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堂调控令教学“起死回生”

2009-03-02费海明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9年1期
关键词:刘老师调控案例

费海明

课堂调控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课堂教学的管理、调节和控制,以最终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可以斟酌教学设计,却很难预设调控环节,那是因为课堂动态生成的不可预见性。但缺乏调控保障的课堂,往往会像一匹脱缰的野马,变得不可控制,再好的教学设计也回天乏术。这使得我们不得不仔细打量这一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关键元素,并琢磨其内在的规律性,寻找其可以事先准备的有效策略。

一、调控学习步调,让教学从混乱到有序

学习步调是课堂学习的“活动法则”。从个体与群体的关系来看,学习可以分为独立学习与交流学习。在独立学习中,学生自我尝试、自我体验、自我思考,体现了学习的个体性和独立性;在交流学习中,学生与学生、学生与群体、学生与教师之间展开对话,体现了学习的社会性和互动性。但无论是独立学习还是交流学习,都需要遵循一定的活动规则。设想,如果独立学习进程中夹杂着交流讨论的声音,岂不影响他人的独立学习?同样,交流学习中若存在着自我主义的独立行动,岂不是无法吸收群体思维之精华,得到思考交换的启迪?课堂教学中倡导的动静结合,乃是追求动则齐动、静则齐静的境界,只有依照活动法则,行动统一,步调一致,才能形成有序的课堂活动,有效提高每个个体的学习效率。学习步调控制对课堂教学的影响到底如何,我们可以在下面的两则案例中感受和体验。

案例A:这是一节“在Word中插入图片”的课堂教学,执教的刘老师三改其教案,教学设计相当精巧。由于学生到电脑室较早,在无人管理下,他们自由地上网冲浪和偷玩游戏,等刘老师匆匆赶到电脑室时,上课铃声已经响了。刘老师看了看手表,也没有顾得上与学生谈话就直接开始了上课。在教学的引入部分,学生被大屏幕上展示的体育明星刘翔的画面吸引住了,产生了要插入图片的学习愿望。但等教师放开屏幕控制后,有的学生还是被原先打开的游戏画面吸引了,时不时地偷偷打开玩上几把。在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了第一轮尝试后,刘老师用大屏幕展示已插入图片的Word文章,提问:“图片插入后,你发现了什么问题?”由于教师没有用电子教室控制学生屏幕,这一句话问下去后,只有一半学生抬起头去看大屏幕的画面,而另一半学生仍在捣鼓自己的电脑游戏。

“图片太大了!”小部分学生回应。

“怎样调整它的大小呢?”教师没顾及其他学生的“埋头”状态。

“首先要选定,在图片四周出现白色控制点后,用鼠标拖动控制点,就可以改变图片的大小了。”教师请了一位学生上台示范,边演示边解说。这样,刘老师在半数学生没有抬头看屏幕的情况下结束了第一环节的教学。

在第二环节上,刘老师组织学生讨论如何改变图片的排版方式。一位学生举手发言,不少学生竟然私底下交流起了游戏攻略,教室里明显感觉嘈杂和混乱多了,根本听不清那位学生的发言内容。这时,刘老师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把音量放大了:“现在有一位同学在发言,其他同学应怎样?”“认真听!”学生随口回应。可等那位学生继续讲时,下面的嘈杂声又响了起来。这一次刘老师并没有去制止,而是为了赶进度进入了下一教学环节……

下课的铃声响了起来,80%的学生没有完成图文编排的任务,一个优秀的课堂教学设计就这样在混乱无序的场面中遗憾地宣告失败。

案例B:这是一节“网上文字下载与加工处理”的综合课,王老师早早地来到了课堂,与学生进行了亲切的课前交流。

“我姓王,大家可以叫我王老师。同学们的桌上有一个‘小老鼠,这可是小朋友们的最爱,但在老师和大家交流时,希望小朋友们别紧紧地抓着它不放,我们一起来交流,收获会更大,好不好?”

