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由之思想,独立之人格

2009-03-02孙健彬

读与写·教育教学版 2009年12期
关键词:重彩画手绘绘画

孙健彬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09)12—0080—02

在五年制的美术专业教学体系中、创作是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环。一个学了五年画画的学生他的学习成果如何,毕业创作很能说明问题。由于课程设置等其他方面的因素,我们的创作课长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认真对待,历次学生的毕业创作十分雷同几乎是老师的翻版,多数同学无法创作,除了技术上的因素外,笔者认为最重要的确实是没有自己独立的个人风格和自己的绘画语言,其实创作并不是一定要等到毕业前的那几个月才加以考虑。在漫长的基本功训练中就要注意培养和发现学生的绘画语言中一些带有个人符合的特点,并加以提升和保护,一些学生总担心自己画的不想某个画家或老师,这种担心是被一种绘画模式所误导,画画其实没有什么对与不对,只有好与不好。低年级时先解决敢画、想画、多画的问题。为什么民间艺术和儿童画的作品是我们很多受过正规美术教育的人都感到新鲜,惊奇的呢,为什么我们在孩提时代就已显露出来的原创力和独特的视角,个性化的表现方法,随着我们长大而减弱甚至消亡了呢,我们不恰当的教育在这个减弱与消亡的过程中起了一个催化的作用,我们教出来的学生的作品像是一个流水线下产生的产品,千篇一律,没有个性和生气,老师和学生只注意画得像不像,而不管画得好不好。“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这句话常常出现在大家口中,但一到实际教学中,这些高明的见解便被那一套早已成定式的教学方法所取代,因为这样省心省事。于是,多年的教育后,我们便一点点地丧失了我们自己天真又独特的“眼睛”和我们用他感受的能力。我们的老师成了天才和艺术的扼杀者。

那么,作为老师,创作课如何上,学生如何学?是摆在我们面前需要探讨的课题。我们古代的一位大画家王冕少年时贫困、以放牛为生,有一天他在牛背上看见雨后美丽的彩虹,大为感动从此画起画来。由此看来,从事艺术劳动的人眼睛多敏锐,心灵多敏感。一个学生会不会能不能创作,技术应放在第二位,首先是他会不会发现,会不会感动,生活是现实的,而艺术是浪漫的,作为一个艺术的学习,他必须具有一些作为从事这个行业的专业品质。就画画而言,笔者以为应当具有善于观察的敏锐的眼力,发现一个事物与众不同的能力,有一颗富有想象力的浪漫的心灵,同时还具有自己独特的绘画能力。

我们在教学中常常会遇到一些同学不知如何下手,这不怪她们,多年来僵化的课堂教学早已使大家灵性皆失,一下子进入创作课,大家的茫然是可以理解的,一部分学生因为基本功差,不能画,一部分是不知画什么。怎么办呢?第一步总是要走出去的,老师不设样板,不立模式,让大家从现实生活到内心想象的过程中自由构图,有的学生钟情于现实生活,有的怀念所谓农耕文明,有的对人感兴趣,有的对景更喜欢,画什么,由学生定。接下来就是怎么画,也就是用什么艺术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这也是一道难题。因为一下学生的基本功是相当不扎实,或者说没有自己的独特的绝活,落实到国画创作中,那就是用水墨还是工笔重彩的。用写实的还是写意的,是古典的,还是现代的,观念也许含有碰撞,没有关系,还是那句话,不管用什么方法,把它做到极致就行。

以重彩画为例,笔者的学生大都有过素描、色彩造型训练,起稿于勾线、染色、提粉等等,工笔画一般是阶梯式的,循序渐进一层一层地深入,脑子里有一个定成后的准确图式,而重彩画则不同,重彩画在制作上随意性很强,色与色之重叠,或稀薄的细颗粒之重叠,或粗颗粒中的岩彩之重叠,基底色不同,使画上去的重彩色与色碟中的岩彩色不一样,所以必须在制作过程中逐步诱发出自己原先构想的效果以期接近作品原先的立意,有时可以毫无构图的随意把色碟的剩余重彩抹到事先做好的基底的画板上去,然后或花或人,或山或水,尽情想象,随机而变,以求自然,从这个意义上说,重彩画是很写意的,很东方很现代的。

