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社会现代化对人的心理素质现代化的影响
2009-03-02刘莹莹
刘莹莹
摘要:社会现代化对人的心理健康既有积极的影响,又有消极的影响。人们在追求物质现代化的过程中,往往忽视人的心理的发展。努力实现人的:心理品质的现代化是实现人的现代化,进而促进社会现代化的基础工程。
关键词:社会现代化心理素质的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G6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09)12—0183—02
1什么是社会现代化
1.1涵义
社会现代化指人们利用近、现代的科学技术。全面改造自己生存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的过程。狭义的社会现代化指的是工业化和民主化。社会现代化的过程一般认为开始于17~18世纪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19世纪扩展到欧洲大部分地区和北美地区,至20世纪60年代成为一股世界性的潮流。
1.2基本特征
①科学技术的发展带动整个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是科学技术革命的结果,科学技术也促进社会精神生活、物质生活的变革和人的全面发展,引起社会结构的重大改变。②经济持续而迅速的发展。经济增长的首要标志是以农业为主转变到以工业为主,即工业化。它是现代化社会的基本标志,也是同传统社会的主要区别。20世纪50年代后期以来,在已实现了工业化的国家中,现代经济发展结构的趋势是,第三产业的发展逐渐超过了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③政治民主化和普遍参与。社会现代化的发展,要求在最广泛的社会基础上,使更多的社会成员参与对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管理,发挥全体社会成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④社会结构日趋分化。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大工业的发展,使得各种社会活动日益复杂,相互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在这种情况下,各种专门化的功能互补的社会组织迅速发展,更有效地满足人们经济、政治、文化、情感的需要。社会的每一个结构要素,承担着越来越专门化的功能。⑤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变革。在现代化过程中,与经济、政治等变革相适应,整个社会和全体社会成员,由落后的、愚昧的、腐朽的生活方式转变到文明的、科学的、健康的生活方式,由安于现状、惧怕变革、墨守成规的价值观念,转变到积极的、向上的、进取的精神状态。⑥城市化。在一个国家和社会中,城市人口增加,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农村中城市特质的增长。城市化是人类居住方式的变化。也是社会经济、社会关系、生活方式迈向现代化的综合反映。一般来讲,一个国家城市化的水平同整个国家的现代化水平是成正比的。
2中国的现代化
中国的现代化是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总结了中国革命与建设的经验提出的。根据中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体制正在完善,科学技术水平还相对落后的情况,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中国现代化的蓝图是:在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方面,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基本实现工业化,大力推进信息化;在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方面,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在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方面,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扬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与爱国主义精神。现代化进程是上述几个方面的互动过程,其关键是人的现代化,是全体国民素质的提高。
3现代化带给人们的挑战
3.1价值观的冲突
我国的改革开放使西方文化价值观日益渗入并得到广泛传播,使我国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念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西方文化中重分析思维、重竞争、求效率、尊重个体、重利轻义、价值观求变、重开源,强烈地冲击着中国传统文化中重整体、重和谐、重安分、求踏实、以集体社会为重、重义轻利、价值观求稳、重节流的传统。在这种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交融与碰撞、推进现代文化发展的过程中,人们难以依据自己已有的认知经验,合理而准确地选择和认同某一社会价值观念。这就造成人们心理上的失衡与障碍。
同时,在中国传统社会,长期以群体为本的道德价值观为主导,忽视主体的权利和个体的利益。市场经济的建立,唤醒了人们的自我意识和个体价值意识。但又易把“个体为本”的道德价值观推向极端,过分强调个人利益,忽视群体与社会的利益。这就使旧有的社会规范被普遍否定或遭到严重破坏,逐渐失去对社会成员的约束力;新的社会规范尚未形成或未被普遍接受。不具有对社会成员的有效约束力,使得社会成员处于混乱的、相互冲突的社会规范之中。原有的心理上稳定有序的结构被打破,道德评价滑坡,产生错位与失当,给社会成员带来程度不同的心理困扰和精神痛苦。
3.2人际关系的冲突
