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中共新一届领导集体对台政策新思路

2009-03-16张绪雄

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9年4期
关键词:和平统一一国两制胡锦涛

张绪雄

摘要:本文在收集相关材料的基础上,试图对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的新一届领导集体为解决台湾问题所做的努力做初步探讨,希望以此对实践工作有所启发。本文从五个方面予以论述:首先,提出先经济后政治的主张来把握两岸协商进程;其次。颁布《反分裂国家法》,以法反独;第三,积极务实推进两岸直接“三通”进程;第四,提高两岸交流层次,推动党际交流;最后,强调“寄希望于台湾人民”来解决台湾问题。

关键词:胡锦涛;中共新一届领导集体;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台湾问题。

中图分类号:D6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63(2009)04-0039-03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促进中华民族全面振兴,是海峡两岸所有中国人的神圣责任,也是全世界华夏儿女的共同心愿,更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共历届领导集体都为此进行了不懈努力,提出了一揽子解决台湾问题的大政方针。如上世纪50年代初,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进行第三次国共合作的方针。此后,周恩来于1963年叉提出“一纲四目”的对台方针。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审时度势,从尊重台湾现实人手,探索并形成“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1995年1月,在不断变化的形势下,江泽民发表题为《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重要讲话,提出八项主张。进入21世纪后,在国内外发生一系列重大变化的条件下,面对重要的机遇与严峻的挑战,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的新一届领导集体从国家和民族的最高利益出发,紧紧抓住新的机遇,对台政策在求稳的同时,也取得了重大突破。

就其概要而言,大致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积极构建两岸和平发展关系。主张按照先经济后政治的思路来把握两岸协商进程

在解决台湾问题上,党的新一届领导集体始终坚持和平统一的主张。如2002年11月,十六大提出要“以最大的诚意、尽最大的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前景”、2005年胡锦涛提出的新时期发展两岸关系的“四点意见”、2007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的“达成和平协议”、“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的主张等。

与此同时,新一届领导集体在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方面又做了,许多工作。

1积极推动两岸两会商谈。2008年,为落实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主题,大陆方面积极主动推动海协会与海基会的商谈。同年4月29日,胡锦涛会见连战,提出了“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的十六字方针,为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局面指明了方向。5月26日至31日,中国国民党主席吴伯雄对大陆进行了“雨过天晴之旅”,两岸在两会复谈、周末包机以及大陆居民赴台旅游等方面达成共识,为两会复谈暖身。6月3日,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就即将举行的两会复谈,提出了“先易后难,先经济后政治,循序渐进”的十四字原则,为两会复谈提出了具体指导。6月11日至14日,两会成功实现复谈,并签署了两份协议书,为两岸同胞“捧”出了丰硕的成果,也为两岸协商谈判写下了新的一页。

2提出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主张。2008年12月31日,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纪念会上,胡锦涛主席发表了题为《携手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同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讲话,提出“六点意见”,即恪守一个中国,增进政治互信;推进经济合作,促进共同发展;弘扬中华文化,加强精神纽带;加强人员往来,扩大各界交流;维护国家主权,协商涉外事务;结束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可以说,这一论述是继邓小平“一国两制”和江泽民“八项主张”后的又一对台方针政策的纲领性文献,对于引领两岸关系实现和平发展和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对于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3主张两岸要务实解决军事和政治问题。2009年4月18日下午,温家宝总理在海南省博鳌会见前来出席“博鳌亚洲论坛2009年会”的两岸共同市场基金会最高顾问钱复一行,指出应继续本着“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的精神,按照先经济后政治,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思路把握两岸协商进程,在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前提下,务实探讨和解决政治和军事问题。今年5月26日下午,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中国国民党主席吴伯雄一行时,也表示,两岸可以就国家尚未统一的特殊情况下的政治关系问题、两岸军事安全互信机制问题进行务实探讨。这集中体现了党的新一届领导集体在新的形势下对台政策的进一步发展。

综上,中共新一届领导集体在积极构建和平发展的两岸关系的同时,提出的先经济后政治的思路来把握两岸协商进程的主张,是符合海峡两岸同胞的共同意愿的,也是实现中华民族振兴的客观要求。构建和平发展的两岸关系,一方面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博大胸怀、宽广的视野和高度的民族责任心;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两岸同胞的共同心声。因此,两岸同胞有共同的责任与义务,去努力推动这一目标的实现。

