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古代文学意境美刍议

2009-03-02

读与写·教育教学版 2009年12期
关键词:情景交融古代文学境界

周 维

摘要:意境是中国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情景交融、虚实结合是意境的主要特征。境生象外的空间美、高度的真实感和自然美、动态美与传神美、虚与实相结合等构成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美学特征。

关键词:意境情景交融虚实结合

中图分类号:I 206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09)12—0123—01

意境是中国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代表一种重要的审美形态。我国古代文学作品(特别是抒情性的诗词曲赋)都讲究意境美。中国文艺批评家也常常把意境作为衡量艺术美的一个重要标准,于是创造出美的意境成了诗人词家的创作追求。那么,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意境美到底有什么特征呢?我们从中国古代文学的意境的定义构成及含义,以及美学特征来分析它。

1意境定义的界定

对于意境这一概念,不同的文艺家有不同的提法。归结起来,典型的有两种定义。其一,认为意境客观存在于文艺作品中。《辞海》是这样对意境下定义的:“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能使欣赏者通过想象和联想,如身临其境,在思想感情上受到感染。”这种说法强调意境是主观统一的艺术境界,它客观地存在于文艺作品中,能够被读者欣赏和接受。其二,认为意境是人在接触审美对象时所形成的“心像”。清代梁启超和当代的美学家朱立元就持这种观点。梁启超所说的“心造之境”就是对这种意境的定义的阐释。朱立元认为,意境就是人在审美活动中,用心灵去观照外界对象,在把握和领会对象的基础上,充分展开想象,在自己的思想意识领域里创造出新的意蕴和境界。把《辞海》跟梁启超和朱立元对意境的定义综合起来,我们对文学作品中意境定义的正确阐释应该是:作家把自己对外部世界的感受,通过艺术构想和艺术加工,外化为艺术形象或艺术符号,让读者在阅读欣赏中感受作品形象或艺术符号,经过心灵的再创造,于是在读者的头脑中形成了特有的“意境”。

2意境的构成及含义

王国维说过:“文学之工与不工,亦神其意境之有无与其深浅而已”。这句话说得很正确。我们用具体的文学作品来分析。“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这里的花即人,人即花。可见情景交融是构成意境的一个重要的基本方面,但是对于意境的构成来说,绝不只是情景交融。在情景交融的基础上,已经还有更为重要的构成因素。这就是:虚与实的统一,显与隐的统一,有限与无限的统一。其中包括两个方面的要求:

第一,要求“超以象外。得环其中”,即要有“象外之意”、“景外之景”。文学作品中所描绘形象总是有限的,但必须通过这种有限的形象在读者、观众的脑海里展现出比这丰富得多,广大得多的形象来。

第二,要有“味外之旨”。也就是说,有意境的作品应该有无穷之味。不尽之意。

意境是情与景、实与虚、有限与无限的统一。这种统一在具体创作过程中是千变万化的。如果把情看作意,把景看作境,在创作中就能以意取胜或以景取胜。意境的情景交融是它的重要特征。

3意境的美学特征

文学作品的意境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形象,是特殊的情景交融和特殊的主观结合。

第一,境生象外和意境的空间美。“境生于象外”是对诗歌意境特征的深刻论述,是诗歌意境的特殊性的最主要表现。后来,司空图在著名的《与极浦书》一文中有了更为深刻的论述。书中戴叔伦云:“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戴叔伦所说的“诗家之景”正指诗歌的意境而言。蓝田玉烟呈现在我们面前,给人以一种朦胧的强烈空间感。司空图认为它就是一种“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境生于象外。”这说明诗歌的意境不可能全部如实地描写出来,却能把整个空间景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让读者有“言外尚有无穷之意”的感觉。

第二,意境有高度的真实感和自然感。由于艺术意境不同一般艺术形象的空间美、形态美和传神美,因此就能达到一般文艺作品所难以达到的高度的真实感和自然感。正如王国维所说:“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无境界。”王国维称这种真实、自然的境界为“不隔”的境界。意境的自然、真实的美学特征有两种不同的风格的艺术境界存在。它既反映在外朴素平淡的意境之中,也反映在奇特、绚丽的意境之中。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现了极为朴素平淡的意境美。其次,岑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一夜突如其来的雪写活了,非常奇特和绚丽。

第三,意境的动态美和传神美。意境既然是作家创造的一个生活丰富的艺术空间,是有生命和现实之一隅,而现实生活都是生生不息的,因此它必然会非常突出地体现了一种动态美和传神美。《诗经》中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中,我们仿佛看到了青翠葱茏的芦苇梁染上了一层露水凝在的白霜随风摆动,给人以清凉的早寒之感。“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给我们享受了月光忽明忽暗,泉水山间流动的动态美。“红杏枝头春意闹”我们好像看到了一幅百花竞相开放的春天图景。

第四,虚实结合是创造意境的基本方法。意境作为艺术家所创造的“境生于象外”的艺术空间,它必须要以虚实结合为基本的艺术表现方法。宋人梅尧臣说:“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这句话道出了意境虚实结合,境生象外的特征。“如在目前”是实境,“见于言外”则是虚境。这虚与实的结合升华为一种含蓄蕴藉的艺术佳境。谢眺的“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本来是写具体的实景,但它很自然地使我们在脑海中浮现出在它后面的含情凝眺之人的生动形象来,虚实结合,意境深远。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也具有虚实结合之美感。“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一首送别诗,写的是诗人在劝朋友喝上一杯分别酒。然而诗人对朋友的那份无限关怀和深切感慨跃然纸上,很自然地把读者带入到黄沙满天、荒无人迹,举目无亲的边塞的想象意境中去。离乡背井,艰苦征战。存亡未卜的感伤之情油然而生。这就是由一杯送别酒的具体实写的景象描写引发的想象中的虚拟的境界,这就是中国古代文学意境美所追求的艺术和特色之一了。

总之,中国古代文学的意境美源远而流长。它以有形表现无形,以有限表现无限,以实境表现虚境,使有形的描写跟无形的描写相结合,使有限的具体形象替代想象中无限丰富的形象。就这样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意境美的美学特征。

猜你喜欢

情景交融古代文学境界
古代文学圈中的“鄙视链”
情景交融更有效
三重“境界” 让宣讲回味无穷
韩国古代文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探析
论弗吉尼亚·伍尔夫《伦敦风景》中的情景交融
虚实相生 情景交融——浅谈图片新闻标题的意境营造
情景交融赏日出以《海上日出》为例谈细读文本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意境特征分析
在文化语境中阐释中国古代文学
“人师”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