利于充分利用学生资源,往往会产生1+1>2的效果。团结合作、共商互谅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提升学生交往能力,促使学生不断实现自身的文化和社会化。

3理解性原则。交往是参与者彼此理解的过程。这就要求彼此承认个体思想观念的合法性,能够理解对方的观念及其何以获得,彼此坦诚、直露表白、真诚接受。课堂教学交往的内容要联系生活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使师生在“生活世界”范围内相互理解。此外,课堂教学交往的语言及辅助方式也应具有可理解性,在认可的规范性背景相关的话语的正确性上,交往主体之间相互协调,对世界上的某种东西达成理解,并在此过程中不断提升语言的精确性。

4生成性原则。交往文化是一种场景文化,课堂教学交往具有情境性,会以即兴的、互动的、灵活的、变化的、偶然的、复杂的、个性的、情感的活动方式发生在个性多样的生动的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不可能在课前完全预设。教师应根据课堂中不断变化的情境,充分发挥教学机智,适时调整交往方式,促进师生间、生生间的相互交流与对话、冲突与理解、发现与认同,引导教学交往过程不断改变生成,实现预设与生成和谐共振,使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5综合性原则。新课改提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课堂教学应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和素质。因此,教师要根据一定的教学情境,有目的地进行各种综合训练。使课堂教学交往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同时又有一定的挑战性,不断创造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引导学生基于自身的经验世界,同时跳出自身的经验世界,掌握知识与技能,体味过程与方法,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断实现新的发展。

三、课堂教学交往的合理化途径

1树立交往意识。首先,要有一种介入的态度,课堂教学是一种关系性存在,不允许有旁观者。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以课程为中介的一种相遇过程,师生、生生间结成平等的“主体际”关系。是教学主体“我——你”的共同在场和相遇,而不是“我——他”的在场但不相遇。课堂教学交往唤醒生命、激扬生命、展示生命的力量,在交往中,师生是自我生命的实现者,每个人都以自己独特的存在与发展方式及其进程不断实现自我生成和自我超越。

在课堂教学交往中,教师应从外在于学生情境的领导者转变成内在于情境的“平等中的首席”。“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正式的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个顾问,一个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教师作为一个引导者,既保持有必要的权威,又以一种伙伴的态度关照学生,以一种传统角色消解的方式步入教学情境,以一种敞开的方式贴近学生心灵,实现“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

2促进双向理解。师生主体间性交往关系建构的核心是理解。理解是交往的目的,也是形成主体间性交往关系的唯一方式。哈贝马斯认为,交往行为是一种以理解为取向的行为,理解是有语言和行为能力的主体之间统一的过程。这种意见一致不是简单的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一致,不是在运用策略过程中的客观的一致,也不是通过规范等外力达成的意见一致,而是在相互信任和共同信念基础上的意见一致。这种意见一致必须通过理解来达到。交往双方要想真正理解对方,必须对对方话语中所包含的实际意义有所理解,并对对方的言说方式及其言外之意有切实的理解。在相互理解、共享知识、彼此信任的基础上导向某种认同。交往主体从各自的理解结构出发达成视界融合和精神世界的敞亮,实现“人和人的心灵上最微妙的相互接触”。

3重建生活世界。进行交往的主体始终是在生活世界范围内相互理解的。这个生活世界是由主体和客体之间、特别是主体之间的关系构成的,同时也是由分散的、但都是确实的背景构成。在生活世界中,一个集团的成员既接受了过去的解释成就,又与过去的解释发生矛盾,于是,他们通过解释、争论,达成对传统重新理解并达成相互理解。即是说,他们的解释成就来自传统,也来自他们对于客观世界、他们的社会和他们的主观世界的认识和体验,他们由此形成合理的生活指导。

课堂教学交往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对话人生,是一种相遇人生,是在培养一种生活意识与生活态度,使师生有一种“这就是生活”的意识,明白当下的生活对于人生的意义,并能自主选择或决定如何生活。交往的内容不能仅限于知识,交往的方式不能只流于交谈,交往的场所不能只困于课堂,而是要打通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的联系,使交往主体在接近真实情境的交际活动中感受到真实性、趣味性、实用性和挑战性。

4展开平等对话。对话是师生主体间交往展开的形态和灵魂,是指师生在相互尊重、信任和平等的立场上,主要通过言谈和倾听而进行双向沟通的方式。对话不仅仅是指二者之间的言谈,而且是指双方的内心世界坦诚的敞开和接纳,是指双方共同在场、相互吸引、相互包容的关系,这种对话更多地是指双方精神交互性的承领。教学交往是一种精神交往,交往主体诉诸对话实现精神世界的共享,师生在互相对话的过程中,形成主体间性,建立和谐关系,并完成各自的意义建构。

在师生对话的交互关系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将话语权真正交给学生,坚持基本的话语规则,彼此用心交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对学生持有宽容的态度。教师还要树立公正观,确保课堂教学交往的公平性,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保证对话得以维系,帮助学生树立自尊心、自信心,提高他们课堂参与的积极性。

5优化交往环境。首先,改变课堂空间结构。传统“秧田型”的课堂座位排列方式的优点“在于便于老师进行系统讲授及观察与控制全部学生的课堂行为,但却极不利于学生之间的课堂交往”。应改变这种课堂空间结构,按照不同的活动方式,把座位排成马蹄型、半圆型、会议桌型等。其次,开展小组活动。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把学生组成几个适宜于建立多向交往的学习小组,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交往机会。进行一些操作、游戏、表演等实践活动,或讨论、互查、辩论等学习交流活动,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进行更多的交往提供条件。再次,改善室内条件。合理编排座位及摆放课桌椅,给师生留出适度的活动空间;保证适中的光线亮度和温度,给师生舒适感;适当对教室进行美化,张贴警句、名人书画、学生作品、优秀作业;适当对教室进行生活化的布置,摆放盆花,选用色彩活泼的窗帘,增添生活气息,缓解紧张气氛,促进课堂教学交往和沟通。

猜你喜欢

师生主体情境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麻辣师生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成功的师生沟通须做到“三要”
翻译“主体间性”的辩证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