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迷失与探寻中成长
2009-03-02林晔
林 晔
摘要:美国后现代小说家保罗·奥斯特在小说《月宫》中创造了一个不断探寻自我的年轻人形象马可·佛格。运用自我同一性理论,探究马可从青年到成年的过渡时期,在一连串生活变故中所经历的人格发展的几个不同阶段,并解析导致其转变的原因。
关键词:奥斯特埃里克森
自我同一性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09)12—0037—02
1引言
保罗·奥斯特是美国当代重要的后现代派小说家,在西方世界享有盛名。身份认同或同一性(Identity)经常成为奥斯特小说的主题,他笔下的角色往往对人生充满不安的疑问和探索。其1989年出版的小说《月宫》主要关注的也是身份认同问题。小说讲述了马可·佛格,在从青年到成年期中所发生的各种经历和相应的自我同一性的发展,马可的自我探寻可以用同一性理论进行解析。
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克·埃里克森最早将同一性一词引入心理学领域,首次提出了自我同一性(也被称为自我认同感)的概念。其性质包含有3个方面,“即个体的生物学状态、个人的经验组织和社会、文化背景都共同给予一个人独特的意义、形式和持续性的存在。”(郭金山,2003:228)自我同一性的发展将影响个人的价值观信仰、性别角色的确认、与他人的亲密感、对职业的选择、性取向和婚姻配偶的选择等方面。埃里克森著名的人格发展渐成说就是以自我同一性为核心,将人格发展按照生命周期分为8个阶段,每个人都会在相应的生命阶段经历某种人格变化的转折点,即发展危机:①婴儿前期,基本信任对不信任;②婴儿后期。自主性对羞愧和怀疑;③幼儿期,主动性对罪疚;④儿童期,勤奋对自卑;⑤青少年期,同一性对同一性扩散;⑥成人前期,亲密对孤独;⑦成人中期,繁衍对停滞;⑧成人后期或老人期,自我整合对失望。
在这8个发展阶段中,处于第5阶段的青少年期则是同一性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主要冲突是同一性危机,同一性对同一性扩散。作为埃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研究的集大成者。玛西亚拓展了埃里克森的同一性定义,以探索和承诺为变量,对同一性做出实证性研究,“认为在任意给定的时间里,所有青少年都可以归为四种同一性状态(或统合状态)(identity sta-tuses)中的一种”(黄希庭,2002:144):①同一性扩散(混乱)。这一状态下的青少年生活中尚未解决危机,没有尝试探索,没有承诺,没有明确的未来方向或者价值取向。②同一性强闭(拒斥)。指青少年还未解决危机,在没有探索选择之前就过早接纳许诺了某种特定的目标、价值观和社会角色。③同一性延缓(延迟)。青少年在这一状态下会经历同一性危机,并积极探索寻找人生价值和目标。但依然没有明确的接受某种定位。④同一性达成(完成)。这类青少年自主选择并许诺了个人明确的价值和方向,解决了同一性危机。“需要说明的是青少年在获得同一性前常常从一种状态转换到另一种状态。在同一性完成之前常常是同一性拒斥和扩散的,但后来他们也达到了同一性延迟,最后到同一性完成。同一性完成和延迟被认为是健康的同一性状态,而同一性拒斥和扩散被认为是调整困难。”(张蕊,刘大文,2007:89)
马可正值青少年往成年过渡时期,处于面临和应对同一性危机的阶段,也经历了类似的同一性状态的转变。以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渐成说和玛西亚对同一性的四种状态说为基础。就能理解马可成长的历程和转变。
2游走和探索
