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新生学习倦怠探析
2009-03-02邓胜柱
邓胜柱
摘要:近年来,大学新生学习倦怠水平较高,它的四个主要影响因素是学习适应困难,学习压力过大;专业认同感差,缺乏学习兴趣;学习投入不足,应对效能偏低;挫折过多,归因不当等。加强对大学新生进行学习适应教育、专业思想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指导是降低学习倦怠的有力措施。
关键词:大学新学习倦怠影响因素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09)12—0089—02
近年来,大学生学习倦怠现象慢慢地出现在我国高校,并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研究。李永鑫等人(2007)研究表明,当前我国大学生总体上存在较高程度的学习倦怠,轻度学习倦怠的检出率为23.5%,中度学习倦怠的检出率为43%,重度学习倦怠的检出率为70%。其中,大一新生的倦怠水平最高,学习投入和应对效能显著低于平均值。大一学习是整个大学学习的基础,对今后三年的学习有着深远的影响。探讨大学新生学习倦怠的影响因素和工作对策,有利于有针对性地开展学风建设活动,为大学生成长成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1学习倦怠的概念界定
Bradley在研究青少年犯罪干预中首次提出了倦怠(burnout)这一概念,但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随着人们对服务行业人员压力研究的不断深入,倦怠一词逐渐被使用和重视。美国心理学家Freudenberger(1974)在研究服务行业人员的极度压力时使用倦怠一词描述病人身体、情绪与精神方面因持续工作压力而导致的症状,并把倦怠定义为“当个体的工作不被他人或组织认同,没有获得相应回报时,个体所产生的慢性疲倦、抑郁和挫折感”,开创了人们对倦怠的研究。在研究早期,人们主要开展职业倦怠的研究,提出了职业倦怠的概念、理论模型、测量工具以及影响因素。
随着职业倦怠的深入研究,人们开展了倦怠在学习领域的研究。Pines & Katry(1981)在对大学生和助人专业工作者的比较研究中发现。大学生的学习倦怠程度高于助人专业者的工作倦怠程度,并首次提出了学习倦怠(study burnout)的概念。Schaufeli(2002)等人认为学习倦怠是指由于过度的学习需求而使学生产生情绪耗竭、疏离学业、成就感低。我国一些学者对学习倦怠进行了本土化研究,提出了学习倦怠的概念、修订学习倦怠量表和探讨了影响因素。连榕等人(2006)基于我国文化背景下大学生学习现状。提出了学习倦怠的概念,认为学习倦怠是指由于学习压力或缺乏学习兴趣而对学习感到厌倦的消极态度和行为。我们认为,所谓的大学生学习倦怠是指大学生由于学习压力或缺乏学习动力、兴趣而产生的学习目标模糊、学习意义减退、学习投入减少、学习绩效低下等一系列消极行为和对学习感到厌倦、疲乏、沮丧、强挫折感等的消极情绪体验。
2学习倦怠的表现
2.1心理方面
(1)学习认知能力减弱。学习倦怠的学生对学习内容缺乏兴趣。在学习时注意稳定性不够,容易发生注意转移、分散;记忆能力减退,思维呆滞,想象力匮乏,缺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学习动机不强,学习目标模糊。学习倦怠的学生学习动机不强,缺乏内在的学习动力,把学业当作任务、负担,丧失明确的学习目标。在学习过程中漫无目的,缺乏目的性、计划性。(3)学习热情不高,情绪低落。学习倦怠的学生对学习感到麻木、冷漠,甚至厌烦,在学习过程中感到紧张、焦虑、沮丧,容易发脾气,学习的意志力不强,坚持性差。学生的学业成就感和自我效能感低下。常感到悲观失望,前途渺茫,甚至怀疑自己不是块“学习的料”。
2.2行为表现
(1)学习投入减少。学习倦怠的学生在课堂上不认真听讲,打瞌睡、玩手机、看报聊天;在课后作业拖拉、抄袭作业。甚至拒交作业,考试舞弊等,学习的时间和精力投入明显减少。(2)逃避学习。学习倦怠较严重的学生逃避学习,轻者上课迟到、早退,重者直接旷课,经常泡网吧,沉迷于网络游戏或者参与其他与学习无关的活动,在其他活动中寻找精神寄托,重新树立自信。
3大学新生学习倦怠的影响因素
3.1学习适应困难,学习压力过大
大学阶段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大学教师授课方式都与中学阶段有着显著差异,部分大学新生,尤其是理工科学生由于思维定势,学习适应困难,感到学习压力过大,产生学习倦怠。研究表明,任务量的大小与时间上的压力与倦怠存在高相关,任何超负荷会导致个体产生倦怠感。繁重的学习压力时大学生学习倦怠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大学里,学习内容的专业化程度加深、难度加大,课堂教学信息量大,课程进度快,要求学生经常进行自主学习和自我学习评估反馈。而在高中阶段,教学内容较少、教学时间充裕,教师进行耐心细致的“填鸭式”教学,学生被动接受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较多依赖教师。一旦步入大学,一些大学新生尽显学习适应困难,倍感学习压力增大,产生学习倦怠感。
3.2专业认同感差,缺乏学习兴趣
部分大学新生入学后对所在的学校或所学的专业认同感差,缺乏学习兴趣,学习动力不足,产生学习倦怠。伊馨(2009)调查表明,58.9%的学生对所学的专业兴趣不浓厚,2.9%的学生对所学专业毫无兴趣。一些大学新生在入学之前对所学的专业知之甚少,甚至也不知道喜欢什么专业,在高考填报志愿时盲目跟从,随大流,在入学后才发现并不喜欢所学的专业;还有一些大学新生被调剂到所学的专业,他们并对调剂专业耿耿于怀,尤其当被调剂到“冷门”专业的时候,他们对所学专业几乎没有认同感,学习兴趣低下。
