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学科专业纽带的高校党团组织互动共进工作模式研究

2014-10-08黄金盛邹爱成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9期
关键词:党团组织

黄金盛 邹爱成

摘要:在分析高校党建带团建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学科专业为纽带构建高校党团组织互动共进工作模式的思路,阐述了基于学科专业纽带的高校党团组织互动共进工作的实践路径。研究表明,实施该模式能有效地促进高效党团组织的建设,促进高校党团组织和谐科学发展。

关键词:学科专业;党团组织;互动共进

中图分类号:D267.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4)09-0118-02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加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基层党组织和基层团组织的重要工作内容。高校党建带团建是指在高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基层党组织在抓好自身建设的同时,加强对基层团组织的领导,以基层党组织坚强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带动基层团组织的建设,增强团组织的生机与活力,以更好地发挥团组织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的作用,从而促进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和发展。其基本思路是把团的工作作为党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把团的工作摆在党委工作的大局中去思考,突出重点,全面带动。高校党建带团建工作,根本在“建”,关键在“带”,要着眼于思想建设、组织建设、队伍建设、作风建设、机制建设等五个方面[1]。发挥高校的这一特色,紧密联系高校党团组织和党团员师生,能有效促进高校党建带团建,实现党团组织互动共进,促进高校各项工作的科学发展。

一、高校党建带团建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党建带团建工作的认识不高

在学校、院(系)和班级三级团组织的基础上,越来越多的高校还把团组织建立在学生社团和公寓楼栋中。在高校,与党组织相比,团组织与学生的联系更紧密些,具有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天然优势;另一方面,团组织需要在党组织的领导下进一步加强思想、组织、队伍、作风和工作机制建设,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时优质地向党组织推荐优秀人才[2]。当前,高校中部分基层团组织还需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充分发挥党建带团建的引领和推进作用,紧紧依靠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服务于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置身于党的基层组织总体工作之中,并按照党建的总体目标来安排部署。

2党建带团建的工作要求不明

在实际工作中,一些院校对于党建带团建工作的具体内容不是很明确,不能很好地回答“带什么”和“怎么带”的问题。如,对于院校共青团工作的组织程序、机构设置、思想建设的内容、方法与途径,哪些应该根据和服务于党的建设内容,哪些应该充分发挥共青团独有的特色等没有做明确的规定,对党组织如何指导、参与共青团工作以及给予共青团组织什么样的支持,并没有做明确要求[3]。

3党建带团建的工作机制不新

一是高校基层团组织的功能没有适应新形势的变化而拓展,教育方式仍为传统的会议、报纸等灌输形式,缺乏有效的载体和平台,没有能够很好地融入到团员青年的日常学习生活中,降低了对团员的教育效果。团组织团结服务青年学生的方式不够新颖,团组织作用弱化,吸引力和凝聚力下降。二是党建带团建工作缺乏创新,党建带团建没有真正实现常态化、机制化,大多停留于集中理论学习、推荐入党积极分子等一些传统途径和渠道上,教师与学生之间、党建与团建之间没有实现融合、互动,没有将党建与团建有机地结合到党团基层组织建设、师生学习和工作、大学生思想教育和日常管理等全方位、全过程之中[4]。

二、基于学科专业纽带的高校党团组织互动共进工作模式在高校党建带团建的工作中,如何解决好师生两部分、党团两张皮比较明显的突出问题,笔者认为,要紧密结合高校“学科专业”这一高校特有的师生桥梁纽带,开创以专业为纽带的党团组织共建、师生互动共进的工作模式。

高校传统党团组织架构下,教工和学生之间的党团组织一般是相互分开设置的,师生之间交流不充分,影响了师生之间的教与学,也不利于师生之间的互动提高、共同进步。以整合师生党团组织为突破口,以学科专业为纽带,构建高校党团组织互动共进工作模式。以党组织为例,就是要在教工党支部和学生党支部的基础上,按专业组建若干新型党小组,由相关党员教师担任党小组组长(如下图),并开展有效的工作,促进师生党员的互动、交流、合作、提高。