“好!”学生会心地笑着。

一个个环节进行着……

“要把下载的文字修改成一篇宣传文稿,我们可以怎么做?”教师环顾四周,正如课前所预料的那样,还是有一些学生紧握着鼠标,盯着屏幕不放。

“我看这一排的小朋友特别爱学习,当别人发言时,他的耳朵竖了起来,听得牢牢的。”王老师用手势一指,表扬了靠窗一组没有举手却抬头认真听讲的学生。顿时,随着那些小组成员的坐直,其他学生也纷纷仿效,举手的学生还端正了举手的姿势,同时被表扬那一组的学生也陆续地举起手来……

在作品交流环节,由于个别学生还在忙着赶制作品,眼睛离不开屏幕。王老师走到一位学生的电脑前,故作惊讶状:“大家快来看,这位同学的宣传文稿做得真精彩,连老师也想不到啊!”

“哪里,哪里?”很多学生被吸引着抬起头来。“让我们来欣赏他的作品吧!”教师适机转播示范生的屏幕,引导学生进入了作品交流环节。

以上是两则典型的一正一反课堂调控案例。从案例中不难发现,学习步调对教学成败的巨大影响,从中我们也可以提炼出课堂学习步调调控的有效方法。

一是铺设规约。让全体学生明确课堂中学习的规则,事先约法三章,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自觉自律。如要让学生明白在独立学习时自主自觉,不影响别人,不随意走动。在交流学习时则要举手发言,在他人发言时注重倾听和思考,养成即时分析、归纳他人的发言内容,以动态调整自身后续发言的习惯。如案例B中王老师的课前谈话就凸显了这一点,让学生意识到在交流时需放开鼠标,使他们在会心一笑中共同记下课堂的约定,为学习交流的有效推进铺平了道路。

二是收集注意力。小学生注意力的持续时间短,且自制力较差,以随意注意为主,一般连续注意一个对象的时间不会超过10分钟。这要求我们教师必须会控制学生注意力的方向,学会收集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从前一个注意对象转移到后一个学习注意的对象上,由此实现教学环节的递进。如案例A教学现场中,当刘老师指出教学任务时,很多学生还只停留在原先事物(游戏)的注意上,教师主导的提问看似在整个班级中投放了,却只能有效辐射到那些引起学习注意的学生身上,对其他没有引起学习注意的学生毫无作用,教学设计执行的效率就大打折扣。虽然后来刘老师发现了这个问题,并用提问试图唤起其他学生的学习注意,但为了追赶进度,顾不上调控学生注意的回归,致使教学的最终失败。案例B中王老师则通过评价激励、肢体吸引、屏幕控制、言语诱引等手段,让学生主动地从一个注意对象中“回过神”来,进入另一个注意对象,有效地推进了学习的进程。

二、引导多层互动,让教学从平寂到活跃

课堂教学中,教师常常身陷这样的尴尬境地,当一个精心准备的问题向学生抛出后,学生缩头缩脑、无动于衷或者偌大的教室只有星星点点的几个学生举手支撑。当遭遇这种问题后,又该如何应对?当然,以学生的知识经验为起点,换以不同的问法,肯定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但这往往要凭借教师多年的教学经验,才能从容不迫,随机应变。除此之外,只有依靠课堂调控的另一策略——引导多层互动来闯过危机,让教学由平寂变得活跃。

一般做法是,不要畏惧教学冷场,可以耐心地让学生思考几秒钟,然后让学生分组交流。在交流中,学生群体思维的聚积使得个体的思维飞速运转,产生更多的链路,思维运转快的学生即可触及原先问题的解决方法。在学生讨论时,教师还可以走近每个小组,与小组成员讨论问题解决的细节,并可以适当地指明问题解决的具体方法,小组团队在与教师互动中可以获得启发,继而推进组内成员讨论的进一步深化。教师通过在小组间的巡回交流也可进一步了解学生在问题解决中的知识经验和思维路线,把握学生新的学习起点。在充分交流后,教师再次向集体抛出问题,将会得到完全不一样的响应。因为经过“小组内交流—教师与小组交流—小组内再交流”的多层思维建构,学生个体获得了更多的信息,这些信息帮助他们勇敢地面对问题。

