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规律探索
2009-03-09黄定华
黄定华
摘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其对立统一关系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规律产生重要的影响。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最根本的途径就在于认识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规律,只有遵循这些规律,才能有效地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和要求。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规律
中图分类号:B8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124(2009)01-0103-04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在矛盾
矛盾是普遍性的,存在于事物发展的一切过程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也有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这些“矛盾”构成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规律,能否正确分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直接影响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
1.教育者自身素质的局限性和大学生人格的自主性之间的矛盾
首先,教育者自身素质存在局限性。一般而言,教育者的教育观与教育客观要求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有时也会与客观要求不完全一致,主要表现在:一是由于自身经验、心理素质、认识能力与思维方式等因素,教育者有时并不能全面完整地了解心理教育的社会要求,甚至可能片面理解乃至曲解社会要求。二是教育者内心并不认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客观要求,在对大学生的教育中,仅仅是出于教师职业要求而例行公事式地开展教育活动。其次,教育者与大学生之间的不和谐。主要表现在:一是人格因素引发的。比如教育者形象不良、缺乏自信等,很容易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者除了具有较高的心理学理论修养和丰富的文化知识外,还必须具有健康的人格,在心理教育活动中展示“人格的力量”。二是人际关系处理不当引起的。人际关系是心理健康最重要的方面,不仅包括教育者自己与大学生之间关系的处理,也包括教育者对大学生之间关系的处理等。再次,心理健康教育的客观要求与大学生的实际状况之间的不协调。一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单一性与大学生发展的多样性之间的差别,很多教育者只重视群体心理的教育,而忽视了对大学生个性差异的引导。二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客观要求与大学生完成这些要求的实际可能性之间的距离。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尤其是具体要求一定要适度,即要高于大学生实际的心理水准,经过一定的努力又确实能达到。“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所以不能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设得太低或太高。
2.教育要求的规范性与教育环境的复杂性之间的矛盾
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现代交通手段、通信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和世界经济、政治的日益一体化,使大学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实际上就是心理健康教育者的教育和这些力量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合力的结果。这些力量对大学生的作用力不仅有大小之分,而且有正负之别。相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客观要求而言,社会的各种进步因素是居于主流和主导地位的社会心理的向心力,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然而,由于社会的复杂性,目前我国的社会环境与我们所进行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仍不够协调,不断产生的种种不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社会现象,如现实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中的各种消极的社会因素和负面现象,特别是黄、毒、赌现象不断滋生和蔓延,坑蒙诈骗现象时有发生等等这些社会心理的离心力,都会引起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持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这些所产生的消极效应,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抵消或削弱了心理积极因素的教育效应。
3.教育内容的稳定性与社会现实的开放性之间的矛盾
当前,我国的社会改革和经济、政治、文化、生活方式的更新,促使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生活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它在客观上要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当相应地进行变革。但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表明,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尚缺乏足够的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尚不能及时回应时代、现实的挑战,不能直面大学生的批判与怀疑。如贫富悬殊等社会问题必然对大学生产生一定的心理影响,如果缺乏这方面的心理教育内容,其结果将不只是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甚至会使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走社会主义道路等问题产生怀疑,动摇对社会主义的信念。但在当前很多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针对社会实际问题的教育还很不够,很容易给大学生留下故意回避现实的感觉,内容滞后于时代。同时,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不能帮助大学生解决现实的心理压力和实际问题。大学生在大学校园生活中,经常遇到一些困扰他们的实际问题,如学业压力、人际关系、理想与现实、恋爱与友谊、就业等,这些问题处理不当,将会造成很严重的后果。因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在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必须保持适度的开放性,吸收新内容,增强针对性。
4.教育方法的单一性与大学生个体选择的多样性之间的矛盾
