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达地区产业集群经验对湖南的启示
2009-03-07何燕子
摘要:产业集群化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沿海发达地区产业集群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湖南产业集群初具规模,呈现出较快发展态势。但产业集群发展层次较低,具有比较优势且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少,产业的本地配套性差、配套成本高。借鉴沿海经验,湖南应该培育本地化和国际化产业集群、重点发展产业集群龙头企业、打造产业集群品牌。
关键词:产业集群 产业链 竞争优势 湖南省
产业集群是指集中于一定区域内特定产业的众多具有分工合作关系的不同规模等级的企业和与其发展有关的各种机构、组织等行为主体,通过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空间集聚体。产业集群发展日益成为区域发展的重要内容,培育产业集群能有效提升区域经济实力[1]。沿海地区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率先发展产业集群,并形成一定规模。借鉴沿海发达地区产业集群发展的经验,大力发展产业集群,对于湖南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对于建设“两型”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沿海发达地区产业集群的发展经验
1.1基本情况
从20世纪90年代广东出现的“专业镇”,到2000年浙江提出来的“板块经济”,沿海地区产业集群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不断发展 [2] 。如今,一个个产业集群如璀璨明星点缀在沿海经济版图上。在广东,沿珠江两岸形成了电子信息设备制造和家电制造产业集群。跨广州、深圳、东莞、惠州四市的电子信息走廊,是亚洲电子产业最密集的地区之一,电子产业产值占广东全省的3/4。深圳为电子信息产业配套的企业超过1600家,计算机、手机、电视机及各种数码产品的零部件80%在深圳及其周边地区可以实现配套。珠江三角洲的建制镇中有1/4具备产业集群特征,较典型的如南海西樵的纺织印染、石湾环城的童装、张槎的针织、中山沙溪的休闲装、云浮罗定的针织、佛山石湾的陶瓷等。在浙江,年产值10~50亿的民营企业集群118个,年产值50~100亿的民营企业集群26个,年产值100亿以上的民营企业集群3个,主要产品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达到30%以上的集群有53个,其中多数是浙江省乃至全国的专业生产加工出口基地。例如,占世界总产量70%以上的防风打火机集中于温州的鹿城区和瓯海区,海宁的许村、许巷的装饰布占全国市场份额的35%以上,永康的衡器产量占全国的2/3。福建晋江具有产业集聚特征的产业集群有26个。300余家企业为七匹狼、恒安、雅客等龙头企业配套生产。形成了专业化生产乡镇,如陈埭镇生产旅游运动鞋、深沪镇生产内衣、龙湖和英林镇生产化纤纺织品,每个镇同类企业达2000多家。
1.2主要经验
1.2.1地方政府发挥引导支持作用
沿海发达地区产业集群发展的历程表明,政府的引导支持作用是必要的。在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地方政府根据市场经济规律及当地产业基础对产业集群的发展加以引导、扶持、促进。如福建出台《关于加快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的若干意见(试行)》等政策性文件,为发展产业集群指明了方向。沿海地区产业集群的发展得益于当地政府营造了一个宽松的良好环境,让创业者进行自发的制度创新和组织试验,充分发挥创造精神。政府在产业集群的形成初期、在产业集群的升级过程、在产业集群成长的外部环境改善等方面,积极扶持和引导产业集群的发展,培育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沿海发达地区成功的实践证明,地方政府通过制定产业政策、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对产业集群的发展产生促进作用。各地政府在营造区域创新环境、推动区域内外的金融、技术、信息服务等组织机构与本地产业合作、激励企业创新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而促进了产业集群的形成。
1.2.2注重产业集群发展的根植性
根植性用于描述经济行为受当地社会文化、关系网络的影响。从沿海发达地区产业集群发展的经验来看,蕴涵在当地历史和文化中的内生的制度性资源、地域文化、传统工艺、企业家精神等对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产生了重要影响,产业集群与地域文化得以融合并扎根于本土的历史和文化中,集群因而具有持续的发展动力。沿海企业家敢冒风险、务实开拓。在这种创业理念的支配下,沿海地区产业集群千帆竞发、快速成长,特别是蜂窝状企业群。集群企业合并同类项,分享公共基础设施和专业技术劳动力资源,相互获得中间投入品的供给,节省运输费用,从而促进企业分工,提高生产灵活性,形成基于友谊与互惠基础上的高度信任关系和紧密的社会网络。交往便利性加速集群内部的技术扩散,提高集群整体的创新能力。技术的扩散过程就是相关知识的传播过程。集群不仅有利于显性知识、专业知识的有形媒介传播,更由于其形成的社会网络的互动和面对面的非正式交流,还促进隐含经验类知识的传播和创新的扩散,激发新思想、新方法的应用。