案例C:笔者在教学“用PowerPoint自选图形创建城市建筑物”一课中,当提问“请你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建筑物,想想它应该具有什么明显的标志”时,我发现学生紧锁眉头,陷入了思考中,举手的人寥寥无几。我灵机一动:“同桌之间先交流一下吧!”在学生交流过程中,我走近一个二人小组,笑着问其中一位学生:“你们想创建什么建筑物啊?”“我想创建学校!”A学生已经选择好了创建对象。“一个学校区别于其他建筑物的最明显的标志是什么?”“嗯……”A学生陷入了思考。“学校就是红旗嘛!”B学生倒接过了话茬。“是的,对对对!”A学生恍然大悟。“那,请你再和他交流一下,你要创建的建筑物及其明显标志吧。”我提醒接过话的B学生和A学生作进一步的交流。

……

同桌交流环节结束后,B学生和其他组的一些学生一样,手举得高高的,希望第一个参与发言。原先冷寂的课堂经调控后迅速变得活跃起来。

三、应用问题探询,让教学从偏移到“正途”

问题是课堂教学得以推进的阶梯。在教学中,教师往往用一个个问题来引发学生的思考、讨论和探究,在一堂课收尾时,问题往往还是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梳理的引擎。但问题对话中也会遭遇这样的尴尬:学生的回答不是方向偏颇,就是含糊不清、答非所问,使设计的问题收不到预期的效果,也使教师不得不自问自答或者草率略过,造成教学的失控现象。要化解这一难题,笔者认为不妨可以试一试课堂调控的另一工具——问题探询,即紧跟问题之后的追问手段。它可使学生的应答由模糊变清晰、由偏颇变正确、由缺陷变完整,使提问应答时的僵局有了化解的转机。

案例D:以“空气污染的研究”宣传文稿制作的一课为例,在讨论怎样把下载的文字修改成一篇宣传文稿时,教师和学生展开了下面的对话:

师:现在文字内容有了,要想把它变成一篇吸引人的宣传文稿,怎样修改好呢?

生:可以插入图片。

师:不错的主意。但我们今天只研究文字的修改和加工。(探询:要求问题定向学习目标。)

生:可以加一段话。

师:说得具体点。(探询:要求澄清回答内容。)

生:可以在文章开头插入一段自己的话。

师:插入自己的话有什么作用?(探询:要求进一步挖掘意义。)

生:可以使读者产生兴趣。

师:能不能举个例子?(探询:要求回答具体化。)

生:被污染的空气竟然可以把人给杀死,这不是一句吓人的话,却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师:嗯,不错。

生:可以这样写,我们的地球空气保护已刻不容缓,让我们用时间机器返回到1952年的伦敦去看看吧!

师:这样写,很有创意!

经过一番探询的“调控”,师生的对话走出了“沼泽”,走向了富有生机的天地。

以上的实例给我们的启示是,一堂优秀的课堂教学设计,若没有成熟的课堂调控“保驾护航”,即便再精巧也无法顺利走向成功的彼岸。把课堂调控视同纪律控制是对调控的误解,课堂调控应是一项多元组合的教学保障策略,更是一项教师教学控制的高级艺术。它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体会和内化,只有真正形成调控的能力,才能在动态的教学现场中挥洒自如,令课堂起死回生。

(作者单位:浙江宁波江北区教育局教研室)

猜你喜欢

刘老师调控案例
“咕咚”因何加引号?
借助连环画讲故事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如何调控困意
经济稳中有进 调控托而不举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刘老师想开小车
幽默的刘老师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顺势而导 灵活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