3.3学习投入不足,应对效能偏低
张智等人(2009)研究表明,应对效能与学习倦怠呈显著负相关,与学习投入呈显著正相关。这表明学生学习投入增加,他们的学业成就感会提高,学习应对效能也相应提高,产生学习倦怠的可能性变小,反之则大。大学新生因受外部环境或自身因素的影响,对大学生活缺乏正确的认识,学习投入严重不足,79.8%的大学新生表示没有尽全力投入学习,很少去图书馆或教室自习。一些大学新生在入学时就抱着“歇歇脚,好好玩,再读书”的想法,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在休闲娱乐方面,补偿中学失去的娱乐损失;一些大学新生学习自主性差,依赖性强,离开父母和老师的监督后放纵生活,沉迷于网络游戏或花前月下;一些大学新生为了锻炼“能力”,热衷参加各种大学社团活动和交际活动,他们同时参加2~3个社团,整天奔波于社团之间,他们的学习时间和投入精力减少,学习的应对效能偏低。
3.4挫折过多,归因不当
李西营等人(2009)研究表明,外归因大学生在学习倦怠总分及各因素的倦怠程度上均显著高于内归因大学生。当代大学新生出生和成长在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和平稳定、物质产品非常丰富的时代,他们在家里备受父母和长辈宠爱和迁就,这就造就了他们过度自信但抗挫折、压力能力又偏差的个性特征,他们
对事件的归因也不恰当。由于自信心膨胀,他们在成功时多进行内部归因,认为成功源于自身能力强和努力的付出;在失败时多进行外部归因,认为失败是受到命运、运气等外部因素影响,在遭受挫折、压力时只会埋怨找借口,感到无助。大学学习难度和强度大,使大学新生感到挫折过多,但他们将学业失败归因为外部因素,导致学习无助,学习倦怠水平提高。
4对策思考
4.1加强大学新生学习适应教育,促使学生尽快适应大学学习
大学学习内容专业化程度深、知识面广、难度大,对自主学习能力要求高,这与中学阶段的学习有显著的差别。高校在新生入学时要高度重视并开展新生学习适应教育专题活动。第一、开设专题讲座,分析大学学习与中学学习的异同点,介绍大学学习常用的学习方法,并要求他们从思想意识上高度重视这些差异,并积极主动适应大学学习的变化,科学运用大学学习方法,努力达到大学学习的要求。第二、科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详细介绍大学学习方法,定期召开教学反馈座谈会,为学生答疑解惑,帮助新生由被动学习向自主学习转换,使学生明白如何学、怎样学,引导新生尽快摸索出一套适合的学习方法;第三、充分发挥高年级优秀学生的作用。组织他们为新生介绍学习经验,让新生少走弯路。
4.2加强专业教育,树立专业思想
坚定不移的专业思想是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的强大内驱力。加强专业教育,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是干预大学新生学习倦怠的重要手段之一。一方面,要帮助新生了解所学专业的基本状况。要客观的介绍本学科、本专业的学科发展情况、就业方向与就业前景、专业知识结构与课程体系、学科师资力量等情况,增强学生对所学专业有较全面的了解,激发学生专业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专业的“冷门”与“热门”。所谓的“冷门”专业与“热门”专业只是在特定社会经济背景下暂时表现,专业的冷热具有时代性和转换性,没有专业是一直冷门或一直热门。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提高综合素质才是大学学习的根本。第三,请高年级学生向大学新生介绍自己的专业思想形成过程,交流专业学习的心得与体会,参观专业教学实验室等,巩固专业思想。
4.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高校要高度重视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积极开展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系列主题教育活动。通过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栏、心理健康知识讲座、案例讨论、心理沙龙、团体素质拓展活动、心理剧以及朋辈心理咨询等形式加强对大学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学会积极向上的归因方式,提高心理素质,减少学习倦怠。
4.4加强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指导,明确行动目标
在中学阶段,考上大学是学生的最大奋斗目标。大学新生入学后在新的奋斗目标没有确立之前,常感到目标缺失,行动漫无目的。学习动力不强。高校要加强对大学新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引导学生全面深入了解自我,认识社会和职业,根据自身兴趣和发展特点,结合社会需求与职业方向。定位职业发展方向,制定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并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规划。这有助于大学新生明确努力方向,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紧迫感。避免学习投入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