1.2.3构建以网络结构为支撑的区域柔性生产体系
沿海发达地区充分发挥民营经济的优势,积极营造良好的环境,构建了以网络结构为支撑的区域柔性生产体系[3]。网络是指一定区域内企业间,以及企业与科研机构和行政机构之间在长期合作的基础上形成的稳定关系。对产业集群而言,“集”是过程,“群”是结果,“ 群聚”是空间现象,“ 结网”是内在本质。具有典型意义的有浙江永康五金产业集群等。
1.2.4创造有利于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的融资环境
沿海发达地区的产业集群企业在发展初期基本上无法在国有金融系统中获得支持,而是通过社会借贷的方式来获得资金。后来当地政府通过吸引和鼓励社会各方面投资,同时放宽民间资本准入限制改善产业集群投资环境,允许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组建民营中小金融机构。建立民营企业贷款担保机制和贷款担保风险基金;建立以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为主要对象的信用担保体系,为中小企业融资创造良好条件;建立和完善担保机构准入制度、资金资助制度、信用评估和风险控制制度、行业协调与自律制度,同时推动企业互相担保和商业性担保业务的发展。根据实际情况,发展风险投资体系,通过政府的积极引导和扶持,以市场化为原则,培育多层次、多形式的风险投融资主体,扩大风险投融资渠道,完善风险资本融通市场,形成良性发展的风险投资机制,建立和健全区域性风险投资体系,吸纳更多的资金,促进中小企业集群发展。
1.2.5培育能带动产业集群发展的龙头企业
积极培育关联性大、带动性强的大企业大集团,发挥其辐射、示范、信息扩散和销售网络的产业龙头作用。引导社会资源向龙头企业集聚,推动龙头企业建立产品标准、质量检测、财务结算等中心,提高龙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鼓励龙头企业不断将一些配套件及特定的生产工艺分离出来,让专业化配套企业生产,并帮助协作配套企业做好与龙头企业相衔接的质量、标准、管理等工作,积极支持中小企业进入龙头企业的供应网络,建立最终产品与零部件厂商的战略联盟,努力提高龙头企业的本地配套率。鼓励龙头企业采用多种形式,对其上下游配套企业进行重组改造,发挥龙头企业的集聚带动效应,逐步衍生或吸引更多相关企业集聚,通过企业之间的集聚效应,降低成本,增强企业竞争优势。
2.湖南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2.1产业集群发育程度不均
湖南产业集群发育程度不均,有的已有一定规模,有的初具雏形。装备制造业形成长沙工程机械制造、株洲(湘潭)轨道交通设备制造、长沙汽车及零部件制造、永州汽车及零部件制造和衡阳高等级输变电装备制造等一批产业集群。长沙工程机械产业集群效益已初步显现,全市有29家规模以上工程机械企业,产品中混凝土机械、液压静力压桩机国内市场占有率分别达到80%、70%。①电子信息产业初步形成了显示器产业基地和软件产业基地等产业集群。卷烟制造业形成了以长沙、常德烟厂为依托的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的两大产业集群。钢铁有色初步形成了以湘钢、涟钢、衡管为龙头的钢铁产业集群和以株冶、株硬为依托的有色产业集群。石油化工形成了以巴陵石化、长岭石化为依托的岳阳石油化工产业集群,以株洲化工集团为依托的基础化工产业集群。据邓勇等对湖南产业集群现象的实证研究,在各行业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采选业、食品制造业、烟草制品业、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已形成产业集群。此外,湖南正在着手打造风电产业集群等新产业集群。
2.2传承历史文化,体现地方特色
受历史文化和湖南本地资源的影响,浏阳花炮、醴陵陶瓷、湘潭槟榔、湘阴调味品等产业集群的地方特色较为明显。
2.3紧抓沿海产业转移机遇,发挥区位优势
当前,沿海地区产业正向内陆转移。湖南紧抓机遇,依托区位优势发展产业集群。如蓝山县利用区位优势,主动对接“珠三角”产业转移,大力发展以毛织业为主的外向型加工贸易,集群发展针织业。