二、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立场,颁布《反分裂国家法》以法反独

“一个中国”的原则,是中国人民在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正义斗争中形成的,具有不可动摇的事实和法理基础。一段时期以来,在李登辉、陈水扁的推动下,恶性膨胀的“台独”势力不断谋求其“台独”的“合法性”,加速“法理台独”的步伐,把两岸关系推向了危险的边缘,严重破坏了祖国和平统一的前景,严重威胁着祖国的领土完整和国家主权。此种情况下,以真正的法理抗击“法理台独”的歪理,以法律武器反“独”促统,成为当务之急。《反分裂国家法》呼之欲出。

2004年12月初,祖国大陆即宣布制定《反分裂国家法》进入程序。尔后在广泛吸取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经过修改,形成《反分裂国家法(草案)》,并于同年12月26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审议并全票通过了《反分裂国家法(草案)》的议案。2005年3月13日,全国人大经过表决高票通过《反分裂国家法》。3月14日,胡锦涛正式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三十四号,《反分裂国家法》开始生效。这表明党和国家已正式确立“以法反独”的对台工作方针。

《反分裂国家法》的出台、“以法反独”方针的实施,意义深远。这是一项推动祖国和平统一的重大举措。《反分裂国家法》坚持贯彻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和八项主张,把我国政府20多年来争取以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政策法律化,体现了祖国大陆以最大的诚意、尽最大的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坚定立场。

《反分裂国家法》不仅是一部和平法,也是一部反“独”法。为全体中国人民反对与遏制“台独”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武器。在“台独”活动不断升级的情况下,要促进统一就必须对分裂行为予以坚决打击,“以法反独”即是反分裂斗争中最基本、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反分裂国家法》以宪法为

依据,细化宪法的原则与精神,宣告了“台独”的非法性,确立了反击“台独”、推进统一的法律基础,从而使祖国大陆在反“台独”的法理之战中赢得了主动,成为反“台独”斗争强有力的法律武器。《反分裂国家法》颁布与实施,有助于促进两岸的和平统一进程,有助于亚太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三、积极务实推进两岸直接“三通”进程,密切两岸交流

1949年以后的三十多年里,两岸军事对峙,人员往来和通邮、通航、通商全部中断,处于完全隔绝状态。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首次提出两岸“双方尽快实现通邮通航”,以及“发展贸易,互通有无,进行经济交流”的主张。从此,祖国大陆为实现两岸通邮、通航、通商(“三通”)进行了不懈努力。1987年11月,台湾当局决定开放台湾同胞赴大陆探亲,受到大陆的欢迎。此后,两岸人员往来和经济、文化等领域交流的开展,推动了“三通”进程。早日实现直接、双向、全面“三通”,是党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不断努力实现的政策目标。

在上述目标的指引下,2003年12月17日,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正式公布了《以民为本为民谋利积极务实推进两岸“三通”》的政策说明书,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党的新一届领导集体关于两岸直接“三通”的政策主张,具体包括:第一,要在一个中国的原则下实行“三通”;第二,要12,t'‘以民为本、为民谋利”为解决“三通”问题的立足点和出发点;第三,要12~t'‘直接双向、互惠互利、平等协商”的精神推动“三通”的实现;第四,由两岸民间行业组织协商“三通”问题。在这一政策指导下,党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从发展两岸经济、文化交流、方便两岸民众正常交往的目的出发,顺应形势的变化,以灵活、务实的态度,为加快推动和促进两岸直接“三通”的尽快实现做了不懈努力。2008年J2月15日,两岸隔绝60年后,两岸海空直航及直接通邮的两岸“大三通”全面启动。2009年4月26日上午,第三次“陈江会”签署了《海峡两岸空运补充协议》等三项协议,在两岸关系上迈出了重要一步。相信,随着这些协议和共识的签署、达成及落实,直接“三通”的实现,将有利于两岸经济共同繁荣。符合两岸同胞的根本利益,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对于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早日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四、推动党际交流,开启两岸政党直接交流新篇章

早在中国共产党第一、二代领导集体就已经提出了第三次国共合作等主张,但囿于当时的国际和两岸情势,“政党交流”只停留在理念和政策宣示上,没有得到台湾方面的实质回应,也没有形成直接的互动。新形势下,党的新一届领导集体采取务实、灵活的对台政策,积极突破、发展与泛蓝阵营的关系,成功开启两岸政党交流的新局面。2005年的4月、5月,应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的邀请。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先后率团访问大陆,胡总书记分别与两党主席举行正式会谈。就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推动两岸关系发展等重大问题达成共识并发表了会谈新闻公报和会谈公报。之后,又有新党主席郁慕明的“民族之旅”,由此开启了两岸政党直接交流的新篇章。

