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论留法勤工俭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与传播

2009-03-06张凤花

消费导刊 2009年1期
关键词:党团组织

[摘 要]20世纪初叶发祥于保定等地,前后历时十年的留法勤工俭学运动,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件大事,是中国革命史、党史上光辉的一页。这为有志改造中国的青年,提供了寻找真理的机会,开辟了一条在国外学习马克思主义,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经验的途径,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和发展从思想、理论、组织上做了必要准备。

[关键词]留法勤工俭学运动 马克思主义传播 党团组织

作者简介:张凤花,河北省保定市广播电视大学副教授。

一、留法勤工俭学生在工学实践中的初步觉醒

留法勤工俭学生带着“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科学救国”的良好愿望到达法国后,有的入校,有的进厂,在55万平方公里的法兰西大地上,到处都留下了他们勤工俭学的足迹。赴法学生大多家境贫寒,为了维持生活和学习,除了正式工作外还搞些班外劳动,他们什么脏活累活都干,何长工回忆说:“我们什么工作都做。架子放下了,面子撕破了,工作服一穿,完全是个劳动者。我们一心想多赚几个钱,寻找机会读书。劳动一天得十至十五个法郎,当时法郎贬值,仅折合中国币一元左右。

勤工俭学生在做工的过程中,与法国工人的朝夕相处,结下了深厚的感情,也促使他们更深刻地认识社会现实的黑暗与资产阶级的伪善。他们的世界观开始发生变化,开始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一些理论学说。陈毅同志在谈到他旅法勤工俭学的感受时说:“法国的工厂生活,是寄在资本制度的下面,不容工学者有发展的余地,常感到一种迫我同化的压力。”留法勤工俭学生中的先进分子把参加劳动与考察欧洲工人运动结合起来,他们看到了亲眼看到了“五一节,武装警察对罢工示威工人的镇压,感到就是在以民主著称的国家,工人并无民主自由。”这对他们接受马克思主义,开始与工人阶级相结合,进而走上革命救国道路是大有好处的。严酷的现实和他们为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不懈追求混合在一起,促使他们在实践中去认同马克思主义,为他们后来成长为共产主义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留法勤工俭学生在斗争中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与选择

留法勤工俭学运动按发起者的意旨是增进中法文化交流,希望学生们从法国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以便将来回国后用“科学救国”、“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的办法,使中国富强起来。然而,一方面由于中外腐朽力的狭隘,不愿也不可能认真帮助勤工俭学生。法国当局与北洋军阀政府担心勤工俭学生在本国掀起阶级斗争,危及自身统治,于是他们想方设法排挤、破坏勤工俭学运动,最后竟断绝与留法勤工俭学生的经济关系,拒绝对其进行资助,并声称要将学生遣送回国;另一方面,勤工俭学生遇到的现实环境也十分恶劣。一战后的法国,本身经济就不景气,加上战时的兵员大批退伍,造成劳动力严重过剩,因此,找工作是一件很难的事。勤工既难,俭学也就更无着落了。据周恩来在当时写的一篇报道中统计:在一千五百多人的留法勤工俭学生中,仅有五百九十九人可以俭学,其余九百余人无力俭学。而在这九百人中,实际上有可能工作的只有二百余人,其余七百余人都是巴黎哥伦布间的漂流者、候工生,最后也是在“少年监护”的名义下到公使馆去领维持费的人。

生活的窘迫,求学的困难,中外反动势力的摧残,促使他们一步步走向社会实践的深层,最终转变到社会革命坚定立场上来。于是在一批初具共产主义思想的革命青年组织领导下,在法国人民和华工的支持下,勤工俭学生于1921年开展了三次大规模的斗争:其一,是1921年2月28日,在蔡和森、李维汉、向警予等人的领导下,发动了争“吃饭权、工作权、求学权”的 “二·二八运动”。它揭开了勤工俭学生联合起来向中国反动政府进行斗争的序幕。其二,是1921年6月30日和8月13日,在周恩来、赵世炎、蔡和森、陈毅等人领导下的“反对中法秘密大借款”的斗争。其三,是1921年9、10月间,在蔡和森、赵世炎、陈毅等人的领导下,留法勤工俭学生“进占里昂中法大学”的斗争。这次为谋求从根本上解决勤工俭学问题的政治实践,由于中法两国政府勾结归于失败,法国政府强行将进占里大的一百多名学生遣送回国。“进占里昂中法大学”的斗争从单纯学术的角度失败了,但是正如周恩来同志所说:“他们岂真是一无所得?数万里的海程他们辛辛苦苦地来了,更悲悲惨惨地回去,劳动的真实的生活被他们尝着了;中法文化提携的假面具被他们识破了;社会现象的不平,东亚西欧如同一辙,也被他们发现了;纯洁的青年人格,更从他们身上表现出来了,这岂不是他们大有所得。”广大勤工俭学生,通过这三次斗争确实是大有所得的。使他们认识到了勤工俭学不能达到改造社会的目的,只有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进行社会革命才是唯一的出路,这就促使他们由工读主义逐渐走向马克思主义,由教育救国走向革命救国的道路。

三、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与传播

留法勤工俭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在国内是各地五四运动的骨干分子和领导人物,如:周恩来、蔡和森、邓小平等,他们受十月革命以及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影响,自觉地把赴法勤工俭学当作更加深刻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机遇,他们到欧洲勤工俭学的目的不是为了寻求个人利益,而更多地是为了探求救国救民的理论与方法。他们身处资本主义的现实环境中,又有便利条件接触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的原著,这些先进青年一到法国,就如饥似渴地研究各种学说,废寝忘食地攻读马列主义。其中以蔡和和森最为典型。勤工俭学生在法国,凡能找到的马、恩、列的著作,都精心研读,他们还通过法国共产党的《人道报》、《共产党月刊》、《俄事评论》等进步报刊,了解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真实情况。通过研读和研讨,他们从理论上认识了走十月革命的道路,才是改造中国与世界的通途。

这一时期,周恩来同志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也做出了重要贡献。他把自己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理解,以通讯的形式及时转告给天津“觉悟社”的同志,并建议、督促“觉悟社”应以明确的马克思主义学说为自己的信条。仅在1921年到1922年间,周恩来发表在天津《益世报》上的通讯就有50多篇,他极力介绍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俄国革命的经验,并报道了欧洲工人运动的情况、报道留法勤工俭学生的工作、学习、劳动、斗争情怳,指明了中国实行社会主义,走共产主义道路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宣传了马克思主义和无产阶级的革命思想。

参考文献

[1]黄利群:《留法勤工俭学简史》,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41页,第83页

[2]清华大学中共党史教研组编,《赴法勤工俭学运动史料》第3册,北京出版社1981年版,第47,50页

[3]《徐老谈勤工俭学》,《人民日报》1958年3月1日

[4]《新民学会文献汇编》,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87页,108页,344页

猜你喜欢

党团组织
“革命三谭”:推动广东党团组织发展壮大
“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学生党团组织建设工作
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党团组织及班级建设创新路径研究
浅谈新形势下党团组织、学生社团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作用
教练技术在大学生党团组织建设中的应用
浅谈高校和谐校园建设
新形势下高校宿舍党团组织思政教育工作模式初探
新形势下党团组织进学生公寓的思考
基于学科专业纽带的高校党团组织互动共进工作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