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2009-03-16孟来军陆锦
孟来军 陆 锦
摘要:生态文明摒弃传统以工业快速增长为目标,对自然界破坏极大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生产方式,建立新型环境友好型、协调型的发展模式,走科学发展之路。我们要在道德规范、政府管理、社会生活方式等方面转变观念,以科学技术为基石,转变发展方式,通过建立绿色GDP考评标准等多种手段,大力发展生态文明。
关键词: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63(2009)04-0073-02
生态主要是指生物之间以及生物和环境的关系。生态文明是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过程中形成的尊重自然、与自然相协调,从而使人与自然可持续存在并演进的一种文明形态。生态文明的崛起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世界性革命,是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产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进行的又一次新选择。
一、建设生态文明是人类在生产方式上的又一进步
传统工业文明所关注的是工业经济的快速增长,狂热地追求物质文明,形成了对自然破坏的生产方式,而生态文明的到来将逐渐剔除这种狂虐的行为,而代之以低社会成本、高效益、知识型的发展方式。欧盟委员会在《走向知识化的欧洲》中宣称,以物质产品的生产为基础的文明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欧盟将成为一个知识社会,这无疑也是全球人类的共同宣言。加强知识向生产力的转换。转变发展方式,走科学发展之路,是提高生态文明生产力的实质所在,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与环境双赢,则是生态文明生产关系的行为所归。
1利益的长远性与整体性是生态文明的出发点
生态文明为长远发展留有广阔的空间与余地,以一种长远性的眼光来全面审视人类社会的发展问题,从全球生态系统的角度考虑,从大自然生态圈整体运动规律的宏观视角出发,这是其不同于以往文明的最根本的革命性觉悟所在。以生态平衡为原则,经济社会发展既考虑人类牛存与繁衍的需要,又顾及生态、资源、环境的承载力,在这个基础要求下,“自然生态优先”、“索取适度、回报相当”、“最体裁衣”、“量人为出”都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则,我们万不可“急功近利”、“竭泽而渔”,那样势必遭到大自然的报复。
2科学技术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基石
生产的知识性,是生态文明关键所在。传统工业化主要依靠资金、资源、物资,以硬件投入为主,在创造巨大财富的同时,也付出了莫大的资源环境代价。而生态文明时代的经济发展则主要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资源为第一资源,人力资本是最重要的资本。据世界银行测算,投资于物质资本。其回报率为110%;投资于金融资本,其回报率为120%;投资于人才开发。其回报率为1500%,可见人才资源的作用是任何资源所无法比拟的,智力的软投资所取得的生产力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所取得的回报是无限的。由此看来,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不仅是社会理念的转换和更新,更是经济发展投人要素的转变,生产方式的转型。
3转变生产方式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关键
工业文明从生产方式到消费方式,从原料到产品到废弃物,都是一个非循环的过程,以为高投入就会带来高回报,拼命地生产,认为更多地消费资源就是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以消费来拉动经济的增长。生态文明则是强调经济循环,走节约化道路,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在经济发展方式上,工业文明主要靠二产产业的强迫提升,而生态文明则强调通过新型生产方式来发展。目前西方多数发达国家都是将第三产业作为经济支柱,推行经济的软着陆,例如美国一、二、三产业的比例分别为1%、22%、77%,英国为1%、26%、73%,日本为1.4%、27.9%、70.7%。这样的经济结构,不但经济增长质量高、效益高,就业高,而且生态环境也大为改观。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生产方式,其所获得的经济、社会、环境各项效益是工业文明无法比拟的。
二、推进生态文明是我国执行长远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
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建设生态文明是全球所有国家和地区共同的事业。对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占世界1/5,正处于工业化进程关键时期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如何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建设生态文明,具有特别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1建设生态文明有助于推动三个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是社会主义文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文明的支柱,生态文明则既是三个文明的前提,又是它们的重要补充。首先,生态文明是物质文明的基础。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增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快速进程中,对自然资源消耗和环境的影响巨大,如果不注重保护环境,那么环境问题将后患无穷,今后我们只有将生态环境作为经济发展的一个变量来看待,按照生态发展规律,全面利用和保护生态资源环境,才能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其次,生态文明是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在我国现阶段,政治文明主要表现在全社会建立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人民生活富裕、国家富强的社会状态,这与生态文明的要求恰好融合。政治文明的要求,例如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实施社会保障,实现社会公正,关注东西方平衡发展等,往往又是生态文明的要求。再次,生态文明是精神文明的有益补充。传统发展观忽视人类的精神追求,造成工作、生活、休闲环境的严重恶化,使人类在过度的物质追求中感到压抑、迷茫和痛苦,发展生态文明则为人类精神领域开辟开阔舒适的空间。