正如丁瓒教授指出的:“人类的心理适应。最重要的就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所以人类的心理病态,主要是由于人际关系的失调而来。”中国是一个有几千年历史与文化传统的大国,形成了以人缘、人情和人伦为特征的人际交往模式。现代化的推进、改革开放的深入,大量的人口向城市集中,大大扩展了人们的生活空间,扩大了人们的社会交往范围。由于个体对自身利益的关注与追求,使得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加剧,人际关系的冲突急剧增加。加上现代生活节奏的紧张,使得人们没有太多的时间进行直接交往,人们普遍感到人情冷漠。人们在长期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人际交往常规模式被打破,人们不得不消耗巨大的心理能量来寻求应付人际交往的行为方式,以便维持心理平衡。这常使人产生困惑、焦虑、抑郁、恐惧等不良情绪,甚至绝望自杀。
3.3生活事件增多与个体心理承受力的冲突
(1)改革开放使人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但是人们仍不满足。据天津社会科学院1991年对全国1421名城市居民的问卷调查发现,感觉“与别人相比,自己生活低得不合理”的有562人,占总数的40%;认为自己目前生活质量低于自己本应达到的生活质量水准占75%。由此他们心理不能承受这种分配的不公平,导致生活不满足、工作不满意。使一些社会适应能力低、心理调适能力差的人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
(2)由于社会向多元化发展,社会流动增加,社会角色增多。给人们带来了更多的自由选择的机会。在升学、就业、婚姻、事业、成就、经商、生活方式等方面的选择空间愈来愈广阔,给人们以充分展示自己潜能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更多的挫折和失败,这就增加了人们面对负性生活事件的几率。负性生活事件的增加使原来稳定的生活方式被抛弃,原有的安全感逐渐丧失。这时,人们的内心体验表现出迷茫、恐慌、失落、紧张等情绪反应。
4人的心理素质的现代化
现代社会生活的节奏不断加快、工作日愈紧张,人的负担逐渐沉重。过高生活要求与社会期望,较大差异和剧烈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人的心理压力。社会信息化、网络化的瞬息万变,对人的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要求越来越高;这种适应能力包括对社会变革及各种压力、挫折的承受能力、适应新世纪的知识
更新能力、处理人际关系和突发性事件的应变能力等。社会在变、体制在变、机制在变,人们周围的客观事物在变,这要求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必须随之转变。建设现代化、实现人的现代化,要求人的心理品质要率先实现“现代化”。事实已经并将继续证明,改革不仅需要有良好的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而且还需要有一个良好的社会心理环境。“人的心理现代化”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提高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使人们在激烈的社会变革中,尽量保持心理上的平衡,保持一种健康的、积极的、向上的心态。人的现代心理素质具体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能够坦然面对各种压力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使人们的心理压力加大,常常处于紧张的应激状态,。这些压力既能够产生负担和焦虑,也可以转化为动力,关键在于如何对待和认识压力。心理素质现代化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使人们坦然面对压力,达到一种既有危机感、紧迫感,又不过度紧张、焦虑,积极地迎接挑战的境界。
4.2能够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
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在成长的过程中总会遇到不如意的事情,现实与理想总会有一定的差距,造成人的心理落差,比如:失学、降职、下岗、失恋、婚姻失败等。在这种情况下,要求人们要及时调整心态,快速适应环境的变化。因此,心理素质现代化的另一个目标,就是要使自己能够及时消除心理落差,正确对待挫折与失败,选择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有利的人生目标和行为方式。
4.3能够有效进行自我控制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不确定因素日益增多,人们对自己的前途感到渺茫,对未来表现出忐忑不安之状。市场经济刺激了人们的各种欲望,有的人由于经不起各种诱惑和侵蚀而误入歧途。因此,心理素质现代化还应该表现为能够在复杂的局面中有效地进行自我控制,自信、自尊、自爱、自强、自立,坚持不懈地追求积极健康的人生目标。
4.4能够善于处理各种突发事件
在发展市场经济的当今,各种社会思潮激荡,社会意识变得有些混乱,社会上出现了信任危机、情感危机、信仰危机和道德危机:人与人之间利益关系变得复杂化,此外偶尔还会遭遇到不测的天灾人祸,应付这一复杂的局面,要求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与健康的人格,对其作出恰当处理。
5结语
人的现代化是整个现代化的起点、动力和最终目的,社会的现代只有与人的现代化交相辉映才能使整个现代化建设在和谐的状态下平稳前进。现代化作为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如今已呈现在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实现科学技术、生产、生活现代化,更需要人的现代化,而心理素质现代化又是人的现代化的基础。人们在追求物质现代化的过程中,往往忽视人的心理的发展。努力实现人的心理品质的现代化是实现人的现代化。进而促进社会现代化的基础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