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审美情感的积蓄之于作文教学

2009-03-02王晓霞

读与写·教育教学版 2009年12期
关键词:美的作文情感

王晓霞

摘要:审美情感是作者创作的内趋力,所谓“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而且审美情感是一篇作文的灵魂。当前中学生的作文。乃至大学生的文章都普遍缺乏“动人的力量”,其重要原因在于学生审美情感的体验不足,没有丰富情感的积蓄。本文探讨了作文教学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审美,积蓄丰富的审美情感体验,从而写出“感时花溅泪”的美文来。

关键词:审美情感积蓄作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09)12—0067—02

审美情感是人(审美主体)在进行审美过程中所普遍存在的一种高级情感,它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审美客体)的一种主观体验和感受。通过审美的直觉或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精神上的快感或厌恶而表现出来。它是审美的动力和中介,又是审美的体验、效应。如果没有这种情感的存在,审美就只是一种被动的活动。而不会形成深沉的领悟、深刻的体验和主动的创造。而作文就是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活动,这其中当然包含审美的过程。

作文这种活动就是由审美情感驱动的,更是审美情感的产物,它是写作主体内心对外界事物即审美客体的情感表现。写作或展现美,歌颂美好事物;或揭示丑,谴责丑恶现象等等。情感是一篇文章的灵魂,作文因浸透着作者真诚浓郁的审美情感才闪现出美,彰显出它巨大的生命力。可是看看我们学生的作文,能散发出真情实感、以情动人的文章还是极少数。即使让他们写贴近自己生活,亲身经历的事,还是有不少学生觉得无话可说,无事可叙,无情可抒。即便有时作文也显示有情,可这情总显得有些牵强,不像是从自己内心流出来的,甚至感觉像在“代圣人立言”。可以说学生的作文普遍地患有“情感匮乏症”,以至于作文干巴乏味,缺少生机。

这其中或有不少原因,但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平日的作文教学(或者说语文教学)对学生审美情感的体验过程缺乏关注。缺乏对学生情感的培养和引导;大多数老师重视的是“怎样写”,经常训练学生的写作方法和技能,而轻视了对学生内心世界的关怀。由于心灵上没有积蓄起一定的审美情感体验,作起文章来就显得艰涩。无感而发,像在干一件与自己内心毫不相干的事,自然写不出好文章。

所谓“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不少文艺大家在谈起各自的创作感受和经验时,都强调情感的作用。叶圣陶先生谈作文教学时也说:“通常作文。胸中先有一腔积蓄,临到执笔,拿出来就是,自然得很。”这“胸中一腔积蓄”若仅理解为生活中的人和事、大脑储存的表象、写作技法和语言的积累显然是不够的。缺什么?缺审美情感的积淀。

因此,我们在作文教学中甚至在整个语文教学中都要注意对学生情感的培育和引导,为他们的审美情感做好积蓄。笔者就此谈一些粗浅的想法和做法与大家一起探讨。

1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指导学生正确审美,培养审美能力

自然界千姿百态、无奇不有,看上去又似乎都无情;社会生活纷繁复杂,有善恶,有美丑,感觉多与自己无关。若学生缺乏一颗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和审视生活的用心。就会对丰富多彩的生活无动于衷,觉得没什么可写,甚至觉得生活都是灰色的,把社会上的一些丑陋现象看得很正常。有报纸曾刊登过一则反映中学生作文立意的实例:高考前夕。江苏通州某应届高考毕业班语文老师向学生布置了一篇作文:“《读落叶》,写感受。”材料《落叶》的大意是:西风吹,落叶说,我正想向东飞翔;转眼,东风刮起,压倒西风,落叶说。向西飞行,其实更妙;西风对抗东风,势均力敌,落叶说,理智告诉我,我浮悬在空中;东风、西风都停了。落叶掉在地上,又说,我决定径直走向地球。老师在批改作文中发现,竟有半数学生赞颂落叶“东风东倒,西风西倒”的处世哲学。有的列举社会、官场上随波逐流、见风使舵、明哲保身、左右逢源的事实,证明圆滑处世“是上上举”、“切实可行”,有的引经据典讥讽刚正不阿、坚持原则的结果只能是死路一条。

