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对外汉语中级精读课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语言理解
2009-03-02曹沸
曹 沸
摘要:现阶段的对外汉语中级精读课教学存在着教学效能低下,学生学习动机减弱等现象,本文结合中级精读课的教学特点,教师和留学生之间关系的特殊性,分析了问题的症结所在,认为从课堂教学内部过程入手,发挥教师的桥梁作用,对外汉语教师可采取课前评估,适时的评价并运用一些非言语手段,多了解学生情况等交际策略,做好交际的调控者,从而提高教学效能。促进师生间的语言理解。
关键词:主体客体桥梁作用
语言理解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09)12—0026—02
中级汉语课是中级阶段汉语教学的主干课,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多方面技能的一门综合课。然而,中级阶段的对外汉语精读课教学往往出现效能偏低、留学生学习动机衰减。两极分化严重的现象,针对这一现象。学术界近年提出“以学生为主体”。变“怎么教”为“怎么学”的观点,引入了建构主义教育理论来革新教育理念,进行课堂设计……教学模式的改革也方兴未艾,任务型教学大纲已研制出来并开始推广。但这些似乎只停留在理念革新和总体设计的层面上,而没有详细考察影响现阶段中级汉语教学效能的具体因素。也没有将理论进一步具体到操作的层面。本文结合中级阶段对外汉语精读课教学的特点。力图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并试从课堂教学四要素(教材、教师、学生、环境)中的教师和留学生之间的语言理解方面提出一条较为合理的解决途径。
1中级阶段对外汉语精读课教学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内多数学校的对外汉语教学中级阶段一般指留学生在国内外学习汉语约一年后。在中国继续学习的阶段教学对象为人学前已基本掌握了普通话语音;已学过并初步掌握汉语的基本语法结构;领会式词汇量在2000—4000词之间,复用式词汇量在1000—2000词之间的外国留学生。
但由于国内多数学校在入学测试阶段,一般不对进入中级的留学生进行严格的考试,使中级阶段的教学呈现出较为复杂的特点。
具体而言,一是教学内容与初级阶段比有着容量大,书面语生词多,难点多,重点分散的特点。这导致了教师课堂教学效能的降低。
二是教学对象特殊性,首先。中级留学生不像初级学生那样较多地依赖课堂教学,他们已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他们的汉语学习策略和学习风格已经形成,但尚未达到自由运用的程度。因此如何适应中级学生的特点,精心准备上课内容并为他们提供足够的自主学习机会,成为中级教学的一个难点。其次。中级留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很大。虽然经过了课堂测试,但由于学生所接触环境和学习语言积极性的差异。学生的汉语水平是有一定差距的。一些学生在初级阶段的遗留问题并未随年级升高而解决,部分学生的母语负迁移会对汉语学习的影响更大。再加上留学生文化背景、职业背景、年龄等方面的不同,使中级教学对象的差异性愈加复杂,增加了教学难度。现阶段中存在的问题与前述特点密切相关。第一,从教法来看,随着课堂互动理论和交际教学法的发展,对外汉语课堂教学自始至终教师讲、学生听的情况已经不多见,越来越多的对外汉语教师经常使用各种课堂活动来组织教学,提高课堂互动,增加学习者主动参与的机会。然而,简单地增加学习者说话的机会并不一定带来学习者参与度和课堂互动程度的提高。
第二,从教材上看,中级精读课教材的课文多为书面语材料,且部分篇章时代性较差,导致教学内容实用性降低,结果学生课本的生词和语法都学会了,却仍不能满足日常表达的需要。
第三,从学生自身的学习心理来看,汉语水平达到中级的学生,学习汉语的一大目的是为工作提供便利或为了通过HSK考试。所以他们的汉语学习,并不满足于日常生活中的交际。同样也重视自身想法的表达,和别人观点不同时的辩论。由于一些教师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有效的汉语学习策略不够重视,致使学生难以掌握自主学习汉语的窍门。
