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万亿拉动内需政策的相关思考
2009-03-06傅凯云
傅凯云
[摘 要]在世界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为防止我国经济下滑,国务院常务会议近期确定的十项措施从改善民生、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角度加大了投资力度,释放出保增长的强烈信号,以期逐步消除公众的恐慌情绪,提振社会投资与消费的信心。但同时,我们必须预见到此政策实施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负面影响。
[关键词] 4万亿 拉动内需 监管
在世界经济面临严峻考验的背景下,为抵御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不利影响,中国宏观调控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11月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作出了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决定,出台了更加有力的扩大国内需求十大措施,加快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和灾后重建,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1]经初步匡算,两年约投资4万亿元,涉及面广泛。十大措施释放出积极信号,有利于人们对中国经济的信心回升。但是也存在着落实难度大、政策见效慢、资金监管难度大以及可能产生的其他隐患等方面的问题。
一、措施落实难度大
本次拉动内需促增长的十项措施包括:“一是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 二是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三是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四是加快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发展。五是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六是加快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七是加快地震灾区灾后重建各项工作。八是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九是在全国所有地区、所有行业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鼓励企业技术改造,减轻企业负担1200亿元。 十是加大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1]我们可以看到基础设施建设成为进一步扩大内需的重点之一。
仅从地方政府角度看,如此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对各地方政府来说无疑是一大考验,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第一,地方政府资金不足,融资困难。中央政府的财政投入是有限的,40000亿计划资金主要落到了社会投资上,而作为社会投资的主力地方政府,按照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不得发行地方政府债券。地方政府只能通过以国有企业的名义设立信托私募资金,或者通过当地一些大型企业发公司债,或者从股市融资等方法获取建设资金。但是在世界经济下滑的大背景下,公众投资的意愿下降,如此大规模的资金需求较难满足。第二,时间仓促,提出科学的建设计划难。政策要求十项措施实施“出手要快,出拳要重,措施要准,工作要实”,但在各地方政府没有准备的前提下,大规模的兴建基础设施,要做到科学详细论证难度大。
二、政策见效慢
通过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增加财政支出,对短期拉动经济增长作用明显,但是对于拉动国内总需求从而促进经济长期发展的作用小。
因为短期来看,投资本身会带来消费,比如修建机场铁路等,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增加的民众的总收入,从而刺激消费。但是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的政策对社会总需求的刺激作用不明显。就目前情况看,大多数家庭并不是没有能力消费,更多的是不敢消费,将大部分收入以储蓄的方式保留。这样的状况与这几年的经济环境紧密相关,第一,虽然义务教育学费减免,但学校其他培训费用高昂,高等教育普及但学费却不断上涨,一个家庭总的教育费用居高不下并有上升趋势;第二,医疗改革只闻其声,不见其形;第三,股市泡沫破裂,大量闲余资本被套牢。但是教育改革、医疗改革、股市回暖,都不是靠一两年投资就能看到效果的,从而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拉动内需。通过增加政府支出来刺激国内经济不是长久之际,从根本上解决国内需求不足的问题才能保证经济长期增长。所以从短期来看,大范围拉动内需的可能性小;从长期来看,十项措施对经济的刺激作用有限。
三、资金监管难度大
本次经济刺激增长政策资金规模庞大,对其的监管难度可见一斑。首先,资金数额庞大,寻租动机大。相关研究显示,发展中国家可以用于“权力寻租”的租金数量约占GDP的20%~30%。庞大的政府投资就会使掌握项目审批、资金拨付、基础建设大权的干部带来巨大的寻租才动机。其次,十项措施涉及面广,项目繁多,人员关系复杂,不易监管。十项措施涵盖我国经济建设的方方面面,预期投资项目多,与此相关的人员从政府官员到项目承包人,从规划者到资金具体使用者,牵涉面广,很难一一监管。再次,相关立法滞后,已有立法不够完善。《企业国有资产监督和管理暂行条例》对相关方面做了规定,但真正起效能够对不法行为进行制裁的具体规定很少。最后,监管成本高昂。由于涉及面广,人员复杂,调查困难,起效时滞很大。
四、存在隐患
4万亿投资计划虽然鼓舞人心,但也存在诸多的隐患。最直接的是造成财政赤字,另外可能引发新一轮的通货膨胀,以及出现对民间资金产生挤出效应等。
(一)财政赤字
财政部资料显示,2008年上半年财政收入继续实现高增长,全国财政收入34808.19亿元,同比增长33.3%,但伴随全球经济的转冷,三季度全国财政收入有所回落。10月份全国实现财政收入5328.95亿元,比去年同月相比下降0.3%,其中,中央财政收入2776.38亿元,同比下降8.4%。[2]而且可以预见接下去一两年财政收入情况也不乐观,现今启动4万亿元投资,中央政府投资比重又比较大,笔者认为财政赤字是不可避免的。很明显,明年建设国债的发行规模和财政赤字将再次增加。财政赤字风险警戒在3%--5%,虽然目前我国赤字额占GDP的比重与此还有一定距离,但赤字不断加大,却也加大了财政赤字风险。另外,国债的大规模发行,如果经济形势较快好转,那么会加剧通货膨胀的风险。
(二)新一轮的通货膨胀压力
今年9月份之前,我国管理当局为应对相对过热的经济发展实行稳健的财政和从紧的货币政策,以抑制通货膨胀的恶化。世界金融危机爆发,世界经济骤冷,导致中国经济受影响,增速逆转,主要表现为出口需求急剧下降。中央政府当机立断,运用财政政策,加大政府支出,拉动国内需求。但是财政政策一系列预期效果是建立在理论分析之上,实际发展情况与政府希望达到的目的通常会有偏差。所以温家宝总理提出实施十项措施“出手要快”,强调抓准时机,但是,经济体对政策的反应情况通常是无法准确预见的。由于我国生产能力强,一旦外需较快的转化为内需,或者外需相对较快恢复,财政支出就直接成为推动通货膨胀强大力量。同时因为财政赤字而发行的大量国债,在经济过快好转的情况下,也会通过货币乘数传导机制使通胀恶化。
(三)可能挤出民间投资
虽然我国当前经济受世界经济的影响,一小部分企业面临破产,整体投资意愿有所下降。但是如果各地方政府急于争取更多中央计划项目,不讲求科学规划发展,可能会产生重复引进、重复建设、形象工程、攀比工程等,不仅造成大量资金浪费,更会对民间投资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
此次投资计划力度之大、速度之快、涉及面之广、影响力之大前所未有,我们需要政府在看到可能取得预期成果的同时更多的认识到上述风险,及时防范,避免矫枉过正,紧急刹车带来的不良影响。
参考文献
[1]中国政府网:www.gov.cn
[2]财政部网站:www.fm.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