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越来越丰富,但是满足这些需要的方法却非常缺乏。一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单一、落后。传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一种心理和行为的规范教育,即强调标准式。例如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基本上是一种“道德+政治”的心理课,缺少其他教育形式和实践教学,这就造成大学生“食而不知其味”,结果是“治标不治本”。这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大学生心理需求的多样性。二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运用还存在一定的形式主义。我们的一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首先应本着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这个主题,在进行这些活动前应考虑到活动的出发点是什么,是否能收到实效。而在实践中,一些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往往不是对学生进行卓有成效的心理教育,而是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评比,为了保持某种荣誉或利益才进行的。
总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的矛盾是普遍存在的,这些矛盾也就决定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规律的特殊性。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规律的特殊性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性质,决定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规律有别于一般的心理健康教育规律。我们只有准确把握这些规律,才能收到比较好的效果。
1.目的性:有的放矢
“的”是大学生实际存在并需要解决的心理健康问题,“矢”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者用于解决问题的心理知识。“的”与“矢”的关系,是实际与理论、需要与满足需要的必然关系。有的放矢,就是针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心理健康教育者运用正确的心理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使大学生心理与教育者愿望取得基本一致。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有的放矢。一方面,要理论联系实际。掌握了一定的心理学知识,还必须与具体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者不能把心理学知识当作教条,生搬硬套,而应深入实际,掌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脉搏,用心理学的基本观点,具体地分析大学生的情况,回答大学生心中存在的“热点、疑点、难
点”问题,达到提高大学生心理境界的目的。另一方面,要正确处理好需要与满足需要的关系。“的”也是一种需要,即大学生对心理健康问题要求解决的客观需要。“矢”就是教育者满足大学生需要的教育内容(这是主要的)和形式。心理健康教育要解决问题,切中需要,对内容和形式就有一个选择的问题。大学生的实际心理健康需要是多样化和不断变化的,教育内容和形式也是十分丰富多样和经常更新的。为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者必须选好“矢”,对准“的”。掌握有的放矢的规律,有利于防止两个偏向:一是无的放矢,脱离实际,经常容易出现的情况是回避大学生提出的尖锐问题,空谈心理学理论:二是有的无矢,只摆问题,没有找到适当的心理健康理论武器,或不善于运用心理学,去深刻地分析问题和正确地解决大学生的问题。
2.自觉性:自我教育
“教是为了不教”,教育者对太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转化为大学生的自我心理教育,才是真正地达到了目的。自我教育是大学生在心理上自己解放自己、自己提高自己的过程,是依靠大学生自身的心理矛盾运动,自觉地接受健康心理和正确理论,克服错误心理和不良行为,促使自己的心理健康向良好的方向转化、发展的教育活动。要启发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观首先要教育者施予正确的心理教育,对大学生而言,这是外部原因和条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如何,关键在于大学生能否将教育者的教育转化为自我教育。这条规律揭示的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如何才能主体化的问题,它反映了心理健康工作这样一个必然的过程:教育者以正确心理学理论教育人→大学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自觉进行自我教育(消化理论,运用正确心理学知识分析问题,排除不健康心理)→大学生根据健康心理标准去行动。这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必然途径,首先内化于大学生的内心世界,进而外化于大学生的实际行动的过程。这个过程中的“内化”和“外化”,都依赖于大学生的自我心理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最终是要使大学生具有自我教育、自我控制的能力,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定要在如何通过教育启动大学生的自我心理教育上下功夫。
3.政治性:大是大非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必须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大学生在大是大非面前必须明确立场,毫不含糊,这也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目前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呈增多趋势,众多诱因导致大学生成为心理弱势群体。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当前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需求。大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大学阶段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说,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矛盾,产生的困扰和冲突,会形成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而这些心理问题又往往同他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交织在一起。心理问题的解决,从根本上讲要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前提。反过来,心理问题的存在,也必然影响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确立。因此,要紧紧把握大学生的心理特点,遵循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既要充分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作用,又要防止孤立地、片面地夸大心理及其教育的作用,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沿着正确方向发展。
4.层次性:主次分明