很难得,这些学生敢于暴露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使得我们教育者才能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思想上的偏差。由于当前社会问题的复杂和存在的一些丑恶现象,造成我们中学生在审美价值观、情感态度上存在了问题。中学生毕竟年轻。对于社会问题不可能看得全面,把握得准确。如果教育者不经常对这类学生的思想情感加以积极引导,他们就会一叶障目。看不到社会上到处还存在着美的东西。单从我们的作文教学来说,如果学生不能鉴别美丑,生活中的事物就不能让他们动情,总感到没有东西可写。

审美是写作的前提之一。我们的大自然有着美丽的风景。我们的社会生活虽然复杂,但依然存在着人性美、人情美……因此,教师一定要用自己的真情去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用一颗热烈的心去观察大自然,去关心周围的生活,时时都能发现美的存在。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始终要做好示范,运用自身的鉴别美丑的能力,培养他们正确健康的审美情感,指导他们去鉴别什么是美的善的,什么是丑的恶的,发掘出蕴藏在审美对象深处的本质的东西,来与学生共享,让学生能从本质上辨别事物的美丑,激发审美的欲望,引起对外界美好事物的追求,对丑恶东西的厌恶,使学生有一颗善于发现美的眼睛。

2引导学生亲近自然、感悟生活。积累学生的审美情感

学生学会了审美,就会用心去观察自然,关心周围的生活。教师就应该鼓励学生经常到广阔的大自然、五彩缤纷的生活中去体会,深化自己的审美情感体验。具有了审美化的目光,眼下的流水不再无情,小草也变得有意。“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移情于景,情景交融,就成为一篇借景抒情的佳作。教师指导学生以自己的心灵去和自然对话。写作时笔下的一草一木就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如一位老师在指导学生课外练笔时提出这样一些问题:树叶是在“倾诉”?小河是在“宣泄”?大地是在“呼吸”?当我们笔下写“秋天的树叶撒满了小径这一客观事物时,能不能说成”树叶在其生命终止时最后去亲吻那曾经给了它生命的大地。”这就是教学生用自己的生命去感受自然。

生活含有写作取之不尽的材料。可是如果心灵没有参与其中,就少了一份审美情感的体验,老师即使反复强调观察生活、积累素材,学生还是感觉平淡,没什么可写,写出来像照镜子似的再现客观事物,把表象累积起来,有形无神。如学生写秋天的田野,老师发现不少人在校外田野上转了一圈,不是写进金黄的稻穗、银白的棉花,就是写肥沃的田野。后来教师指导学生进一步观察在土地上劳作的农民,土地周围的景物,进一步思考土地与人的关系。于是就有同学不但用眼看,还用心灵感悟,发现秋天的田野是很难见到过去一望无际的稻浪与棉花了,田野在林立的建筑群中显得那么窘迫与尴尬;种地的就那么三三两两几个农民,边拨弄庄稼边在叹息务农的艰辛与无奈。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现在的学生一般都是独生子女,生活上的一切事情都有父母代劳,享受成了习惯,很少考虑父母的辛劳,有的对父母的关爱不但不尊重,反而爱理不理甚至恶言恶语,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对身边熟悉的人和事不大关心的思想和

行为习惯。有这样一篇美文,作者描述了许多年前的一次经历:当身处于异乡而又身无分文的窘境时,作者连吃一碗面的钱都没有了,一位看似冷漠却心地极其善良的中年人掏给了他十元钱,然后悄悄离去。从此,作者便用极虔诚的心情珍藏着这份感动,至今不忘。这位陌生人的举动的确令人格外感动。可是,转念一想,这十元钱或者比这更多的百元、千元乃至万元,如果不是来自上述的陌生人,而是来自父母的给予,你还会如此感激涕零么?生活中的许多风景、许多真情都在我们的熟视无睹中被我们渐渐地淡忘了。固然,我们需要在许多陌生的地方去发现未曾发现的东西,但能在习以为常的生活中、感情中去发现另一番美丽,也不失我们的另一双慧眼。