湖南产业集群尽管发展较快,但仍存在一些制约因素。一是产业本地配套性差,产业链不完整。湖南多数产业集群内产业配套性差,横向整合不够,没有形成以骨干龙头企业为核心、众多配套企业为支撑的产业链和产业群,从而制约了主导产品和规模企业的形成,影响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产品的深度开发。一些优势产业的主要配件和关键技术还要依靠外省甚至外国。如长沙曙光电子管厂组织生产液晶显视器,但原材料供应涉及沿海地区和国外的10多个厂家,配套难度大、时间长、成本高,省内没有及时培育相应产业集群。二是龙头企业数量少,单体规模小,对产业的带动力小。全国500强企业中,湖南工业企业只有7家,没有达到各省平均数;列入国家统计的1848家大型企业中,湖南只有52家,仅占全国的2.8%;全省销售过200亿的特大型企业只有1家 [4] 。三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较差。一方面企业发展的活力不足。大中型企业没有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产权交易不活跃。另一方面科研投入较为缺乏,制约了优势产业的打造。全省年R&D总投入约占GDP的0.6%,比全国平均水平低0.5个百分点。
3.沿海发达地区产业集群发展对湖南的启示
3.1培育本地化、全球化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的本地化形成本地化产业氛围。一个区域的产业氛围是其它区域最难以模仿的。地方化的产业氛围是孕育新企业家和繁衍新企业的摇篮,形成了区域特色和别人难以模仿的优势,促使地方特色产业集群的形成。它们构成区域的核心竞争力,在全球化竞争中,更是区域立足的基石。在强调产业集群本地化的同时,又不能忽视当代经济全球化而使产业组织发生的现代化演变。当代产业在越来越广泛的地域内形成了全球分工体系,发生产业链条的垂直分离。随着全球化产业内分工不断向纵深发展,传统的产业内部不同类型的价值创造活动,逐步由一个企业为主分离为分布于全球各地多个企业的活动。企业相互构成上下游关系,共同创造价值,形成全球价值链。全球价值链片断化后,各价值环节之间又具有严格的价值等级体系,占据不同价值环节的地方产业集群在全球形成了严格的空间等级体系。在发展湖南产业集群时,不仅要培植地方根植性,使之具有湖湘文化含义又体现时代性的湖南地方产业氛围,同时,又要主动嵌入全球产业链之中。要在全球价值链的整合中适时通过技术创新、市场创新和制度创新推动核心环节不断升级。
3.2重点发展产业集群龙头企业
湖南要把各类产业链做大做强拉长,关键要重点发展一批根植性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积极引进关联性大、带动性强的战略投资者是有效途径。在深入分析湖南产业在全国、乃至全球价值链中所处位置的基础上,紧紧围绕龙头企业,从纵向与横向拓展产业链,把产业链做成产业集群发展的主脉。要把有特色的大项目做成大产业。如湖南三辰卡通制作的动画片《蓝猫淘气3000问》饮誉海内外,“蓝猫”品牌在国内外引起巨大反响。长沙有最完整的卡通产业链,已经形成了卡通原创、制作衍生产品生产、教育、媒体等基本完整的体系。三辰卡通企业等在卡通产业集群中的龙头地位已基本形成,要立足现有基础,重点扶持发展这些龙头企业,拓展海内外市场,把卡通产业集群做大做强。
3.3打造产业集群品牌,促进产业升级
从沿海发达地区产业集群的成功实践看,品牌对提升利润空间和国际竞争力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创建区域品牌是产业集群持续稳定发展至关重要的举措。国际经验表明,拥有品牌和销售渠道者获得80%以上的产品利润。形成品牌的产业集群,就会拓展发展空间,挖掘发展潜力,从而促进产业创新和结构升级。湖南要大力实施产业集群品牌战略,重点扶持技术含量与附加值高、有市场潜力的品牌产品企业。要在产业集群的发展过程中培育一批国际、国内名牌。要重视自主品牌的培育,防止一味地代工、定牌生产、做配套。要立足国际视野打造知名品牌,提升产业集群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竞争力。要融合产业集群与区域品牌的发展,强化产业集群的根植性。
3.4制定规划实施办法,加强规划引导约束
要制定《湖南省培育发展产业集群十一五规划》实施办法,发挥规划的引导作用,按照生产链和供应链的内在需求,引导大量的企业集聚在一起,组成企业群落,营造集群发展的良好产业生态环境。各市州要避免盲目地争项目、争企业,应该在规划的约束下,统筹安排,进行合理的空间布局,形成省、市、县三级联动,各类产业竞相发展,充满活力的新格局。中小企业置身于区域化大分工、大联合时代,要消除“宁做鸡头、不做凤尾”的陈腐观念,根据本地的市场需求和产业经济特征,围绕所在产业链,主动承接专业化分工和产业配套。对处于成熟期的产业集群,要着重规划引导围绕“两型”社会建设发展循环经济。
参考文献:
[1]危旭芳. 试论生态产业集群的特征、模式与构建[J]. 岭南学刊, 2008,(01): 89-93.
[2]麻智辉, 刘晓东, 高 玫. 沿海发达地区产业集群发展的成功经验及启示[J]. 经济研究导刊, 2007,(01): 116-119.
[3]盛世豪, 郑燕伟著.“浙江现象”——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M].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年:51-52.
[4]湖南省经济委员会. 湖南省培育发展产业集群十一五规划,2007年3月
注释:
① 经济参考报,2008年3月12日
项目来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6CTJ003):中小企业集群区域竞争力及评价研究。
作者简介: 何燕子,女,湖南永顺人,管理学博士,湖南工业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