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学生在阅读中得到情感的体验

2009-02-25张小燕

教师·下 2009年1期
关键词:珍珠鸟肖邦感情

张小燕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认为:阅读总得“读”,因为读得好,可以深切地传达出课文的思想感情,同时也就领会它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在阅读中得到情感的体验。因此,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培养学生“感情”朗读的能力,就成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如何让学生在阅读中得到情感的体验呢?

一、创设教学情境,引发情感共鸣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要为学生创设课文内容所需要的情境,引导学生入境、入情,调动起他们的想象和联想,借助他们已有的生活经历、经验感受来理解、体会课文的内容。可以用教师的语言描绘情境,用图画展示情境,用表演模拟情境,用音乐烘托渲染情境……学生进入情境,甚至进入角色,便容易“情动辞发”而读出情感。

例如,我在《最佳路径》教学中,以“如果你们就是格罗培斯和司机,你们会展开怎样的对话”“怎样向施工部解释电报内容”“如果你是评委,你为什么把最佳设计奖颁给格罗培斯”等问题诱导学生进入角色,使教材描写的客观世界成为学生自己的主观感受,把教材中的“此情此景”变成了学生的“我情我景”。这样一来,学生就融“我”入境,于“身临其境”之中进行推测、想象,探索文中人物情感变化的轨迹,在角色参与、角色转换中不仅丰富了想象,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增进了情感体验,升华了思想认识,学生所体验到的远远超出了课本上局限的内容。

二、抓住重点词语,搅动感情潜流

语文不是无情物,字词句段都是诗。文体是一种理性化了的生命体,作者的情感表达常常隐藏于文字深处,文本的这种极具隐蔽性的生命意义,只有用感性的方式才能显现出来,而且也只有当阅读主体对文本的这种生命意义有所觉悟、有所触动时,文本的生命意义才会真正生存。在我们的阅读课堂,就是采用感性的方式让学生和文本进行生命的对话,用文本的意义提升学生的生命。因此,语文教学要想让学生真情流淌,就必须牢牢抓住文中的关键词、重点句,读读、议议、品品,让学生在扎扎实实的过程中感悟,从而积蓄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

例如,在教学《珍珠鸟》一文中,为了让学生读出“我”对珍珠鸟的喜爱之情,我先让学生找出文中写珍珠鸟的词句,学生很快找到了“神气十足”“落到”“蹦到”“俯下头”等词语。此时我并没有急着让学生去朗读,而是先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表演来揣摩词语的含义,再结合自己的感受来读读这些词语,体会珍珠鸟的可爱,最后引导学生带着喜爱的感情朗读课文。

三、抓住中心句,挖掘文本内涵

中心句不但是课文的心脏,更是作者思想内涵的载体。因此,引导学生通过中心句深入理解文章思想感情,是指导感情朗读的有效方法。

如《黄河的主人》这篇散文,抓住了课文的中心句“他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战胜了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成为黄河的主人”,很容易便体会到课文的内涵和中心思想:描写了波浪汹涌的黄河及河上羊皮筏子的艄公驾驭黄河的风采,赞扬了艄公凭着勇敢、智慧、机敏战胜惊涛骇浪的黄河精神。

四、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把握情感

新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如《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文,抒发了音乐家肖邦浓浓的爱国情怀。当学生在感受肖邦的爱国情怀时,心中的一个疑虑也随之出现:既然祖国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肖邦为何还要离开自己的祖国而“远走高飞”呢?为了让学生体会“离国”的真正用意,我设计了一个想象说话训练:当肖邦接过老师送给自己的特殊礼物,再次回首遥望祖国的领土时,心中感慨万千,他会想什么呢?这一问题的抛出,学生的思维立刻被激活了,他们马上会结合课文的前后内容和时代背景去思考、去感悟,从中体验肖邦那忠贞不渝的爱国热情,感受那非同寻常的爱国行为。在此基础上再指导朗读,这时由于学生准确地把握了人物的内心情感,因此朗读起来便声情并茂。

此外,教师要教学生学会把握感情基调和作者的思想内涵进行感情朗读,掌握语气的变化、语调的高低、语速的快慢、语气的强弱、语感的虚实以及间歇的长短等朗读技巧。因为学生只有准确掌握了这些具体的、可操作的方法,才能去实施“感情”朗读。

总之,“感情”朗读不仅是学生感悟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也是体现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特征。重视“感情”朗读,能充分激活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发个性张扬,使学生享受阅读的无限乐趣,让语文学习变得生气勃勃和灵性跳动。

猜你喜欢

珍珠鸟肖邦感情
“钢琴诗人”肖邦
可爱的珍珠鸟
论肖邦《第二叙事曲》(Op.38)的叙事、形式与风格
肖邦
带着感情
说谎的珍珠鸟
带着感情
《珍珠鸟》文本解读
感情强烈的叹号
你永远等得起一份对的感情