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命题趋势看语文教材外的“教材”
2009-03-02余友成
余友成
摘要:本文通过对课程标准、课堂教学与近年语文中考试题的分析,提出了语文教学要走进学生生活,充分挖掘与利用地方资源的观念。
关键词:命题趋势地方资源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09)12—0122—01
近几年,自然风光、文化风俗、当前时政类试题在全国各地中考中极为盛行。命题者大多从传统文化、地方风俗以及对社会的关注等方面设置考点,以检查学生对历史文化、对民风民俗、对自然风光、对社会热点等的观察、思考、认识与表述情况。
重庆语文中考有这样一个试题:“学校的文化长廊里有以下几位名人的雕像,请你选择其中一位,用一句简练的话对他作介绍。(不能只引用名人的原话)孔子、屈原、李白、苏轼、曹雪芹、安徒生、高尔基”。这就要求考生不但要具备一定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还要求考生对名胜古迹、历史名人等有一定的了解。
四川泸州有这样一道语文试题:“运用联想和想象,将下列的几个词语扩展成一段连贯的话,向外地朋友介绍宣传泸州。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必须用到所给的4个词(60字内)。泸州、国窖1573、张坝桂圆林、报恩塔。”这既对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运用修辞手法的能力、语言概括和表达能力的进行了考查,又考查了学生对当地名胜古迹、工业产品的了解情况。
还有这样一个语文试题:2005年。党中央国务院发出了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号召。作为中学生,应该积极行动起来,从小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为建设节约型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班级准备开展一次“反对浪费。提倡节约”的综合性学习活动。(1)就中学生大手大脚、随意浪费状况开展一次调查活动,请你以调查小组组长的身份,拟一份调查提纲(至少两条)(2)学校准备在这次活动中征集一条标语制成横幅悬挂在餐厅。请你写一条并说明理由。(3)请你提出一个厉行节约的“金点子”。这道语文试题就要求我们把语文教学与学生活动、社会热点结合。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语文教学离不开地方资源。所谓地方资源,就是语文课标指出的“各地区都蕴藏着的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然我国地域辽阔,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在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等方面都具有较大差异。因此,语文课标指出“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
在一次有关远程教育资源推广应用的赛课活动中,笔者观摩了一位教师教学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课堂用于对《天净沙·秋思》的阅读,理解也就15分钟吧,大部分时间(整节课是45分钟)用于“与亲人连线”这一活动。与会人员普遍认为:“与亲人连线”这一活动是这堂课最动人的地方。参与上课的学生几乎来自不同的村村寨寨。一般都在住校。他们一个月回家一次,人又小离家又远时间又长,想念亲人之切之深可想而知。更何况有的学生的父母为了挣钱给孩子读书,常年打工在外,几个月甚至一年多两年才见一面,思念之切之深更是可想而知。以致于学生与亲人连线时声泪俱下,打动着参会的所有师生。试想:学生若是城里的孩子,他们没有这样的生活经历与情感体验,能有这样的效果吗?
笔者觉得,这节课是成功的。因为这位语文老师把课堂教学与当地学生生活实际联系在了一起,关注了学生,关注了学生的个人体验。语文老师。我们何苦要把学生假设为城里没有类似经历的孩子呢?我们又何苦一定要给他正个名,叫什么“诗歌鉴赏课”或叫“口语训练课”呢?一箭双雕,甚至一箭多雕,何尝不可?这节课既对小令《天净沙·秋思》进行了阅读,理解,欣赏,又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既联系了学生生活实际又训练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加深了对小令主题的理解,何乐而不为呢?为什么一定要板着脸孔,对每一字每一句做详细讲解、做深入考究?
要说收获,笔者认为兴趣培养就是最大的收获。学生对这节课,恐怕终生难忘,因为什么?还不是学习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啊。那么,他们对古诗文的兴趣能不浓吗?学生对语文的喜爱能不强烈吗?看来,只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联系他们的生活实际,关心学生的需要,设计丰富的学习活动,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去探究、去创造,古诗一样可以学得很精彩。我们应该多演绎这样的课。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这就要求我们在平常的语文教学中要关注本地自然风光、风土人情、历史典故、名胜古迹以及本地最新文化动态、热点事件等。
生活处处皆语文。就绵阳而言,三国文化、李白故里、白马寨风情、佛爷洞喀斯特地貌、两弹一星工程等地方资源不胜枚举。我们都可以将其请进语文课堂,作为我们的校本教材。我们在教学《洲际导弹自述》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时,就可以与工程物理学院、与两弹一星、与邓稼轩等地方知识进行链接,甚至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到绵阳科技博物馆一游,让学生感受我国现代科技的发展情况,领会格物致知精神。李白故里——蜀道江油,为学生学习语文营造了很好的氛围。李白的诗歌随处可见,随时随地都在影响着学生,熏陶着学生。同时,诸如太平洋保险公司的“今天存入一滴水,明天拥有太平洋”、《今古传奇》的“今古传奇。传奇古今”一样优美的广告词也随处可见。
当然,我们也不难发现这样的广告:“偷井盖者剁手”。我们在语文口语交际“得体”训练中,就可以利用身边的这句广告词作为“教材”,首先让学生对此展开讨论:这句话说得是否恰当?讨论时,学生十分激烈。经过讨论,学生达成共识:这句广告词虽然对盗窃者有一定的警示作用,但“剁手”一说不合法,有违法的嫌疑,用语不得体。这样的课堂有生活的实例,课堂之活跃效果之佳可想而知。
语文教师要打破“课程即学科”“课程即教材”的传统观念,把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把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戏剧表演,把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把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把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把国内的重要事件、学生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都请进语文课堂,我们的语文课才会鲜美可口彩、魅力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