2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特殊的语言理解
不同于普通的中国师生关系,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和留学生之间的关系是特殊的。首先,对外汉语教师和留学生属于不同的文化群体,不能把二者同时置于相同的文化背景之中,二者之间的交际应在多种文化接触、碰撞中寻求理解、寻求融合。其次,对外汉语教师和留学生的交际会更多地依赖非语言交际,如手势、表情、动作,因为用语言表达经常会遇到语障。为了排除语障交际双方会不自觉地用到辅助性的非语言交际。再次,对外汉语教师和留学生之间的语言交际倾向于简单语言的交际,只能运用简单的词汇和语法结构来构造语篇。缺乏丰富的语义、语用内容。对于中级阶段的教师,不仅和初级阶段的老师一样面对的是不同国别、不同年龄、不同文化层次的学生,而且很多学生都习惯了初级阶段老师的教学模式,语音特色,说话的方式,中级阶段的学生往往不能适应中级阶段的老师。
正因为对外汉语教师和留学生的关系和交际具有如上特点,所以他们二者之间的语言的理解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我们认为“理解”这个问题应从主体和受体两方面来看。作为主体,他会采用和其表达内容相一致的形式。包括语言形式和非语言形式,来表达他的意识内容,以期在受体唤起他所期待的内容;作为受体,接收到主体发出的形式符号后,在其精神意识内部世界中唤起的内容只是表面的,是理解的前提。只有当唤起的表面内容和受体精神意识内部世界中已有的其它意义形式产生了自认为合适的关联时,才达到了理解。外汉语教师和留学生之间的语言理解主要从以下三方面考察。
第一,从主体的外化内容看,作为主体的教师,当他要把已经内化了的精神意识内容外化的时候,不会脱口而出或很随意地表达,要自觉地对这部分内容进行加工和处理。这个加工、处理过程大致可以概括为由繁化简、由长化短的过程。与留学生交际时,要求教师用最简单的词汇、最清楚的形式表达最准确的内容,这也是修辞,只是这种修辞有悖于正常的修辞,因而付出的努力更多。由此可见,对外汉语教师对留学生外化的内容因为经过了一个特殊的修辞过程,所以已经不完全等同于教师当初希望外化的内容。这必然会影响理解,但这一点是教师自觉地意识到的。
第二,从受体内化过程看,当表达主体发出声音传达给受体时。受体亦通过五种感觉器官内化其接受的内容,但并不是全部接收和吸收并理解的,当某项内容在受体的内部世界中未找到任何与之相关的意识焦点时,受体当即就放弃了这项内容,把注意力转移到内部世界中唤起的精神意识内容之上,因为还有更复杂的内化后续过程。比起本国人交际内化过程,留学生作为受体对接收到的信息内容先要经过一个语言系统链接过程。大部分第二语言学习者都是在完全掌握母语系统之后进行的,虽然我们一直提倡用目的语的思维方式来学习新的语言,但实际上思维模式一旦成形,思维方式的改变实为艰难,语言的学习也即在两种不同的语言系统之间建立越来越多的联系。
第三,当留学生成为主体,向教师表达他的想法时,教师这
时作为对话的受体,对主体表达的内容,受体总是倾向于用汉语系统的规则来理解,倾向于相信主体表达的内容是经过了认真考虑作出的最合适的表达,实际上此时的主体表达受到了其社会背景、文化背景、语言水平、思维方式等各种个人因素的影响,在汉语系统内未必为合适的表达,误解便常常产生。由此可见,对外汉语教师和留学生之间的语言的理解比本国人之间的语言的理解要复杂和困难得多,如何才能改善这种情况呢?这个重任主要落在了对外汉语教师肩上。
3中级阶段对外汉语精读课教师的桥梁作用是促进语言理解
西方学者提出。教师在外语教学中包括三项任务:(1)预测教学对象和选择教学内容;(2)实施一些交际策略以促进与留学生之间的语言的理解;(3)提供教学支持,适时评价。
3.1预测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个体差异,选择、调整、展示教学内容