在与学生的交流中,还发现如下问题,大家习惯于绢纸创作,所以一画重彩画,大家就拼命多用色,好像越多越好看,越厚重。其实,由于锡管颜料渗水淡薄,一浅一薄就软而无力,但重彩不一样,即使很淡的灰白、灰绿、灰黄,它作为重彩矿物质的物质性,厚重而不会淡而无力。这其实还是一个对重彩的体验问题。

对绘画材料的讲究是十分必要的,长期以来,我们的学生一直用的是最原始最低劣的材料。什么是文化,文化就是讲究,而创作时就阔一阔吧,从做画板、裱纸、打底都必须认真去做。必须讲究用色,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去选择矿物质色,特别是粗细颗粒的选择。一张重彩画作品,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从极细到极粗,也并不是用了粗颗粒才是重彩画,一般可以根据自己作品的立意和个人的喜好偏爱,选择一定范围内的粗细颗粒,这有益于发色,也可避免浪费。一般来说,粗颗粒是难掌握的,特别是表现具象绘画,一些学生可能会误会以为细颗粒重彩会像工笔重彩画,其实改变了制作方式细颗粒也会画出很好的重彩来。

习惯是很难克服的,在教学中,大家常常自觉不自觉死抠细部,局部一画到底,僵硬,死板,面面俱到,不妨作如下尝试:用一二种重彩色,用排笔随意地去罩涂整个画面,色彩饱和程度可稀可绸,水分要足,任其渗透,而是用一二种色,用画刀,随意地刮罩整个画面,有刮到处和不到处,总之,随机应变,忌绝陈式,应色象形,自然天成。

探讨起稿、构图、造型问题,陈丽同学要画一张反映校园生活的作品,立意可以,画自己熟悉的人、了解的人、朝夕相处的人不是难事。笔者建议,先画一批速写吧,自己的同学,再拍些相片,几天下来,一堆素描稿摆在笔者的眼前,笔者觉得还须强化深化人物形象,敏锐捕捉特点,加强形体特征的艺术表现,我们的人物写生课,基本上还是以直接面对生活状貌作写实描述和表现为宗旨的,但是画画不是照像式直接定格,不能照抄对象,中国画一直讲究以意取象,形神兼备,这其中有一个艺术感受和处理的问题。要有感而发,敏锐捕捉趣味点,把握特征,进行强化、深化的艺术处理,方可谓之有感觉、有味道。

高欧的“三个苗女”的草图让笔者眼睛一亮。那丰满的体形圆而敦厚的面庞质朴而绮丽的装扮服饰,美轮美奂,精神面貌与汉人大不一样,宝贵的独特感受。

燕子的“悟道”一个当代女青年的背影,在面对古代灿烂的文明深思。构思极好,打破了时空观念,表现力较强。

客观物象,有它自身繁复精密的构造,成为画面,不是客观物象的移植翻版,尤其是创作,要敏锐,拨冗去繁,提取要素,更需要经营画面。再造一种秩序,再造一种绘画语言,各种因素的秩序,既是物象,已非物象,既是人工再造,又要浑然天成,物我两化,这是一个发现美,创造美的过程。

看了三位同学的初稿,认为构思和立意是可取的,人物的形象还要再推敲。还需要再写生,再发现,写生是作者全面认识大干世界的能力。是画者通过自己的眼睛心灵的感应,运用笔和纸及多种绘画语言的表达、倾吐,描述出一个人对现实生活,生命

状态的感受、赞叹,画为心声,有感而发,写生时先要搞清楚兴趣点,感受所在。不同的选择决定了画面的构思、构图的取向不同,“意在笔先”,应是如此,面对繁杂的生活百态,一下子会感受很新奇。很忙乱,要有取舍,造型要有夸张、强调、主观性,比之照相。写生有更大的自由度,可任意选材组合,甚至不同瞬间连续动态均可入画。只要与主题旨意相符,明确在世态百相中画速写要有意选取你感受新鲜而强烈之处,这样子使你主动把握聚焦点,从而忙中不乱,从容不迫,集中精力做构思处理,观察、研究乃至描绘。

有了较为成熟的构图以后,就进入具体制作阶段,对于每个学生来说。个人的绘画基本功和审美偏好是不尽相同的,差异很大。我们老师的责任是尽量发觉他自己的潜力和特长,善于水墨的、偏好重彩的,喜欢装饰,偏重绘画的,都有自己发挥的空间和天地,重要的是不把老师的观点和喜好强加于学生,而是让其自由的发挥到极致!

