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华尔街金融重组的路径选择与深远影响

2009-03-10

财经问题研究 2009年2期

张 锐

摘 要:次贷危机的恶化导致了美国许多金融巨头的倒闭和破产,并进而造成了华尔街历史上最大规模的金融重组。重组过程中除美国国家资本扮演了主导力量外,还伴随着本土银行资本和国外金融资本的积极参与和渗透。而这种重组的结果是:金融全球化的趋势得以接续,金融权力多元化得以彰显。

关键词:华尔街危机;资本重组;金融权力

中图分类号:F831.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09)02-0118-06

自从20世纪30年代美国国会颁布《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将华尔街金融机构一分为二(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之后,70多年内华尔街金融格局一直在固态化的轨道上运行。然而,伴随着次贷危机的不断恶化和一个又一个银行巨人被无情击倒之后,华尔街不得不开始挪动其古老的身躯——接受着外部资本的再造与重植。而在参与这场金融市场瓜分的成员中,除了强大的美国本土资本外,还有那些觊觎已久的外国金融方阵和摩拳擦掌的私人资本。多重复合力量的合围必然令华尔街金融格局发生空前的洗牌和剧变。

一、国家资本:金融改造的先锋与主力

自从2007年7月次贷危机爆发后,截止目前美国国内已经有12家银行破产和倒闭。而为了最大程度地减轻次贷危机对金融市场的冲击力和破坏力,美国政府在一年多的时间内调用了不断向市场注资、拍卖贷款权限和禁止卖空交易等多种金融政策工具,尽管如此,金融系统风险恶化的状况似乎并没有得到有效抑制和缓释。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政府对许多命悬一线的金融机构启动了空前的“国有化”拯救系列行动。

(一)接管“两房”(房利美和房地美)

房利美和房地美是美国最大的两家住房抵押贷款公司,其主要职能是购买抵押贷款资产,然后将其重新打包为债券出售给投资者,从而支持美国的房地产市场。据悉,目前美国12万亿美元的住房抵押贷款中,“两房”持有5.4万亿美元,将近美国抵押贷款市场的1/2。但在推迟还款、抵押赎回权取消和贷款违约等综合因素的冲击下,“两房”很难独善其身。其严重后果就是不仅“两房”发行的债券大幅贬值,而且其新发证券受投资者风险厌恶程度的增加遭到唾弃。

鉴于“两房”的危机状态,美国财政部抛出了庞大的拯救计划,而且该计划是1929年之后美国政府在房地产金融领域实施的最大救援方案。其基本内容是:(1)注资。美国财政部准备在截至2009年12月31日的一年多时间内向“两房”最多注资2 000亿美元。与此同时,财政部还同意为“两房”专门创设一个短期贷款工具,以满足它们实施其他计划所需要的资金。作为交换条件,美国财政部将获得定期收费、分红以及相当于“两房”79.9%所有权的权益保证。(2)收购高级优先股。美国财政部以高级优先股的形式分别购进两房10亿美元的股份。为此,美国财政部和“两房”签署了“高级优先股购买协议”,使“两房”债权人利益得到有效保证。(3)购买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在2009年12月31日前,美国财政部将进入债券公开市场购入“两房”MBS,以吸引基金进入抵押市场,同时降低购房者的信贷成本。(4)非破产托管。“两房”将由美国国会创建的新机构——联邦住房金融署管理。

(二)回购美国国际保险集团(AIG)

对于陷入困境的金融机构,美国政府并不是普遍施以援手,那些可以破产的银行比如雷曼兄弟、美林证券等最后都完全交由市场自行解决。相反,对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金融机构,美国财政部和美联储都会慷慨出手。美国国际保险集团就属于这一种类型。

