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道家生态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2009-03-16向达韩蓉
向 达 韩 蓉
摘要:本世纪以来人类社会面临着严重的生态危机,影响着人类的生存。道教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等思想有利于建立主客二元合一的现代生态观,对解决现代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道家生态思想;生态危机;生态文明;天人合一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63(2009)04-0053-03
本世纪以来,在科技高速发展的前提下,经济的发展往往是以人类生存其中的自然环境的破坏为代价的。环境的污染、资源的浪费、物种的减少等等,使整个人类的生态环境处于危机之中,这不仅影响到人类的生存,也制约了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因此如何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成为当下最主要的课题之一。在这方面,我国道家的生态思想对解决现代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一、全球生态危机的现状及其原因
从农业社会过渡到工业社会,全球的生态问题日益突出。高度的工业化在给社会带来进步、丰富人们的物质生活的同时,也对人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本世纪上半叶,生态环境问题还只表现为区域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但到了80年代,生态环境问题开始由区域性向全球性扩展,规模、性质也大大扩展,以至现在演变为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如,全球变暖、空气和水的严重污染、土壤肥力日益耗尽、大量可耕地逐渐被沙漠所吞没、过度开垦土地、滥伐森林、滥垦草地和过渡捕捞造成的水土流失、过多的向自然索取资源导致能源、水源、土地和矿产资源的危机、大批的动植物被消灭、各种自然灾害发生频率和危害程度与日俱增等。这些生态危机的形成和加剧可归咎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一)过分提倡人的价值,以人为中心的价值观的导向
近代以来,由于工业文明的高速发展,人类愈来愈重视自己的价值与存在,认为自然界的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类在征服自然中获得经济的高速增长,却不需向大自然支付什么,把人类作为外物的尺度,认为具有统治和支配一切存在物的权力,逐渐形成了一切以人为目的、以人为中心、以人为尺度的“人类中心论”价值观。在这种错误价值观的影响下,颠倒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反而使人成为科学技术产品的奴隶。
(二)以追求个人利益为中心,不断膨胀的个人欲望
合理的欲望是个人和社会发展的动力,但是不知足地追求物质财富感官享受,就会产生人们彼此之间的斗争,导致自然和生命地破坏。这也是人类陷入生态危机的主要根源。现代很多人为了金钱和享受,可以不顾一切,包括出卖自己的良心和人格,只要有利可图,便肆无忌惮地破坏自然,哪怕是濒临灭绝的珍贵的动植物,也要大肆的屠杀和砍伐,在“杀鸡取卵”、“竭泽而渔”,无所不用其极。其结果导致整个社会的道德沦丧,人的本质发生异化。人与自然的关系严重恶化,使人类面临全球的生态危机。
(三)不舍理的消费观
没有消费,就没有人类的生存,也就不需要人类进行生产,从这意义上说,消费是生产的动力。然而,在当今社会,消费不单是对商品使用价值的消费,而是对商品符号象征价值的消费,导致消费的异化。还有一次性消费的大量出现,造成了许多不必要的浪费,像一次性筷子,塑料袋的使用等。这些虽然带来了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但是也不可避免的带来了资源的大量消耗和废弃物的大量遗弃,引发了严重的资源危机和环境危机。
二、道家的生态思想
诚如耗散结构的创立人伊·普里戈金所言:“中国文明对于人类社会和自然之间的关系有着深刻的理解”,“中国思想对于那些想扩大西方科学范围和意义的哲学来说,始终是个启迪的源泉”。其中,道家生态思想对构建和谐的人与生态关系具有深刻启示。
(一)“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是道家生态思想的核心
老庄提出的天人并生,无我为一的生态观念,作为道家的一种基本理念,是其他一切思想、观念的基础和出发点。先秦著作《文子》吸收了《道德经》关于“道”产生万物的思想,而且较多地论述了“道”是万物之根本,“山以之高,渊以之深,兽以之走,鸟以之飞,麟以之游,凤以之翔,星历以之行”,远古之皇以“道”治天下,因而能使天地万物和谐,社会安宁。