仍以重彩画“三个苗女”为例,底色,传统工笔画没有底色的概念。所以颜色都以纸面为依托,为对比,这使工笔画始终没有真正进入浓重饱和,博大得重彩世界。重彩画底色有两层含义,A为色调,即把白纸变为一个色彩的空间,B为肌理,即把白纸变为一个有凹凸起伏的材质,一个变化的平面。这样,单薄的一方白纸,就变成质地厚重,有存在感的一个“东西”。一个简单的白色平面,由底色变幻出无数生动的效果,使其更具有绘画性和观赏性。

传统绘画中。线条是最重要的决定因素,重彩画不否认线的美,但又不局限于这种美,线只是画面语言诸因素之一,必须与面,与色与肌理等其他因素协调,线可以很有功力,也可以极为草率。可以是边线,也可以是窄长的实体,更可以是色的图案或两色块相夹中的空间。

相对于线面而存在的“面”更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为背景由虚变实,色彩由淡变浓,肌理由薄变厚,画面诸因素由单纯变复杂,单单是线已不能负担起控制全局,组织画面的重任。线与面交之互补而存在,使画面更加强了感染力。

传统绘画中,对工艺制作是贬低排斥的,常常认为只有手绘与书写的美感高于一切,手绘之美可以使人直接感受,窥见画家的情感律动,无疑是绘画中最具有重要价值的美,然而,仅靠手绘已不能表达心中的感受与气势时,手绘就不是唯一的。依靠工具也成为必然,工具是心灵与感觉的延伸。只要是出自心灵的需要,就可以拿起毛笔、刷子、喷壶、滚筒……,制作可以建筑画面强烈的整体氛围视觉效果,可以作为手绘的基底,也可以作为手绘的生命感的对比,更可以补充手绘的过分控制或过分曲折多姿。而整体描绘就是既有细节又不为细节所困。有整体感又不失细节的精彩刻画。

重彩画拓宽了整体构成的过程性。因为复杂的制作是很多效果不能一日了然获一次成形,绘画过程长而复杂并往往出现意外,然而也显示出种种可能。整体构成的能力体现在这一过程之中,这是一种心平气和和对待意外、随机应变调整画面关系的能力,尤其是对不协调因素时,能不能顺应画面感受,改变原始构想十分重要,因为当我们把不协调变为协调之时,也就是画面产生新的美感之时,在画家于画面的互动关系中,理性与感受慢慢的交融生成画面并渐入佳境,正是这种整体构成的复杂性与创作性,使绘画过程充满着未知的神秘与期待的热望。

创作教学是非功利性非程序性的、具体而微、随时随地在每位学生、每个阶段,甚至每件作品中寻求当下的沟通、互动、领悟,这是随机而动的过程,不是预定的程序、重视体验与经验、问题与可行能性,激发好奇心与热情,并以此来检验学生的智能与品性,他开放给未来,落实为个人。

在教学中,笔者和学生是平等的,不是有知和无知的关系,而是面对尽可能的真实面对的艺术“双方”,这“双方”以无休止的追问的精神,探讨画面上、观念上、感觉上以至心理上的种种问题,那是一种共同的实践,彼此探究的互动过程,它体现为不断交谈,寻求启示不求定论,它绝对无法量化,分数、奖项、规章、表格无法应对它,他因人因事,因问题而异,他追求教学的真实性,而不是程序化,它在当前的教学体制中是困难的、孤立的、不讨好的,无法被教条证实难以体现为可比的分数。

在人文学科,人才是无法培养的,没有人能够夸耀并保证在学校中培养出真正的艺术家,但学校教育应该,也能够达到这样一种起码的要求,即确立一位艺术学生葆蓄终生的品格,这品格就是“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

猜你喜欢

重彩画手绘绘画
手绘风景照
齐心手绘《清明上河图》
手绘二十四节气
中国工笔重彩画探源与思考
论工笔重彩画的民族性
少儿重彩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