青春期的本能躁动,身体结构的急剧变化,以及新的社会冲突和要求助长了青年在这个阶段发生同一性危机。他们“急切地想了解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印象,是否符合他人的心意”。(黄希庭,2002:143)1965至1967年间,正是马可上大学的头两年。他正处于需要处理同一性危机的年龄。他虽对自己是谁这一问题充满不确定,但积极地尝试和找寻。其间他貌似特立独行,但和其他的同龄人并无大异。马可写道“做任何能让朋友对我刮目相看的事。十八岁是个糟糕的年纪,当我深信自己比同学成熟时,其实只是找到一种不同的年轻方式而已。”(奥斯特,2008:17)他一边在适应周围的人,融入环境中,一边又把自己同他人区分开来,以显示出自己的独特。一方面,他的服饰和行为都努力体现知识分子的特征,一方面又把自己投入热情的学习和疯狂的派对中。马可此时正好符合玛西亚对延缓期个体的观察“在反叛和顺从中摇摆”。(Marcia,1994:75)对待爱情,马可也是采取了探索的态度。他曾和多个女孩维持短暂的恋爱关系,在1967的夏天,他跟同一个女孩反复恋爱又分手。他对其对象和行为的应诺都是暂时的,易变的。以玛西亚的四个同一性状态来看,马可正处于同一性延缓,“延缓期的个体身处探索期,因此,他们对各种价值或者目标的应许是不坚定的,但他们仍努力达成。他们很可能就在经历身份认同危机。”(Marcia,1994:73)
3放弃和迷失
这样的日子持续到1967年夏天,马可的生活发生了巨变。他从小相依为命的亲人维克托舅舅突然病故,遭受巨大打击又陷入经济危机的他开始放弃思考未来的生活,开始进行一个计划,就是维持最低的生活水平直到大学生涯结束。花光最后一分钱。他的这项计划,其实质就是无为计划,不采取任何行动。任凭命运摆布。这项计划导致了他装束和行为上的巨大改变。他显示了和延缓期不同的全新形象。他不再一副学院派打扮,改之以便宜而耐穿的服装。同学为他的转变感到惊讶,可他对他们的看法已经不再在意了。这表明他已经不再把朋友当做探索自我同一性的试验品了。他起初对同学编故事撒谎隐藏其真实的生活境况,越发将自己从周围人群脱离,最终与其他人完全断绝了联系。他停止思考文学,停止思考未来。当他开始无为计划时,他放弃了各种探索,这符合玛西亚对进入同一性扩散状态的第一个特征,意味着延缓期结束,进入同一性扩散状态。
同一性扩散还有一个主要特点就是承诺的缺失。在他的计划中,他坚定地不再思索人生方向或者目标,决定不再考虑将来也不打算改变人生,更没有对职业、宗教、政治、人际关系等等这些人生问题的规划。有讽刺意味的是。他对生活的其他任何方面都没有要承诺接受的打算,除了对自己疯狂计划的应许。可这种应许会让所有可能的承诺变成泡影,因为它无疑将导致死亡。
埃里克森的8个人格发展阶段,每一个阶段应对危机都有两种方式,一是适应,就是成功解决。另一个是适应困难,就是不成功的解决。显而易见,马可此时并没有成功解决同一性危机。“急性的同一性混乱状态只有当年轻人发现自己面临着各种体验结合起来时才变得明显”。(埃里克森,1998:153)这种紧张的、体验在马可身上就包括突如其来的舅舅的死亡和经济困窘。马可出生在一个没有父亲的家庭,母亲早年又车祸死亡。舅舅维克托于是代替了马可没有见过的慈爱的父亲角色,是他这世上最爱的人。而马可尚未组建家庭,虽然有个好朋友济马,可是友谊
并未亲密到可以替代家庭所带来的无条件的爱和安全感。因此,失去维克托舅舅,就意味着他失去了能够满足亲密需求的途径。虽然金钱匮乏是原因之一,可真正导致马可呈现消极同一性状态的是他短时间突然遭遇的巨大情感打击而产生的绝望。
4拯救和重建
马可处在同一性扩散状态下的无为计划,最终差点让他送了命,幸好在最危急的时刻,朋友济马和一个陌生华裔女孩吴凯蒂及时出现挽救了他。这次挽救让马可的生活又一次发生了重大转折。
刚刚从死亡边缘被救回的马可,在济马和凯蒂的照料,他开始懊悔当初会采取如此愚蠢的危险的计划,这种自我责备,又迅速地转化成“决心到达一种全然无私的境界”,“想让自己成为圣徒”(奥斯特,2008:74)的热情,这是与之前的无为计划截然相反的另一种极端,虽然他也清楚这是“不可能实现的计划”(奥斯特,2008:74),但他相信那正是当时他想做的事。马可表现出以黑白分明、非恶即善的方式看待自我和人生的倾向性,在充分的评价审视之前过早地对不切实际的目标做出承诺,迅速以一种极端角色代替另一种极端角色,被视作同一性强闭的一种特征。虽然同一性强闭仍然是一种调整困难的状态,可是马可已经决心要作出改变。开始往好的方向发展了。