2建设生态文明对破解我国发展中的难题具有决定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发展速度惊人。国家已由不足温饱发展到世界经济总量第四大国,爆炸式发展必然要付出资源与环境代价,同时,生产关系改革的滞后性必然带来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城乡差别、地区差别、收益分配差别明显增大,民生问题、道德价值观念滑坡等困境也日益深化,严重制约了我们发展目标的实现。如何破解难题,走出困境,实现良性循环,和谐发展,事关改革发展的大局。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要求我们摒弃、超越传统工业文明的理念和思路,以生态文明要求的精神和方式对发展中的矛盾问题作统筹评估、理性调控、综合治理,方能化逆为顺,突破瓶颈制约,在新的起点上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3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
党的十七大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从五个方面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建设生态文明”既是目标任务之一,也是实现“更高更新要求”的保障。总的看来,我国的物质文明建设成就显著,人民群众对经济发展、生活改善是满意的,给予好评,但对环境恶化反应相当强烈。例如,从公共卫生上来看,几乎5亿中国人没有安全饮用水,污染导致癌症成了中国的第一死亡因素。中共卫生部认为,单单空气污染就造成每年成千
上万的人死亡;环境问题已严重地影响了人们的健康,并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一大公害。从部分资源质量上看,我国的水资源已经严重制约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黄河、淮河、辽河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已超过60%,海河超过90%,远超过河流开发利用率国际警戒线;目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达356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174万平方公里……有人说,30年前,做梦也不会想到今天的生活会这样富足,同样,做梦也不会想到今天的环境会如此恶化。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与其它目标同步,否则,势必会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后腿。
三、积极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1转变思想观念,在全社会积极倡导生态文明理念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多年来,走片面的工业化道路,掠夺式地攫取财富、对大自然的无情征服引发了许多危及人类生存的全球性危机。我们必须树立对自然的爱护就是对整个人类的爱护,对地球的责任就是维护人类的利益观念,在道德规范、政府管理、生产方式等方面转变原有的观念、做法和组织方式,发展生态经济,清洁生产和绿色消费。大力培育全民生态意识,营造有利社会氛围,使公民将生态道德和责任当成自己的义务,从而使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坚实的人文道德基础。
2转变发展方式,走又好又快发展之路
生态文明建设根植于发展之中,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转变发展模式,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之路。首先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做到“强化第一产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适当调整第二产业的比重”,改变过去“二产比重高,三产比重低,一产发展滞后”的现状;二是实现原来主要靠资金、投资、物资投入为主向主要靠知识、技术的发展方式转变;三是走节约化道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3加强领导,确立以绿色GDP为核0的考核评价体系
建设生态文明是一场深刻的革命,也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需要运用多种手段综合推进,需要经过我们全社会长期艰苦有效的努力,其中党和政府的领导是我们各项工作能否足有成效的关键。对领导的实绩评价,是各项工作的一个重要导向之一。生态文明建设要有实效地推进,首先必须增加领导干部的意识,建立生态文明的政绩考核标准。长期以来,在经济快速增长的背景下,经济增长一直占主导地位,对领导干部的要求和评价也是只看经济成果,以“GDP”论英雄,从而造成各地盲目追求、互相攀比经济增长速度,忽视环境资源,违背科学发展的原则。因此,解决指导思想问题,关键在于改革、完善经济核算和政绩评价制度,建立绿色GDP考核评价体系,把资源、环境、民生等纳入核算考核内容,让领导干部由只关心经济增长速度变为全面关心经济、资源、环境、社会、民生的协调和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吕文林,人类文明发展的新跨越,党员干部学理论,中央党史出版社,2008。
编辑: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