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师生职业情感养成初探
2009-03-02李晶晶
李晶晶
摘要:高师生的职业情感对于他们将来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行为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培养高师生良好的职业情感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从培养职业情感的系统性和长期性,教育类和专业类课程的作用及改革实践教学四个方面,探讨了培养高师生职业情感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高师生职业情感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09)12—0093—01
教育专业(本科)学生的职业情感是指教育专业(本科)学生对教师职业是否满足自己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包括对职业本身和未来学生的情感,是教育专业(本科)学生职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他们将来做好教育工作的巨大力量源泉和精神动力。教育专业(本科)学生的教师职业情感自然更多地要在未来从教的过程中加以培养;但高师教育阶段是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教师职业情感的关键时期,高师教育必须为他们将来成为合格乃至优秀教师打下坚实的基础。师范院校应当充分认识教育专业(本科)学生职业情感培养在师范生职业素质构建以及未来教师专业化成长中的重要意义,引导他们全面正确地认识自己所学的专业和将来可能从事的职业,激发和培养他们积极的职业情感,进而使他们及早植入专业意识;具备教师职业素质,形成良好的教师职业行为。笔者认为培养高师生的职业情感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注重职业情感养成的系统性和长期性
职业情感的养成并非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它需要在长期的职前学习和职后工作中培养。作为职前教育的高等教育阶段,同样要注意职业情感养成的系统性和长期性。因此,要把职业情感教育贯穿到整个四年的培养计划中去,大一阶段对高师生来讲,他们对教师角色的很多看法和理解很大程度上受到中学老师的影响,而对教师所承担的责任、义务,教师职业的内在价值、教师工作的性质等了解甚少。在大一阶段,应采取多种形式活泼的活动加强学生职业意识。例如,可以开展优秀中小学教师讲座、座谈等活动让学生和教师进行面对面交流,让中小学教师帮他们解决心中的困惑;可以组织学生到中小学进行见习,主要了解教师如何对授课进行准备,如何组织班级活动,如何对学生进行个别教育等等问题;还可以开展模拟课堂等等活动,让学生对教师职业有更多的感受和了解。在大二大三阶段,随着专业知识的进一步学习,应重点培养学生对教师职业的认同和热爱。在这个阶段,不仅要通过教育理论课程促使师范生对教师角色的地位、职责、权利、义务、技能、行为方式与准则形成正确的认知,为他们教师角色的成长正确定向。而且应通过指导阅读名师传记、观看课堂实录等活动使之对新型的多元化教师角色有所感受,丰富他们对于理想教师的感性认识,积累专业化教师的角色表象,增强职业角色意识和专业发展意识。大四阶段则是高师生真正进行教师角色转换的过渡阶段,由于要进行专业实习,高师生在这个阶段会对教师角色有更加直观的体会和了解。因此,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自我实现的快乐,对教师角色产生积极的心理体验和情感共鸣。
2重充分发挥教育类课程的作用
对于公共的教育类课程,例如“教育学”、“心理学”。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强化它们对学生职业情感培养方面的独特作用。在这两门课程中,不仅仅要给学生揭示教育教学活动规律和人的心理活动规律,提出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更要结合这些规律和方法。采用多种互动活动,例如观看优秀教师访谈等,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教师职业的魅力。学科的教学内容是进行职业情感教育的有力教材,学科教育类课程的开设除了要让学生真正掌握教师的基本技能,还需要通过角色扮演,课堂辩论,微格教学,案例教学等多种活动,让学生有与特级教师、模范班主任等优秀教师对话交流的机会,教师还可以结合教学内容,介绍全国十杰优秀教师候选人或其它优秀教师感人的事迹,播放优秀教师课堂教学录像、优秀教师的电影,院系可以组织学生听取优秀教师或班主任做报告、参加小学名校长名教师论坛等。这些积极的尝试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职业技能、专业能力的培养,同时还会促使学生增强对教师职业的认识和热爱。从而在情感上树立起敬教、乐教的意识,由此会产生学习的内动力,为争取做一名合格的教师而努力。
3要注重学科专业课在培养学生职业情感方面的作用
学科专业课程一般会受到学生的重视,教师的教育方式和职业态度也就更深刻的影响着学生对教师职业的情感。第斯多惠说:“我们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而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能激励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没有生气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呢?”因此,专业课的教师要始终保持着饱满的激情,用热烈的情感去感化学生,使学生感到教师感情的真挚、诚恳;其次,在授课过程中,要时刻不忘“我是一名教师”的角色扮演,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真正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让学生深刻感受到教师就应该是正直的、诚实的,对教师职业产生强烈的自豪感和责任感。
4改革实践教学
只有积极投身教育实践,不断积累情感体验,才能使学生把认识转化为内心深处的真情实感,并形成具有稳定倾向的行为习惯。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是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实践方式。一定要充分发挥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的独特作用。目前,国家已经规定教育实习时间不得少于一个学期,同时,在其它学期要安排不同形式要求的教育见习(其中有认知为主的、有以体验为主的,时间长短不一,有半天、一周、两周的)。可以尝试改革现有教育实习的模式,变一次集中的实习为分阶段、分内容的实习。从大一开始,结合课程的深入进行教育见习和实习,每次实践针对某一个主题,制订详细的实践评价体系,指导学生实践,实践完后要进行交流总结,让学生能够全身心地融入到真正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去,最终使学生形成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和对教师职业的热爱,并将追求和热爱内化为持久的职业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