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历史课堂中的分层教学
2009-03-02丁杰
丁 杰
摘要:初中历史课堂中的分层教学,应该做到对全体学生的分层,对教学目标的分层,对课堂教学的分层。通过分层教学来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达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从而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
关键词:历史课堂分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09)12—0134—02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的智力发展是有差异的。我们应当承认并重视这些差异,针对差异进行教学,才能取得有效的教学效果。在现行班级统一的授课条件下,教师面对不同能力的发展水平的学生群体,应根据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因材施教”和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班内分组教学”的理论,由点到面对初中历史进行“分层教学”。
1历史学科分层教学的必要性
现代学校以班级为基础进行教学,教师要同时面对几十名学生,同一班级的学生,虽然年龄相近,但每个学生都是具有独特能力、气质和性格等心理特征的个体,教师的教育教学,必须兼顾到学生的个别差异才能收到预期效果。然而,基础教育多年来形成的传统“应试”教育模式,使得学校教育中教学也只有一个目标。一个标准。衡量学校优劣、教师水平高低的标准只有升学率。由此导致不同背景和不同准备状态的学生不得不以共同的速度、类似的方法来学习共同的内容,以达到共同的标准。这种强调平均发展、忽视差异存在的教育模式所培养的学生,已不能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现代社会需要教育者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提高他们的素质,当前我国基础教育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在这个重大变革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要承认学生的个别差异,从面向未来出发,促进每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和谐发展,把学生的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初中学生由于受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的影响,在学习过程中存在个体差异。而我们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应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就必须掌握学生学习的层次性,并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
2历史学科分层教学的步骤
2.1全体学生分层
根据学生的学习、活动、心理等方面的情况,结合学生对历史的兴趣,钻研的深度,在可能的情况下对每个学生逐个谈话,了解他们的家庭状况、兴趣、爱好、特长及对历史学科的认识。然后对掌握的情况进行综合分析评判,再根据学生的差异、学习基础、心理特征,把学生分成三个层次(学困生、中间生、优秀生)。但不要就优秀生分几组,中间生分几组,切忌公开给学生划分层次,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对学习的兴趣。在每一组中按一定比例把优秀、中间、学困平均分到各小组中去,这样有利于学习成绩好、能力强、态度端正的学生影响到其他同学,带领他们共同进步。同时在选小组长时不能按成绩的好坏来衡量,关键要看组织协调能力。多给一些学困生一些机会,鼓励他们进步。
2.2教学目标分层
根据《课标》要求和各层学生的实际学习可能性,制定出分层次的教学目标。对教材内容按其重难点划分若干层次,再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出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教师围绕着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目标进行教学,并为学生的逐层递进设立台阶。例如: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第10课《秦王扫六合》提出全体学生必须达到的共同目标:掌握秦朝统一六国的过程,秦朝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了解秦朝的疆域和秦长城、灵渠两项古代工程。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目标:(1)掌握秦朝统一六国的过程,由学困生掌握。(2)巩固统一的措施,由学困生、中间生掌握。(3)如何看待“焚书坑儒”?由中间生掌握。(4)如何理解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由优秀生掌握。
2.3课堂教学分层
实施分层教学比较好的方法是目标教学法。通过目标的呈现,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明白本节课自己应该达到的目标和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改变授课形式,保证在同一节课内既有面向全体的“合”环节,又有兼顾优秀、学困生的“分”环节。
2.3.1设疑分层
在教学过程中要针对不同学生进行课堂设疑。课堂设疑既能及时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能启发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也是及时反馈的手段之一。一堂课的成败,关键在于每个层次的学生对学习的积极程度。这就说明课堂分层教育很有必要。教师在教学时要面向全体学生,建立一个和谐平等的模式。例如:八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第18课《战略大决战》,笔者设计了以下问题:(1)分别指出三大战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的时间、领导人、军队、战况、战果、作用。(2)三大战役首战为何选在东北战场?(3)在平津战役中,为何要和平解放北平?(4)材料解析(材料略)共产党为什么在短短三年打败国民党?在上课时(1)问尽量让学困生回答,(2)(3)问让中间生回答。(4)问让优秀生回答。对于简单的较易的题倾向于学困生,对于分析、综合性较强的问题可为优秀生展示才能的机会。课堂设疑的层次化,既要有普遍性和针对性,又要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增加全体学生学习兴趣。
2.3.2辅导分层
学困生的辅导一般在课堂上完成,他们既可以向优秀生或中间生请教,又可以随时向教师请教,争取课内完成学习目标。优秀生或中间生的辅导,不仅在课上,课后还要进行。在课堂上无法统一解决的问题课后可以继续讨论,鼓励他们把自己的观点写成小论文,成立历史兴趣小组,开展参观考察活动,以拓宽视野,探究历史学科知识,提高学习历史的兴趣。而优秀生或中间生的课外活动,又极大地吸引了学困生,使他们奋力追赶优秀生或中间生,使学生全员参与,各有所得。
2.3.3练习分层
课堂练习不但能及时反馈不同层次的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也能反映一堂课的教学效果。对于优秀生布置难度较大的作业,严格要求,精益求精,让他们了解大纲以外的知识;对于中间生则要求他们准确完成基础目标。做好知识的巩固工作,向优秀生提出挑战;对于学困生,要求他们完成基础知识,及时鼓励,增强信心。因此要编排适合不同层次的练习题,学生在完成练习的过程中,教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予不同的引导启发,鼓励学生有所创新。对有创新的解题方法给予表扬鼓励,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
2.4对学生的评价分层
对学生的评价一定要遵循差异性、及时性和鼓励性的原则。适时提出学生在哪些方面有了进步,哪些方面还存在欠缺,这样使学生能扬长补短,克服学习中的盲目性,树立信心。对于学困生能掌握基础题就可以给良,让他们享受每次学习后成功的喜悦。中间生或优秀生的评价可以以一个故事或一篇论文为依据。也可以用自评和互评的方式进行。总之,通过评价,让每个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并使优秀生不产生骄傲情绪,学困生不自暴自弃。
3历史学科分层教学的感想
分层教学能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体现了整体发展和个体差异的教学要求。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兼顾。特别是对学困生,让他们在课堂上有发言的机会,也有成功的喜悦,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也使优秀生的能力得到展示和发挥。这不仅是教学方法的转变,而且是教学观念、教学结构、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这样的转变能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从而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