在成功开启与泛蓝阵营关系大门后,新一届领导集体又力图改善与民进党人士关系,频频对民进党释放出善意的信号。在2008年12月31日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上,胡总书记就讲到只要民进党改变“台独”分裂立场,我们愿意做出正面回应。2009年5月18日在“海峡论坛大会”上,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也热情邀请台湾的民众到大陆参观交流,特别提到欢迎民进党人士也来大陆访问,充分表达了对民进党的善意。5月27日,国务院台办发言人杨毅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我们欢迎民进党人士多来大陆走走看看,增进他们对大陆的了解。我们多次讲过,凡是赞成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台湾各界人士,我们都欢迎他们以适当身份来大陆交流访问,包括民进党人士在内。6月10日,国台办发言人范丽青在上午举行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就政党交流而言。只要民进党改变“台独”分裂立场,我们愿意作出正面回应。同时我们欢迎民进党人士来大陆参访交流,增进了解,等等。以上这一切都是符合求和平求稳定求发展主流民意的,利于推进两岸关系向纵深发展。中共促成与国、亲、新三党的历史性会晤及对民进党政策的灵活变动,充分体现了党的新一届领导集体的务实态度,也表达了党的新一届领导集体发展两岸关系的诚意和善意。我们相信,乘着党际交流的东风,两岸关系终将会迈上一个更新的台阶。

四、深入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注重惠及和保护台湾同胞的权益

古语云:“得民心者得天下”。海峡两岸和平统一,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岛内的民心向背。在两岸关系发展进程中,党和政府一直非常重视广大台湾人民的作用,并制定了“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1979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首次明确提出这一方针。1997年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推进祖国的和平统一,反分裂、反“台独”,大力发展两岸各领域的交流合作,“我们寄希望于具有光荣爱国主义传统的台湾同胞。”

党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面对新世纪复杂的国际局势和国家统一问题上出现的新挑战,本着与时俱进的精神,对“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作了新发展。2005年3月4日,胡锦涛总书记发表的对台工作四点意见中进一步提出“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动摇”,并且对“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作了新的阐述和重要发展。具体体现在:台湾同胞是发展两岸关系的重要力量,也是遏制“台独”分裂活动的重要力量;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我们都尊重他们、信赖他们、依靠他们,并且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着想,千方百计照顾和维护他们的正当权益;我们充分理解和尊重台湾同胞爱乡爱土的情感、当家作主的愿望,十分同情台湾同胞在历史上经历的不幸、蒙受的冤屈;只要承认一个中国原则,承认“九二共识”,不管是什么人、什么政党,也不管他们过去说过什么、做过什么,我们都愿意同他们谈发展两岸关系、促进和平统一的问题。

在上述思想的指导下,党的新一届领导集体提出了一系列深入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方针的构想。近年来,累计出台54项政策措施,包括便利台湾同胞来往大陆及在大陆居留、就业、就学、就医,提供台湾农渔民向大陆销售部分水果、蔬菜、水产品的优惠,扩大两岸农业交流,缓解台资企业投融资困难,以及宣布开放大陆居民赴台旅游、大陆同胞向台湾同胞赠送大熊猫等等;同时积极支持、促成两岸民间行业团体开展技术性、业务性磋商以及提出促进协商台湾民众关心的参与国际活动的问题。这些惠及台湾同胞的政策措施,受到台湾同胞的普遍欢迎。上述一系列新出台的具体举措,向台湾人民持续释放了祖国大陆的善意,也产生了重大反响。在两岸交往交流的热潮中,两岸同胞加强了思想感情的相互交流,增加了相互了解,培养了互信,为祖国和平统一打下了坚实基础。

综观中国共产党的新一届领导集体对台政策,可以发现,除了继续坚定不移地贯彻“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外,还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一国两制”的理论内涵,体现出“以人为本”、更趋务实和可操作性、积极、善意的特点,充分体现了党的新一届领导集体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政治智慧和卓越眼光。

编辑:国圳

猜你喜欢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胡锦涛
从“胡连会”看两岸关系和平统一之推进
习主席:确保“一国两制”在港实践不走样
论胡锦涛的生态环境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会见台湾和平统一团体联合参访团
胡锦涛西装阅兵显深意
胡锦涛主席入选《时代》“最具影响力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