人及人类社会是自然界的产物,所以人类的活动应“师法自然”,遵循自然规律。老子认为,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有内在规律,“道”就是整个宇宙最本质、最普遍的规律。他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即人以地为法则;地以天为法则;天以道为法则,遵循客观规律;道的法则就是维护世界生长不变的过程和自然本性,维护宇宙整体的和谐与平衡。从这一基本点出发,道教提出了人的基本行为准则和根本方法就是“无为”,“无为”并非消极不为,而是依自然本性和规律而为,不做违反自然之事。
道教认为,自然界万事万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有其自身固有的规律性,无不遵从一定的法则,“天地之性,万物各自有宜。当任其所长,所能为。所不能为者,而不可强也。”只有这样,万物才能自然发展,生物的多样性才能得到保护,和谐才能维持;相应的,人们也能得到自然的回报。所以说,道教是把人与自然的关系视为一种有伦理原则来调节和制约的关系,把道德关怀的对象扩至所有的存在物,这便是道教生态思想的核心,这也是从本源上提出了解决现代人与自然紧张关系的原则和方案,重建人与自然的亲和力,使二者均能处于和谐的存在序列中相生相养,相照相温的境界。
(二)“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思想
《道德经》讲“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并且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就人与自然的关系而言,人对于自然资源的过度掠夺,生态平衡的破坏,源于人的无限欲望和不知足,因此,《道德经》讲“寡欲”“知足”,适当地克制人的欲望,凡事适可而止,才能做到自然无为,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才能“常足”。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中,贪欲一直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然而,贪欲导致对自然资源的无限掠夺,使地球生态危机加重。汤因比告诫我们:“在所谓的发达国家的生产方式中,贪欲是作为美德受到赞扬的,但是我认为,在允许贪婪肆掠的社会里,前途是没有希望的,没有自制的贪婪将导致自灭。”
道教的人生哲学认为,人的生命价值在于尊道贵德,唯道是求。为了求道,人们首先就应按照“道法自然”的思想,在生活方式上,恪守“归真返朴”、“知足常乐”的人生宗旨,做到不为个人私欲而精神不安,始终保持一种“安时而处顺”,顺应自然的高尚情操,以崇尚节俭为荣,以攀比奢侈为耻,明确主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三)道教戒律中的生态思想
道教思想中有许多关于保护动植物,自然资源的戒律。保护动物的戒律,不仅强调“不杀生”,而且
反对惊吓、虐待动物,甚至还呼吁积极救助动物。如《老君说一百八十戒》中的一百三十条规定:“不得惊鸟兽。”第四十条规定:“不得足踏六畜。”除了保护动物的戒律外,还有大量关于保护植物、保护土地水资源的戒律。例如,《老君说一百八十戒》中的第十四条说:“不得焚烧野山田林”;第十八条说:“不得妄伐树木”;第十九条说:“不得妄摘草花”;第三十六条说:“不得以毒药投渊池江海中”;第四十八条说:“不得妄凿地毁山川”;第一百条说:“不得以污秽之物投井中”。
道教认为天地自然是人生活的依据,《太平经》日:“天,父也。地,母也。”,“故生者,父也;养者,母也;……生者,道也;养者,德也;……”既然将天地比作父母,人若破坏天地自然就是冒犯自己的父母,就是不孝顺,必遭惩罚。这些说明破坏自然,伤害大地母亲,就会使“天地父母”“俱怒”,而使人遭受灾祸,就像不孝之子会受到父母的惩罚一样。通过这些以此来唤醒人们保护植物,以及其他资源的意识。
由上可见,道教的禁忌、戒律中的思想与今天的以环境保护为基础的内容颇为相似,对于我们善养自然资源,保持其生机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三、道家生态思想在解决全球生态危机中的作用
伴随着工业文明发展而导致的生态环境的恶化、自然资源锐减等一系列问题,正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如何克服这种危机,重建人与自然之间的亲和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这方面,道教的生态智慧无疑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道教的生态思想有利于摒弃西方工业时期的旧生态观,重建一种新的生态观