大学生心理都存在着多个矛盾构成的矛盾体,各种矛盾的力量发展是不平衡的,必有一种是主要的矛盾,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因此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者首先要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矛盾,解决主要问题。只有“纲举”才能“目张”。但是抓住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矛盾,不等于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全部解决了,非主要矛盾就可以不管了。恰恰相反,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矛盾,是为了更好地解决非主要矛盾。有时为了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问题,还需要先从非主要矛盾人手,这样对解决主要矛盾更为有利,这也是做心理健康工作的策略和艺术。当然,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矛盾与非主要矛盾不是绝对不变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在不同的阶段,原来的非主要矛盾可以上升为主要矛盾,原来的主要矛盾又可以变成非主要矛盾。就群体而言,解决好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矛盾与非主要矛盾的关系,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5.统一性:知行关联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目的不只是为着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更重要的是指导大学生有效地调节自我,改造自我。教育的目的既要做到在认识上解决问题,又要做到在实际行动上解决问题。认识上解决问题是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首要目的,实际行动上解决问题是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终级目的,两种解决互为条件,互相作用,构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活动规律,它所说明的是心理健康教育者为什么既要作用于大学生心理,又要作用于大学生行为的问题。心理和行为是相互促进的,任何一方的解决都是另一方解决的条件。心理健康问题认识上的解决对实际行动上的解决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是为行动上解决问题提供了前提条件,二是给实际行动上解决问题提供了内心的共鸣,三是给实际行动上解决问题提供了精神动力,四是为实际行动上解决问题提供了持续进行的方向保证。同时,实际行动上解决问题对心理健康认识上解决问题具有重要反作用。首先,行动是心理认识上解决问题的最终步骤;其次,行动上解决问题才是彻底地解决心理认识问题,人们往往在行动上解决问题之中加深心理认识;第三,行动又是巩固和发展心理认识的实际动力。解决心理问题和行动问题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心理认识问题是否解决,关键看大学生的实际行动。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规律的有效运用
正确把握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规律,努力探索新途径新办法,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适应国际国内新形势,尤其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增强前瞻性和主动性
制订科学的相对稳定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规划。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能靠头脑发热,或只充当“灭火队”的角色,而要站在时代的高度去观察、分析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正确预测社会发展变化以及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给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所带来的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并根据新形势,制订出科学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健康工作规划,并将其纳入学校改革发展的整体规划中去,与教学、科研、管理等工作一起部署和落实。要准确把握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活动发展的规律,只有真正掌握和了解大学生现实思想和现实活动规律及所具有的特性,才能有的放矢,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主动性。因此,要加强调查研究,正确分析新形势下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价值取向等方面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并找出其规律性的东西,区分不同对象和层次,正确选择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充分考虑到实际情况的变化和不同对象的特点,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1)坚持以人为本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切入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对象是大学生,通过解放思想、提高觉悟、激发潜能,进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达到心理健康的目标。因此,要根据新的形势和任务,有的放矢地做好心理健康工作,为高校的改革发展服务,为培养“四有”人才服务。(2)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着眼点。必须教育大学生全面、准确、系统地领会和掌握社会潮流,分清原则是非,坚定理想信念,增强进取心。(3)解决大学生实际问题、推进实际工作是心理健康工作的着力点,也是增强心理健康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根本出发点。要紧密联系大学生的心理实际和生活实际,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带着感情为大学生服务,才能赢得大学生的拥护和支持,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才会有说服力和感召力。在日常心理健康教育中,要善于对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或咨询,对有心理困扰、心理障碍的大学生提供及时必要的帮助。
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增强创新性和系统性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既要继承和坚持过去行之有效的好传统、好方法,更要在不断变化的客观形势面前不断创新。创新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要求,是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的可靠保障。一是观念和思路要创新,更新观念、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方式,是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感染力和渗透力的重要途径。二是内容要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要从实际出发,满足广大师生的要求,既要坚持先进性,又要体现多样性,要及时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补充新学科、新观念、新知识。三是机制要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建立起一套科学有效的工作机制。要建立健全领导机制、责任机制、保障机制、评价机制、激励机制,保证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充满活力,并落到实处。同时,在校内要强化全员德育意识,在校外要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格局,增强心理健康工作的系统性。四是方式方法要创新,变封闭型方式为开放型方式,拓宽视野,把一般化方式与个别性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