基于专业纽带的高校党团组织互动共进工作模式的思路和目标是,构建党员教师帮助指导学生思想教育的工作机制、党员教师帮助指导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工作机制、党员教师帮助指导学生专业学习的工作机制、学生协助教师开展科学研究的工作机制,搭建师生党员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锻炼、专业学习、科技创新等方面的工作平台,畅通师生党员在教学、科研和管理等方面的互动渠道,辐射带动全校师生共同提高。

三、基于学科专业纽带的高校党团组织互动共进工作模式的实践路径1搭建党员教师指导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立体式”工作平台

一是坚持并完善周班会制度。每周由辅导员教师、专业导师和党员教师定期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二是建立师生网络通信交流平台。通过微博座谈会、QQ班会、电子邮件、手机微信等方式,实现党员、师生之间的有效交流。三是建立师生交流日、领导接待日等工作机制,有效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搭建党员教师指导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平台,有效地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学生正确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同时,教师本身也在这一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陶冶与提高,这有利于促进高校师德师风建设。

2搭建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开放式”工作平台

围绕“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这一目标,积极为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创造有利条件。一是建设好高校学生社团组织,如团委、学生会和专业社团为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提供组织平台。二是组织学生开展各种专业知识科普和专业技能培训活动,切实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三是开展专业教师义务指导学生实验活动,如“开放实验室”工作,组织学生参加课余实验实训练习等,挑选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比赛活动。四是借助校内外专家的力量,采取“企业名家上讲台”、“企业名师导社团”、“学生专业社团导师制”等形式,为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提供指导和直接支持。通过搭建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工作平台,切实提高党团员学生的专业能力。同时,教师本身也在这一过程中提高了科研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endprint

3搭建大学生实践锻炼“1+3+N”工作平台

按照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实践锻炼工作的有关要求,搭建大学生实践锻炼“1+3+N”工作平台,“1”即组建学院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队,“2”即建立校外和校内大学生党员社会实践基地,如社区大学生党团员实践基地等,“N”即是由党员教师指导,党员学生开展社区志愿服务活动。通过搭建大学生实践锻炼工作平台,有效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综合素质。同时,教师党员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4搭建学生协助教师发展“体验式”工作平台

一是建立学生教学信息反馈机制。在各班设立教学信息员,及时反馈教学工作有关情况。二是建立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工作机制,要求教师科研项目必须有一定数量的学生参与,并协助教师开展科研活动。党员教师以科研课题为依托,引导学生参与专业领域的科学研究。通过搭建学生协助教师发展工作平台,有效提高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的意识。同时,教师党员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也得到提高。

四、结束语

通过实施基于学科专业纽带的高校党团组织互动共进工作模式,在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形成了新型的党组织架构,初步搭建了党员师生互帮互助、引领示范的平台,发挥了党员师生的先进性作用,提高了党团员学生的思想觉悟、专业技能,凝聚了全系党团员师生,影响和带动其他师生共同参与教学科研、学生教育管理、专业学习等各项工作,使学生的思想觉悟普遍提高,学生专业能力普遍提升,班风学风普遍改善,取得了显著的育人效果,带动了师生员工思想觉悟的提高,以及学生能力和教师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杨张维.新时期高校“党建带团建”创新模式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28-29.

[2]詹春涛.高校基层组织党建带团建工作浅析[J].科学时代,2010,(19):103.

[3]谢宁.高校共青团组织“党建带团建”工作的若干思考[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40.

[4]李蓓蓓.坚持党建带团建开创高校团学工作新局面[J].魅力中国,2010,(24):73.2014年9月1第33卷第9期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1Journal of Heilongjiang College of EducationSep.20141Vol.33 No.9endprint

猜你喜欢

党团组织
发挥高校党团组织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重要作用的探索
依托党团组织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党团组织在学生公寓管理中的价值探析
教练技术在大学生党团组织建设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