他开始修补心灵上的空洞。自从维克托舅舅去世后,马可把自己完全弃之于命运之手,对周遭的一切都拒绝做出应答,毫无主动性。让他振作精神决意重新掌控自己的人生的,除了济马的友谊,还有凯蒂的爱。凯蒂的存在,使他开始慢慢学会回应她爱的暗示,并且鼓起勇气采取行动,展开恋情。这种与爱人建立起的亲密关系使他走出孤绝。在埃里克森的人格渐成说框架里,第6阶段即成人前期所要面临的危机就是亲密。亲密一直以来都是马可的大问题。以前他感情上依赖维克托舅舅,在大学的前两年,他也尝试发展友谊和短暂的恋爱关系。但是,舅舅的突然死亡,他依赖的亲密关系出现了巨大的空洞。凯蒂的爱则填补了这个感情空洞。跟凯蒂的恋爱过程中,他慢慢学会开放心灵,设身。处地地考虑他人的感受。
5蜕变和承诺
在济马住处修养的一个月里,他反省自我,重新定位和评价自己。这期间马可另一巨大变化就是他开始对未来进行设想和规划了。他接下了一份翻译的临时工作,为了弥补自己给济马带来的经济损失,也“觉得人生又有了目标”(奥斯特2007:92)。这份零工完成之后,他搬出济马的住处,决定找份工作,开始独立的生活。他已经做好准备要对自己和他人的人生承诺负责了。
在这段日子的后期,马可的未来方向感渐渐清晰。他和凯蒂关系愈加深化,开始了一份相对长期的工作,而且表现出对他人的兴趣和关心。他在人际交流上、工作上、价值观念上都建立了承诺。从中可以看出,他经历了最初的同一性延缓,后来的同一性扩散和强闭,目前进入了同一性达成的状态。同一性达成的主要特征就是承诺,“经历了一段可能性选择的探索并呈现出相对固定的承诺(郭金山,2003:229)”。进入同一性达成状态的人通常自我感受良好,有明确的目标,工作务实,与他人关系和谐,相对而言不容易陷入焦虑和沮丧。而马可此时非常符合这样的描述。他开始独立养活自己,为一个叫埃奉的老头工作。虽然埃奉脾气古怪不好相处,马可依然尽力完成自己的职责。他和凯蒂的爱情稳定,在埃奉死后,两人获得了一笔遗赠,搬入了一栋公寓。马可形容那八九个月的生活是“自己在这个星球上度过的岁月中就属那时候最接近人间天堂。”(奥斯特,2008:235)他的生活步入轨道,满足快乐,对未来充满希望。
此时的马可呈现了较为健康的人格状态。表面看来,马可的同一性达成状态始于济马和凯蒂及时拯救,但真正的拯救是他所获得的被爱和爱的经历。“那是惟一能阻止一个人坠落的东西,那是惟一能推翻地心引力定律的东西”。(奥斯特,2008:52)
6结语
“埃里克森认为,人格发展包括有机体成熟、自我成长和社会关系三个不可分割的过程,经受着内外部一切冲突”。(黄希庭,2002:139—140)回顾马可从上大学到目前的转变,从中可以发现,马可最初的青少年发展冲动,使同一性延缓发生于他积极探索各种可能性,尚未建立清晰的个人认同感。努力寻找树立目标的青少年末期;而后,舅舅的突然死亡所带来巨大情感损失,使他陷入绝望,而对人生放弃了控制力,进入同一性扩散的状态;在死亡的边缘,朋友的救助让其恢复了对周围世界的感知。迅速转而呈现同一性强闭状态,未经充分考量而过早地认定了一种高尚的却不切实际的“圣人”价值观要报答世界,但这种状态很快结束;在爱的体验中,他逐渐地重拾自我和安全感,开始认真重新评价自我,充分体谅并考虑周遭的他人的感受,重新确立了对自我人生的掌控和规划,进入相对平和并平衡的同一性获得阶段。青春期的躁动,各种复杂多变的外部事件和内心因素,使马可从一种同一性状态转变到另一种同一性状态,有时甚至是倒退消极的,他在迷失和探寻中成长起来,终于能够维持相对稳定平衡的同一性。虽然,马可目前处于相对牢固的同一性获得状态,可是,自我同一性的找寻并是不短时间就可以结束的,它的形成是一个终生过程,马可在后来的人生中还将继续经历各种考验,在不断评价和再评价自我的过程中成长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