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文言文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2009-03-02罗文红
罗文红
摘要:文言文教学是高校《大学语文》课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作为非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文科学生,要让他们学有所得,教师在教学该课程中的文言文内容时,应注意文言文的词义、文章中蕴含的古代文化常识以及它所体现的文学性等内容的教学。
关键词:大学语文文言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09)12—0066—01
在高等院校里,《大学语文》是非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文科生必修的一门课程,而文言文内容又是这门课程中最主要的内容之一。教师在教学这门课时,既不能像教中文专业的学生那样精讲细析,又要让学生学有所得,就要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1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全面掌握文言词词义
词义教学是文言文教学的重心所在。因为正确理解词义是阅读文言文的第一步工作,不明词义,就不能准确理解文言文的内容,甚至无法进行阅读。有的学生对课文中讲过的词语掌握得很好,但把该词语放在陌生的语言环境中就不知其义了。导致这种状况的原因除了不能从语境上辨析词义外,关键还是学生对词义缺乏全面的了解。例如“间”这个文言词,它是一个会意字,本义是“间隙”,《说文解字》解释为:“间,隙也,从门从月。”除了“间隙”这个意义外,它还有“一会儿”“间或”“参与”“小道”“悄悄地”等意义。教学中,教师要把“间”此时此刻的意义和其它语境中的意义联系起来讲析。让学生全面的了解“间”的常用义,这样,学生就能比较全面地掌握该文言词的意义了。懂得了一个词的较多意义,再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就能很好地辨析文言词的意义。如果词义掌握太少,及时语言环境把握得再好,也难以准确地推知词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2要重视古代文化常识的教学
文言文是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我国古代的人类活动就是靠文言文记载下来的。要想读懂文言文,只有字词句方面的知识是不够的,因为古代的文章反应的是古代的社会现实,涉及古代社会的典章制度、礼仪习俗、器物用具、科举官职、天文历法以及衣食住行等文化常识。由于古今时代差异较大,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感知就十分抽象,这就要求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必须认真对待古代文化常识,这虽然不是文言文教学的重点,但却是文言文教学的一大难点,如果学生缺乏对古代文化常识的了解,就难以读懂文言文。如“二十忝科名,闻喜宴独不戴花,同年日:君赐不可违也。”(《训俭示康》)其中“喜宴”、“同年”就涉及到古代的科举知识,如果学生不了解这些知识,就容易望文生义。闹出笑话。
3要注意文言文文章的文学性
文言文和古汉语尽管有很大的一致性。但二者毕竟不是等同的。学习文言文必须借助古汉语的语言特点。但不是用古汉语代替文言文教学。有的老师在教学文言文时,常常忽略了它的文学性只是在词义和句式上滔滔不绝地讲解而对它的文学因素则轻描淡写,甚至干脆不涉及,这样就难以达到文言文教学的真正目的——即文学性鉴赏。教材中所选的课文,大都是古代文学大家的典范之作,就思想内容来看,它们有的表现力大义凛然、威武不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气节,如《梅花岭记》;有的提出了对待生与死、义和利应该具有的正确态度,如《鱼我所欲也》;有的教导人们崇尚节俭、反对奢侈,如《训俭示康》;有的反映了古代官吏廉洁自守的美德,如《记王忠肃公翱事》;有的揭露了封建社会的罪恶现实,如《促织》;有的体现了古人积极的治学态度和治学方法,如《劝学》,《师说》等。诸如此类的内容,无不闪烁着思想的光辉,指导学生认真领会这些思想内容,必将对学生的思想观念、道德情操、人生理想等产生积极的影响。另外,就写作方法来看,这些文章大都是技巧性很高的文学作品,如《崤之战》的侧面渲染,《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比喻说理,《庄暴见孟子》的论辩机巧,《鸿门宴》的人物刻画等都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典范。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指导学生掌握文言词义和句式,还要指导学生领会其中的思想意义和写作技巧,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地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文学素质,达到教学目的。
当然,文言文教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要区别对待,以上看法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