如前所述,中级精读教学容量大,难点多,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在课前根据教学大纲和经验预测教学重点,对课本内容进行删减、调整。但由于教学对象经常变化,因此预测未必切合学生的实际。如能在学期前或学期初做好“备学生”的工作,则可使师生之间的调整期缩短并使教学重点的预测更为准确合理。比如可先通过收集学生入学测试的成绩,学习表现等大体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再通过谈话、收集调查问卷的方式测定学生的个体差异。其中调查问卷的内容设计应包括学生的背景情况(国籍、年龄、学习时间等),学习动机、学习难点、自我归因、认知风格或多元智能类型等问卷应在学期初尽早发放,以免浪费过多课上时间了解学生。
在测量学生的基础上。教师应对教材内容作出选择。首先,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和学习难点精选教学重点,一方面所选重点内容要少而精。另一方面,针对学生学习难点确定教学重点而不必拘泥于某一教材或学习阶段。比如语音教学,尽管初级阶段已经学过发音,但很多学生仍存在不同程度的发音问题,在中级教学中应针对不同国籍学生的难点以及个体情况继续纠音。其次,教师可对教材内容的不合理之处作出调整与补充,教材中语言点有时先难后易。教学时可加以调整。对一些跨越不同学习阶段的重要语法点。可以打破阶段间的藩篱,前后联系循序渐进地教学。在课文内容方面,一些相对而言实用性、趣味性不强的课文,可采取学生自学和教师讲练结合的方式,适当补充一些更实用与学生个体有意义关联的内容,并允许学生将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带入课堂。这样就突破了课本和课堂的局限,通过教师的桥梁作用选择、调整和补充,让学生在有限的课上时间里学到最丰富实用的内容。最后,在展示教学内容的阶段,教师要特别注意使学生理解所教内容,调整语言输入为可懂输入,并略高于学生的当前水平。还应充分利用对学生个人信息的掌握,使教学内容尽可能地“卷入”学生。比如在课上常以“像某某同学说过的”引述学生的话语引起学生的注意,等等。
3.2对外汉语教师可以实施一些交际策略以促进留学生对语言的理解
在留学生表达不太清楚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对其要表达的意思进行推测,并用更完整、更清楚的话转译,比如用“你的意思是……?”“你是不是想说……?”之类的话语暗示对方其话语表达不清楚,并努力达成一致。对留学生的表达实在难以明白的时候,不妨直接质疑,使其反观语言表达,比如用“不对吧”“你说什么?”之类的话语,留学生一般在听到这样的话语后会重新思考他所说的话,并对其话语进行一定的修正。当老师不完全明白或不确信留学生的意思时,为了避免直接用语言挫伤留学生的表达欲望、表达积极性,可以适时地使用表情、动作来暗示对方。如皱眉头、茫然状、摇头、摆手之类都可以起到一定的效果。
3.3课堂评价要准确得体、诙谐幽默
首先,对外汉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语言要准确而又得体。针对不同国别、不同性格的留学生,要能做到因人而异。具有针对性地作不同的评价,而这些评价又恰恰能给学生以提醒或纠正。
“你读得很正确,如果声音再响一点点就更好了。”“读得真好听,不过有几个词的发音有问题,你跟我念,你试试看!”这些贴切的评价语客观地指出了学生的长处及存在的缺点,对外汉语教师要具有很强的听辨能力,要能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反馈信息,让学生一步步做到朗读的基本要求:快慢适度,富有节奏,态度大方。语言流畅。这些准确得体的语言加上教师明快生动的语言示范,学生们的回答或朗读肯定会一次比一次好。
其次,幽默是对外汉语课堂中不可多得的品质。它能打破课堂内死水般的枯燥局面,使整个教学过程达到师生和谐、充满情趣的美好境界。它不仅能提高教学语言的品味,而且能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4结语
“以学生为主体”的中级精读课不能缺少教师提供的效率保证,特别是在目前中级精读课教学面临教材、教学模式等诸多限制的情况下,发挥教师桥梁作用为实现教师和留学生语言理解、突破外部条件局限、提高课堂教学效能提供了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