西方社会的自然观和发展观继承了西方的人文传统,特别是以培根和笛卡尔为代表的机械世界观,将主客对立起来,立足于主客二分和人类中心论的世界观之上,夸大了人的主体性,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认为“人是万物之灵”,是自然的主宰者,割裂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这种思想的指引下,人们大规模无节制地向自然开战,虽取得的了人类历史上的辉煌成就,创造了近现代的工业文明。然而,过分的掠夺和污染,使自然严受重创,把人类推向了文明的边缘,使人类面临生存和发展的危机。这种西方文化显著的特征是工业技术文明,缺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底蕴,而这种文化底蕴恰恰能在中国古代道家思想中找到根源。
在作为群体的人类与宇宙自然的关系上,老子强调了人的主体性和自然规律的客观性,主张人应顺应自然规律进而利用自然,“顺之以天理,应之以自然”,但反对掠夺自然。庄子也提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同时也认为无论人们喜欢与不喜欢,天人总是合一的,只有和大自然和谐相处,主张“天与人不相胜”的,才是“真人”。总之,老庄坚持人类与自然、宇宙的和谐整体统一,把个人作为自然界的有机的一部分,把个人置于与他物平等相处的地位的前期下来确认自我,规范自我。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应吸取教训,摒弃西方的那种以“征服自然”为中心的主客二分的旧的生态观,推崇以道教思想为基础的“天人合一,和谐相处”的新生态观。
(二)道教的生态思想有利于维护生态平衡
道教视人、社会、自然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这对于强化后代人的生态整体意识有很大的意义。一旦生态平衡失调,就会危害到生物圈中所有生命物种的整体利益,到头来也会危害人类自己生存的利益。在工业文明的快速发展带来经济增长的时候,也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自然环境的完善和健康,打破了自然界原有的生态平衡。
道教从“道”本体出发,认为宇宙间天地万物、飞禽走兽、草木昆虫等一切存在物都是道气化生的,由于他们所禀赋的道气不同,便形成了丰富多样的世界。而且《太平经》认为,自然界的和谐与生态系统的平衡能使自然界万物生和发展,即所谓“中和气得,万物滋生”。
(三)道教的生态思想有利于树立新型的价值观、消费观,重塑社会主义现代人格
地球资源是有限的,过多的消费会加速自然资源的枯竭和对环境造成压力。于是抑制人们的欲望。人道主义地利用各种资源,从而实现人、社会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道教倡导的寡欲观“见素抱朴,少死寡欲”,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人们最大限度的追逐个人利益,对自然生命根基无限制的剥夺,造成各种自然资源的锐减;对生物圈无情的破坏,导致大量动植物的灭绝,同样也造成了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
著名生态学者莱斯特·布朗也明确的指出:“自愿而简化的生活,或许比其他理论更能协调个人、社会、经济及环境的各种需求。”这与道教的“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思想基本一致,所以我们应该“知足常乐”,摆脱个人名利、地位的精神枷锁,从金钱的奴役中解放出来,恢复人类原有的素朴的本性。在人和自然和睦相处的前提下有节制的满足自己的需求,树立一种正确的新型的价值观和消费观,即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提倡绿色消费,最大限度的恢复环境的完整和健康,推动整个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向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方向发展。
结语
从现代生态学的角度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是解决当今生态系统的主要途径,而道教思想中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思想精华对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在现代化进程中以东方文明的智慧来弥补西方观念的缺陷,达到东西文化的结合,为人类建构主客二元合一的生态文明作出贡献。
编辑:国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