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握兴趣思维问题三脉络

2009-03-05韩治清

现代教育教学研究 2009年3期
关键词:激趣兴趣思维

韩治清

【摘要】兴趣是一种具有积极作用的情感,在应用题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呆板的画面变成活泼的动画,将抽象的文字变成直观的演绎,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关键词】兴趣;思维;激趣

Grasps the interest thought question three veins

Han Zhiqing

【Abstract】The interest is one kind has the positive role emotion, in the application topic teaching, will use the multimedia technologies the stereotypical picture to turn the lively animation, will abstract the writing will turn the direct-viewing deduction, can maximum limit stimulate students study interest, will transfer the student intense study desire.

【Key words】Interest; Thought; Stirs up the interest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努力诱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学生才能打开思维的闸门,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思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使人产生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

著名数学家哈尔斯说,“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创新。”因此,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巧设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激活学生的兴趣点,放飞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地进行学习与思考。

1 联系实际,引发思维

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数学教学中,要让学生学习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有价值的数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密切联系实际,从学生喜欢的事例入手,引发学生的兴趣,激起他们学习的欲望。如在三年级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我就安排了这样一个游戏:请学生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并仔细听老师要求,然后做。如果有4个月饼,平均分给小明和小红,请用手指个数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学生很快伸出2个手指。教师接着说现在有一块月饼,要平均分给小明和小红,请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这时,许多同学都难住了,有的同学伸出弯着的一个手指,问他表示什么意思,回答说,因为每人分到半个月饼,教师进一步问: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半个”吗?学生被问住了。此时,一种新的数(分数)的学习,成了学生自身的欲望,创设了一个较好的教学情景,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激起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例如,在一年级学习“统计”一课时,我们从学生喜欢吃的水果入手展开调查和统计,老师点出四种水果:苹果、橘子、香蕉、梨。让学生举手表示爱吃哪种水果,同时老师在画好的条形统计图中,根据爱吃每种水果的人数涂空格,就可以统计出本班学生喜欢吃的水果的情况。通过师生互动,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学会了收集数据和整理数据的方法,掌握了抽象的数学知识,学生学得积极、主动。兴趣已被激起,思维随即展开。

2 巧设问题,引发思维

数学思维能力的训练尽量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在课堂教学中的教学内容要面对生活实践,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平等而又充满智力活动的氛围,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创新性思维的训练。由于学生的思维的创造性是一种心智技能活动,是内在的隐性活动,因此,必须借助外在的动作技能、显性活动作基础。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通过“再创造”来学习知识,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目的,达到能力的创新。例如,在教学《接近整百整十数加减法的简便算法》时,有这样一题“165-97=165-100+3”,学生对减100时要加上3,难以理解,我就让学生联系买东西找零的生活实际想:妈妈带了165元钱去医药商店买了一盒97元的西洋参,准备给爷爷补身体。她付给营业员一张百元钞票(应把165元减去100元),营业员找回3元,(应加上3元)。所以,多减去的要3应该加上。这样教学,抽象的运算获得了经验的支持,具体的经验也经过一番梳理和提炼,上升为理论上的简便运算,从而又总结出“多减要加上,多加要减去,少加要再加,少减要再减”的速算规律,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又如,在学习一年级教材“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一节时,为了把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形象,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到知识,我特意设计了“拍皮球”的游戏情境:“熊哥哥拍了27下,熊弟弟拍了5下。”并以此为信息让学生们提问题,同时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学生们提了好多问题,其中提到“熊哥哥与熊弟弟一共拍了多少下”时,我让学生们思考这一道题,自己动脑,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很快答案出来了:

生1:我是从27根小棒开始接着往下数5根,一共是32根,所以27+5=32;

生2:用小棒摆。我是先把27分成20和7,先算7+5=12,再算20+12=32;

生3:我是先把5分成3和2,先算27+3=30,再算30+2=32;

生4:我是先把27看成30,先算30+5=35,再算35-3=32;

生5:我直接用竖式27+5=32.

学生们纷纷提出了问题。我欣喜地看到孩子们的“各不相同”。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找出了不同的算法,远远超出了书本的解释。看到孩子们脸上的那份喜悦,那份自豪,我心里感到由衷的高兴。

3 生动画面激趣,引发思维

鲁迅先生说过: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兴趣是一种具有积极作用的情感,在应用题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呆板的画面变成活泼的动画,将抽象的文字变成直观的演绎,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如学习“表格应用题”,一年级的学生,刚接触应用题,对于应用题中的“条件”、“问题”这些抽象概念很难理解。于是我利用多媒体课件设置了一组动态画面:在一棵美丽的大树上有5只鸟儿在唱歌,这时又飞来了3只鸟儿一起唱歌。当学生明了意思后,紧接着在旁边显示一张表格,原来的5只鸟飞进了第一格,后来的3只鸟飞进第二格后变成一行字:又飞来3只,同时两格变成红色,出现“条件”。最后,“?”飞进第三格变成“问题”。

漂亮的动画,一下就吸住了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在享受美的感观时也轻松地认识了应用题的基本结构(两个条件,一个问题),引发了他们学习应用题的欲望,思维的闸门随之打开。

4 创设情境,引发思维

“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有利于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因此,在备课的过程中,我总是认真查找资料,搜索与学习内容相关的事件和事物,以便为学生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情趣,又富有思考性的情境,供学生探索学习。例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我设计了下面的情境:同学们,你们喜欢玩陀螺吗?想用自己的双手制作一个吗?那么,现在老师带领大家去参观一家陀螺制作工厂,看看工人叔叔是怎样做的,好吗?这时多媒体出示:陀螺制造车间将圆柱体木料加工成圆锥形陀螺的特写镜头。在现实兴致勃勃的时刻及时问:你发现陀螺的主体部分是什么形状的?它是由什么形状的木料加工成的?你还想提什么问题?学生可能回答:圆锥体是由圆柱体加工的;圆锥的体积比圆柱的体积小或者说圆柱的体积比圆锥的体积大等。经过学生的种种猜测后,老师接着问,你想知道它们之间到底存在什么关系吗?那么,你们接着做实验,我想你们会从下面的实验中找到答案的。通过上面的情境,学生的探究热情被鼓动起来了,这为圆锥的体积公式的推导铺平了道路。

收稿日期:2009-05-18

猜你喜欢

激趣兴趣思维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思维总动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激趣 导思 引探
初中政治课的“激趣”研究
智力因素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研究
试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低年级识字教学中游戏的设计与研究
巧用多媒体技术, 让语文课堂更精彩
善问让思维走向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