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课堂教学情境 促使学生自主学习
2009-03-02许宗新陈丽君
许宗新 陈丽君
摘要:情境教学是现代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教学中,需要创设适合学生的教学情境。要从课堂教学的导入、布置、学法以及延伸等几方面考虑设置教学情境,来促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和良好习惯的养成,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关键词:课堂教学教学情境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09)12—0120—01
随着建构主义和情境认知理论的发展,教学情境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日益受到教师的广泛关注。在教学中,教师应该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合理设置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促使学生自主学习。下面笔者就谈一下自己的几点看法。
1设情境巧导入,激起求知欲望
中小学生的特点,就是好玩、好动,对新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兴趣,再合理的情境中导入新课,那么就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如在导入课文《海底世界》时,教师可以这样导人“同学们,你们喜欢大海吗?”学生答道“喜欢”,接着老师兴致勃勃地说:“我也喜欢大海,今年暑假我还特地去看过大海。大海是那样辽阔美丽,白帆点缀着碧蓝的海面,洁白的海鸥在海天之间翱翔。望着这美丽的景色,我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这大海海底究竟是什么样子呢?那里有没有阳光,有没有声音?有没有深山峡谷,有没有动物、植物和矿产呢?我是多么想知道这一切啊!同学们,你们和老师想的一样吗?”这样在学生好奇之中,提出问题。学生的求知欲望就会明显增强。
2设情境,巧布置,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传统的教学思想是,教师在授新课时,要么是灌入式,一味向学生灌输,要么是教师问,学生答,形成一问一答的问答式教学,学生被动地接受老师的提问,没有丝毫的创造性,学习兴趣不浓,缺乏主动探求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教师应合理设置情境,巧妙布置疑问,引导学生主动探求知识。例如,教学《阿Q正传》之《革命》这一节。老师说:“鲁迅的小说中像阿Q这样的人很多。如果穿着长衫而又站着喝酒的孔乙己,麻木、迟钝的老年闰土,善良、愚昧、麻木的祥林嫂,把先烈的血当作治病良药的华老栓们,也来到了《革命》的情节中,在‘革命的现场,他们会怎么说、怎么做呢?”于是,一组生动热烈的教学镜头出现了。学生们从鲁迅先生所说的“我的取材,多来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在揭示痛苦,引起疗救的注意”的话语出发,详细构想了当辛亥革命波及到这些人以后,他们在革命中的种种“表现”。然后,以口头交流的方式“发表”出来。老师看到,课堂上学生心情放飞,笑语不断。在热烈的“表演”之后,师生们才进行总结归纳。事实上,尽管各人“表演”的细节不同,但“革命”中,人物的麻木愚昧的生活不会改变,悲惨的遭遇不会变化,痛苦的生活环境还是依然如故。在这样的境界中,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就达到了较高的层次了。
3设情境,悟学法,促使学生学会学习
如果说学生主动探求知识是自主学习的关键,那么学生在学习知识后,由所学知识,悟出学习方法,掌握学习的技巧,就应是自主学习的升华,它是学生创造思维的源泉和动力,使学生享受到成功喜悦,为巩固学生兴趣创造了条件,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就应在学生了解知识的基础上,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自主学习中掌握学习方法,从而变学会为会学。如教学《世上最美的坟墓》时的一个片断。一位学生说:“这样朴素的坟墓实在没有什么风景,对那些喜欢热闹的游客来说,又为什么能激发他们去呢?我想,只有作者这样对托尔斯泰特别喜爱的人才想去。”老师说:“单纯从游玩的方面看是少了一些风景,但我们可以对此进行挖掘啊。如果你是导游,你将如何向游客推介呢,怎样让游客满载而归?”于是,老师把这群在托尔斯泰墓前瞻仰过的“游客”。变换成一名名导游,要他们综合运用刚才掌握的信息,制作一份“旅游策划”或者“解说词”,以吸引世界各国的人去参观托尔斯泰墓。这时,学生的学习热情再次被唤醒。
一位同学拿出了她的“旅游策划”:你想聆听列夫·托尔斯泰最后的愿望么?你想去感受列夫·托尔斯泰最后的辉煌么?你想知道文学巨匠告别人世时最伟大的计划和设想么?你想知道列夫·托尔斯泰梦想实现了么?请你参加“列夫·托尔斯泰墓地之旅”。一位同学这样陈述他的“解说”经过:出发前,我从列夫·托尔斯泰的创作说起,讲述他在文学上创造的成就;行进中,介绍托尔斯泰的生平及思想,也可以让游客描述一下想象中的托尔斯泰墓;到达墓地,介绍外孙女说的那个故事,让大家自己体会那份宁静、朴素和伟大:结束时,让游客默哀三分钟,来缅怀这位平凡而又伟大的老人。这样,风景就十分充实。这样学生不仅学习兴趣浓,而且对知识记得牢,掌握得扎实,要解决实际问题时就会得心应手。
4
设情境,巧延伸,使学生勤于自主学习
当一节课结束以后,一般认为学生掌握了课堂所学知识,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是一节好课,但对于当前教育来说,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如果在每节课或每段知识结束时。设法在学生心理上留点余味,为以后的课蒙上一层神秘面纱。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一些可需素材,使学生有“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之感,不管是课前、课后,自始至终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如在《最后一课》的教学结尾时,老师对学生们说道:“有人认为小弗郎士的可贵在于命运大转折的时刻,终于明白了学习是与侵略者作斗争的武器。而有的人却认为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呢?等到做了亡国奴这一天,才明白这些道理有什么用啊!同学们,你们对此有什么感触?”学生听了都想发表自己的见解,但下课时间到。学生们在课下通过讨论,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他们对“爱国”这一概念又有了新的认识。教学中只有把握延伸点,合理设计问题,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主动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激起学生思维火花,使学生勤于自主学习。
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之中,只有真正做到吃透教材,领会大纲精神,把握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学生的认知能力合理创设教学情境,才能训练学生思维,发展学生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自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