资料显示,AIG目前是全球最大的保险公司,2007年它拥有1万亿美元的资产,但在2008年前3个季度中,该集团因次贷危机遭受了180亿美元的损失,股票价格暴跌94%。同时三大评级机构(穆迪、标普、惠誉)不约而同地调低了对AIG的评级, 导致AIG面临高达145亿美元的资产再减计;不仅如此,评级下调抬高了AIG的融资成本,并迫使其追加融资抵押品。据此,美联储发表声明称,AIG在混乱中倒闭将伤害已然脆弱的金融市场和国民经济,并宣布为AIG提供总额850亿美元紧急贷款。作为回报,美联储获得了该集团79.9%的股份以及撤换其高级管理层的权力。

(三)7 000亿美元持续买入计划

实际上,次贷危机的恶化不仅残酷地侵蚀了美国金融市场,而且也开始冲击货币市场。在美国,货币市场多用于短期资金融通,通常是收益稳定、风险很低的投资工具。购买这类市场的基金,也被认为是储蓄的一种很好替代方式。但是,目前极度动荡的美国金融形势已经让投资者信心产生动摇,在他们纷纷将各类资产变现的同时,基金公司面临着赎回甚至不得不清盘的压力。另一方面,随着风险资产的被抛售,投资者前所未有地涌入美国国债以求自保,导致债券价格下跌和收益率的扬升。货币市场是短期融资的重要资金来源,在债券收益率走高的前提下,短期融资市场必然受到遏制甚至陷入停顿,而这种情况又会迫使银行减少同业短期资金拆借的额度,从而令银行不断减少的资本金进一步枯竭。

基于以上严峻形势,美国财政部制定和发布了一项高达7 000亿美元的全盘金融救援计划。根据这一计划,美国财政部将成立一专门机构,通过发行债券方式收购金融机构手中巨大的按揭不良资产,而且政府将持有这些按揭至期满,平均年期为7年,等到市场恢复需求后再把它们售出。因此,随着这项计划的启动和推进,将会有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资产落入政府的口袋。

(四)简单评析

在目前金融市场已经失去自救能力的情况下,政府伸出援助之手无疑可以给市场制造喘息机会,进而使美国金融市场逐步恢复稳定。依此观察,通过国家资本向私人金融机构“输血”可能成为今后一段时间内美国政府救市的最主要政策趋向。但是,这一凯恩斯主义式的财政政策在推进中并不会一帆风顺:(1)民意阻力。从目前来看,无论是对“两房”的资金援助,还是7 000亿美元的拯救计划,都遭到了美国民众的异议甚至反对,尽管援助计划最终在国会获得了通过,但都显得一波三折。道理很简单:政府如此巨额的货币投放都来源于纳税人的贡献,让普通的民众为华尔街金融高管们造成的损失买单实属勉强。(2)财务成本。接管和收购大量的金融机构,意味着与这些金融企业资产组合有关的信用风险的很多部分转移到美国政府的资产负债表上,实际过程则表现为美国财政赤字的进一步增加,由此引起新增美国国债的信用评级可能被调降,从而直接影响到美国国债的收益率,并使存量国债的市场价值发生缩水。所有这些无疑会影响到投资者对于美国金融市场以及美国宏观经济的信心。(3)道德风险。伴随着市场力量的淡出,“有形之手”在市场中得到了大幅延伸。10多年前,当亚洲遭遇金融危机时,美国大声谴责日本、中国等亚洲国家包庇银行业、证券业而不让其倒闭,并提出了减少政府支出和债务、放任房价下跌的建议。然而,当今日华尔街起火遭灾时,美国政府放弃了自己长期恪守的市场化天条,而且其采取的系列行动相对于全球诸国有过之无不及,作为市场经济的“模范生”,美国留给人们的印象将大打折扣。

二、银行转体:资本价值的回归与扩展

在美国国会于1933年颁布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之后,由于政府禁止混业经营,华尔街银行机构纷纷转向分业经营。花旗、摩根大通等商业银行主要集中在储蓄和信贷等传统市场运作,而高盛、摩根士丹利、美林等则服务于证券发行、承销包销、重组并购等市场。而正是这种分离为日后投资银行引爆危机埋下了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