因此,老师多鼓励学生到生活实践中去体会劳动的艰辛,感受父母的不易,在平凡的生活中积淀学生的审美情感。有了一种审美的眼光、强烈的情感体验,那些在别人看起来极为平常的、生活的点滴小事也能激起内心的波澜,发现其中的情,明白其中的理;在纷繁芜杂的生活中剔除粗糙和杂乱,写出“高于生活”的美文。

3沉浸于阅读中,接受审美情感的熏陶

“阅读是‘吸收的事情,从阅读中咱们可以领会到人家的经验,接触到人家的心情。”叶老这句话为我们揭示了另一条丰富学生情感积累的重要途径。语文以语言和文学的审美特征为研究对象而使语文学科具有独特的审美属性。语文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语文阅读教学的审美功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课文里有许多文质兼美、情文并茂的好文章,课本外更有无数的中外名著,它们都贮满着作者深刻的情感经历和生命体验,是不可多得的“情感资源”。所以,老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披文以人情”。通过阅读“打破时空的界限,克服个人生命的有限范围,把同学们引入民族与世界、古代与现代思想文化的宝库,与百年之远、万仞之遥的大师巨匠进行心灵的交流,精神的对话……透过美的语言窥见的是美的心灵的世界。这是一个燃烧的大海,你不能隔岸观火,你必定把自己也‘烧了进去。把你的心交出来,与这些民族的以致人类的精英一起思考、探索,共同承担生命的轻与重,就在同哭同笑同焦虑同挣扎的过程中,你会于不知不觉中发现自己变了,变得更复杂也更单纯,更聪明也更天真,……你的心灵变得更美好了。”在阅读之时的美感陶冶中,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从而不自觉地迁移到写作情感中。

4突破情感束缚,鼓励学生表达个人独特的审美情感

作文教学的另一重要任务就是启发学生表达前人没有表达过的感觉、情绪和思想,并鼓励学生的这种勇气与胆识。但现实中许多老师还没有真正意识到这一点,没有考虑到学生思想水平的发展规律,在教学时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高尚化,习惯引导学生不断地升华文章的主题或贬低作品中蕴含的某种情感,这种单向的引导会给学生造成一种心理定势,迁移在作文中也习惯地拔高主题,从而妨碍了学生感情的自然流露,在这种心理定势下,学生很难产生富有个性的思想感情。这里并不是说拒绝高尚的情感,只让大家抒发“小我”的个人情感。我们拒绝的是虚假的高尚情感,拒绝的是无病呻吟、矫揉造作,呼唤的是反映当代青少年真挚的美的情感。

因此,在作文教学中要摆脱那种高于实际的情感标准,高于常情的感情。要想让学生的心灵活跃起来,情感丰富起来,就必须承认和允许感情的多元色彩,激励他们的心灵自由放飞,想像力自由驰骋。只有这样,才能在琐碎平凡的生活中发现新的东西,产生富有个性的感受。我们没有理由去禁锢学生的思维和思想的发展,而应对孩子的情感世界加以扶持和帮助,给以正确引导,自然而然地形成富有个性的审美情感。

总之,学生个人审美情感的体验程度决定着作文质量的高低。所以,我们的教学要从学生平日情感的点点滴滴做起,丰富和深化他们的审美情感体验。“胸藏万汇凭吞吐,笔力千钧任歙张。”学生的胸中有了长期的情感积蓄,通过我们教师的指引使之产生一吐为快的冲动,把自己的感情通过美的语言宣泄出来,学生作文时才有了灵魂,才有了“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美文。

猜你喜欢

美的作文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好美的雾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情感移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