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追求真实本位的语文教学
2009-03-02黄海燕
黄海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09)12—0152—01
语文教学关系到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关系到祖国文字的理解与运用。所以说语文教学尤其重要。至《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推出,给现行的语文教学带来了活力,带来的生机,也带来了全新的教育理念。新理念的实施与体现不是在教材的本身而是在教师的自身。本文就如何追求真实、本位的语文教学,谈一些认识和体会。
1追求真实课堂,以学定教
新课标理念——“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学生有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伙伴等权利。”这一理念意味着教师的教学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并且追求真实的课堂。
我们曾经对“教学目标明确”、“提问精要恰当”、“渗透学法指导”等孜孜以求;曾经对一节环环相扣、天衣无缝、一帆风顺的课给予热烈的掌声;曾经对一节课教师讲完结束语正好响起下课的铃声而赞不绝口。的确,这样的语文课让听者感到很精彩、很“完美”。但深究下去,我们不难发现,这种“精彩”“完美”的课是以学生为主体的遗失,它使课堂失去了生命。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常常不懂装懂、懂装不懂;常常答非所问,辞不达意;常常不说自己想说的话,尽说老师想要的话,提出的不是“真问题”,而是“假问题”。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关注的不是学生学到了什么,学得怎样,而是自己要怎样完成教学“预设”。是的,我们要追求完美。但我们更要追求教学的本真——学生的健康发展和需求。教师要“忘我”地为学生服务,把“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教学宗旨。所以,根据新课标的精神,课堂教学应力求做到“以学定教,顺学而教”。例如,笔者曾听过《倔强的小红军》一文教学中有这样的片段:老师自己没有设计问题,而是把发现探究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她根据学生在对课外有关资料及课文的阅读中获得体会,诱导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再辅导学生归纳,提炼出了更有价值的问题(小红军为什么要“骗”陈赓?陈赓全明白了什么?)然后让学生进一步去品读课文,合作探究,实现个性化的阅读。整堂课教师把握住课文重点,引导学生实实在在地学习。其效果学生情绪高涨,教师轻松自如,听课者人人称道。课例告诉了我们:现行的语文教学都应该“以学定教”充分理解、尊重、宽容学生,从根本上为学服务。俗话说:“鸟在林间自会啼”,只要我们语文教师不忘新课标的理念追求本真,忘我地为学生服务,让学生进入自主学习的森林,那么“鸟儿”自然会引吭高歌,课堂自然会呈现出天高任鸟飞的局面。
2强调语文本位,夯实双基
新课标理念——“语文素养以语文能力(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审美情趣、思想品德、行为态度、思维能力、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由此可见,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必须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为先。因此,语文教学要坚守语文本位,加强“双基”(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训练。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可是,有些语文教师为了追求新颖、活跃,有特点,有创新的课常只重视形式多样,给人热热闹闹、花姿招展的感觉,把字词教学的落实,文章结构的把握,表达方法的揣摩等抛之脑后。双基训练即使有也是“蜻蜓点水”匆匆而过。这样自然造成语文本位的失落。为了能真正落实新课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教师一定要坚守语文本位,扎实地进行“双基”训练。笔者借鉴一些教学案例谈谈新课标指导下的语文课将如何进行“双基”教学。
语文教学强调“双基”。训练,并不是“另起炉灶”,而是要求与阅读教学和谐共生。相互交融,让阅读过程成为训练的有益载体,让训练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例如:一位教师在对《世纪宝鼎》进行教学时,他在学生认真读文,了解世纪宝鼎的外形结构、象征意义、历史价值后,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
师:同学们,你们已了解了世纪宝鼎。假如让你代表中国向联合国赠送这一世纪宝鼎。你会怎样介绍?
(全班学生认真读课文,积极准备。)
师:下面请同学自告奋勇介绍世纪宝鼎。
(几名学生相继上台表演介绍世纪宝鼎。)
这一教学环节安排十分巧妙。它不仅使训练融于阅读之中,而且增强了训练的趣味性。更值得称道的是,老师的这一设计。既充分利用课文中的语言材料对学生进行作文训练,赠送物品的口语交际训练,又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真正意义上实现了理解、表达、交际的训练一体化。
3提倡人文教育,随文渗透
新课标理念——“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这一理念强调了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捕捉文本中的人文资源,做到教书育人。的确,语文教材有着丰富的人文内容,是教育人的极好素材。例如语文课中有着数不清的人物,即有智慧的人,有愚昧的人,有伟大的人,有渺小的人。有勇敢的人,有胆小的人等等。有了这些“人”的存在,导致了语文教育要有“认识人”的任务。就在学生认识人的过程恰恰能够对学生言行、品格、人性等方面进行陶冶、感染或借鉴,从而帮助学生塑造出一个真实的我。又因为文章不是无情物。文章有情,人更有情。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章渗透了作者真挚而浓厚的情感;如《梅花魂》表达了主人公深深的爱国之情;《荔枝》体现了母子间浓浓的亲情;《桂林山水》抒发作者对祖国山河赞美之情;《圆明园的毁灭》流露了对侵略者愤怒之情等等。教师就可利用不同的文本引导学生“披文人情”,理解课文蕴涵着的情愫,领悟课文所表达的丰富的情感。这样每位学生心灵得到熏染,思想得到净化,情感得到升华,最终使之做生活的有情人。总之,“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只要教师充满爱心,就能充分体现语文教育的特点,培养出品学兼优的学生。
理念灌注实践、引导实践;实践检验理念、孕育理念。我相信,课标理念一定会像一汪活水,源源不断流入每一节语文课中,也一定会似一股甘甜的清泉滋润着每一位教师、学生的心田。追求真实、本位的语文课堂教学定会取得丰硕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